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历史课本告诉我,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积弱不振的朝代,撇开分裂时期不算,宋朝拥有的疆域大小也居历朝历代之末。所以提起这个朝代,我眼里总是只有轻蔑。但《我是宋朝人》却以特别的角度告诉我们,宋朝的价值为何,它如何在艰困的环境里缔造属于他们的光荣。
与《明朝那些事儿》说书式的手法不同,本书写法近似学术书籍却毫不枯燥。本书之所以能吸引我,作者饱含情感的描述居功至伟。虽然历史强调客观性,但我认为撰写历史书籍者却不能不投入感情。没有“情”,历史如何能生动?这本书的观点颠覆了我长久以来的成见,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它不得已的理由,“积弱不振”也非全部的真相。
如果宋朝从头至尾就是一个糟糕的王朝,它如何能屹立300多年?
如何发明众多后代(包含外国)都受用的技术?
中国四大发明,有二个就诞生在宋朝(指南针、火药),一个成熟于宋朝(活字印刷)。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大的纸钞,也从宋朝开始使用,没有一定的发达经济,纸钞根本无用武之地。
由此可知,宋国力或许不是历代中最强,却也绝不可小觑。宋与其它朝代最显著的不同,大概是它与外族的关系。过往我认为宋朝兵力不强盛,所以无法与外族抗衡,但作者史式提出相反的看法,从地理位置、当时的民生状况切入,分析宋与外族的互动。其中最能扭转我看法的,就是宋给岁币予辽国的背后动机。
自五代十国以来,民不聊生,宋太祖为休养生息,加上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不再(都怪该死的石敬瑭),一直致力于宋辽的和平。宋真宗与辽的澶渊之盟,更维持边境百年的安定。但在我早期的观念里,宋真宗的亲征,明明是胜仗,为何还要浪费金钱给对方?
读到史式的分析后,我才豁然开朗。宋辽之间的战争是打不完的,即使宋真宗这次能赢,不代表宋有资本可以和辽国耗下去。况且无论孰胜孰败,痛苦的永远是老百姓。与其陷人民于水火,那么慷慨一点,做个无关痛痒的冤大头,换取安定,有何不可?
再者,给辽岁币还远比不上打一次仗所花费的金额,说起来也是挺合算的交易。宋朝令我改观的还有另一点:民族意识之抬头与民族英雄的形象。各朝代并不乏对抗外族而留名青史的人物,宋朝的岳飞、杨家将等人物名声却特别高。小时候我受历史课本洗礼,以为岳飞等人就是只会对皇帝愚忠的臣子,所以才会被金牌召回而被赐死。
可是作者史式告诉我可使金兵闻风丧胆的岳飞其实相当聪明、圆滑,分寸进退他都懂。他尽忠的对象不是宋皇朝,而是千千万万深陷深水热火中的老百姓,杨家将与后来的文天祥亦然。
因为金兵、蒙古兵的存在,激发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然超越国家之间的对立,而升华为民族之间的抗争。如果不从疆域大小、兵力强弱,而以经济、文学、政治等角度来判断一个朝代的优劣,我想宋朝排名可谓数一数二。
宋朝经济发达,看看清明上河图便可想象;宋朝文学鼎盛,词、散文、说唱艺术等在文学史上均赫赫有名;宋朝虽然出色的皇帝不多,但能搬上台面的都是令许多朝代的臣子称羡的好皇帝。
试想:有哪个朝代的皇帝如此礼遇读书人,就算在朝廷不顺遂,外调就可以海阔天空?(看看明朝时期,外调?别傻了,不被廷仗、不被凌迟就很好了)
有哪个朝代出过这么一位名声震撼青天的清廉之官包拯?没有皇帝的全力支持,包拯审得了皇亲国戚吗?换言之,透过史式的描写,我终于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曾经令我瞧不起的朝代,原来也有属于它自己的出色表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