突然发现,我的实习生有60万粉丝

董承评文学 2024-04-06 12:15:05
· 有一天午饭时,随手找了一视频下饭。视频里是一个人在讲诗,背后的PPT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拿话筒的人由此讲到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时,突然说了一句:“Do you see?” 他的发音不算标准,我听清了,并且愣住了。“君不见”翻译成“Do you see”,这是神会的一刻,这一刻,李白,屈原,里尔克,都聚集于此。 所有的诗,都是君不见,都是do you see。古今再无区分,中外无有不同。 我这才去看那个老师,去看视频的标题。老师很年轻,戴着眼镜;标题文字很多,但我的目光定在了标题上的“高盛元”三个字上。 由这三个字的提醒,去看视频中的人,他的形象,他的声音突然变得熟悉了。 这个人我认识啊! 我随即点进他的主页,看到他有50余万粉丝(现在已经60多万了!),又看了他走红的视频和媒体的报道,“宝藏老师”“北大毕业”:没错,就是我认识的高盛元。 时间前推几年,那时高盛元还在华师读本科,似乎是经由他一个老师介绍,他去了我所在办公室实习。那候我工作未久,按部就班,全无创造性,他帮我做的,也是一些机械的工作。 实习结束后,他考上北大,毕业后走红,我们很少联系。如果说有联系,也是间接的,通过文字:我还读过他的文章(比如他的毕业演讲),他也许读过我的诗(这是我猜的)。 恢复联系不久,盛元给我寄来了他的书,一本是《昨夜星辰》,一本是《诗的味道》。 两本书都来自讲稿,看视频时“我怎么没有这样的语文老师”的遗憾,大概可以被书弥补。对很多人来说,语文只是知识,并不总与切身经验相关,更没有以“切身的语言”来表达——这恰恰是盛元着力处。 盛元在课堂上迷人,当然在于他对诗的理解很深,但如何表现这种“理解之深”,大有诀窍。奥登说阅读即翻译,盛元擅长的,其实也是一种翻译:把遥远的古诗翻译成现代的日常生活,不仅在内容上,也在语言上。 把君不见翻译成do you see,是一例,但还只是表面化的;《诗的味道》里,盛元用“延长线”一词描述诗人之间的影响和继承,“辛弃疾在陶渊明的延长线上”,这种描述,也是神来之笔。 翻译也是放大镜,是特写镜头,聚焦在我们习焉不察的地方,谈王维时他讲到“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句,由此把古诗里的“闲聊”放大,陶渊明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面的兴味,如果敞开来写,也是很有意思的文章。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10-29 15:41

    厉害了,关注一波

  • 2024-10-29 15:01

    原来是华师的老师羡慕

  • 2024-10-29 16:20

    您一般多久读完一本书?或者说每天读大概多少页?我觉的自己一周才能看完一本500页之内的书一年也就能看几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