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写手》没票房,太正常了

作忠评影剧综 2024-04-03 12:33:20
《银河写手》是角色为先的影片。 想要更好的理解该片,得从片中的两位主角入手,再由他们分析、串联起电影跟现实。 张了一是空想的艺术家,并不晓得自己想要什么。 天天认为自己能当诺兰、姜文,但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的表面,没深究背后的人情世故与妥协。 正如甲方的文学策划说他的剧本有些地方不合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别人没看懂,在没有姜文的才华和会做人、懂世故时却有了姜文的傲气。 自己的剧本都是对的,错的永远是别人,从不会换位思考,意识流是很酷,但不是每个人都是戈达尔与王家卫,可以不把编剧当服务行业。 跟他一起北漂当编剧的孙谈是个实干的职业家。 孙谈半路出家,没有那么多文青的坚持,有钱才能谈艺术,没钱先解决温饱。 别人的不理解,有时是别人真的不懂艺术,还是自己太自我?自负与自信的界限,梦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在哪里? 孙谈会考虑这些问题,并逐步接受、消化、认清、成长,所以比张了一先有署名作品,能够在内卷的行业里生存下来。 他俩就是当下影视圈的一面镜子。 很多电影人把文艺片等同于看不懂,对观众极其不友好,电影人眼里应有观众,两者的关系是二元相互,即你让我看的明白,我让你获得票房,而非二元对立。 投资人不是做慈善的,大都是为了拿到好片子送到院线赚钱的,不是为了看不懂,谈艺术是好事,但别总谈你那自以为是的艺术,将观众拒之千里之外。 他俩也是导演兼编剧的李阔、单丹丹的一体两面。 影评外表看似在吐槽、抱怨、发牢骚,讽刺、挖苦、道不平,对影视圈无休止的甲方大声呵斥,为幕后的乙方编剧发声。 实际上是在进行自我反思,解构自己,找出答案,打鸡血,苟下去,现实不是科幻片,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疯狂。 当然,也在告诫自己保持清醒,摆正心态。 看清自己不棒,没有那么有才华,与编剧的身份和制片人和解,达成共识。 大多时候,电影是妥协的艺术,观众也没义务为谁的梦想买单,凡是票房大卖的电影,内容与思想基本都是拿来主义。 思考是累人,但让人思考的影片不可少,《银河写手》不是烂片,但也成不了同为打工人发声的《年会不能停》。 前者过于自我,若不是业内人士可能无法共情,只觉得无聊乏味还矫情 这种现实主义有些小众,但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则感同身受,所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片有着天然的隔阂,不喜欢也正常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