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世锦赛,他是我们的种子选手

董承评文学 2024-03-25 12:31:28
· 有一次,和朋友闲聊,聊及世界杯、世锦赛,突然想到,如果文学来一个锦标赛,按国别或者语种,也很有趣。 本质上,文学是反竞技的。没有一把尺、一种规则,可以测量文学;何况其中还有语言的深渊——不说唐诗宋词了,也不说《红楼梦》,更近一些的沈从文、汪曾祺,语言之味,难以翻译出万一。 我仍然写这篇笔记,也是在有趣的层面。更近一些的由头,是不久前《收获》杂志去“与辉同行”,余华夸赞苏童的《夜间故事》,我不由想到,很多人(起码在出版界)谈论苏童,都会说是我们的短篇小说大师,可以与门罗、约翰·契弗同台的。 门罗经常被人说是当代契诃夫。这条线一牵,苏童岂不是置身于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行列了? 苏童立得住。 也就是说,世界短篇小说锦标赛,起码就近三十年来说,苏童可以作为中文的代表。 文学,在我这种母语读者看来,气息、腔调非常重要。除了结构层面的技巧、经验层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或者说让一个小说家获得超拔地位的,是语言风格和世界观所构建的风格化气息。 中文作家,称得上风格化的,其实不多:周氏兄弟、废名、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贾平凹、莫言、王小波、阿城、余华、苏童、刘震云……没有形成风格化的作家,名单也很长,不乏大名鼎鼎者,就不举例了。 具体到短篇小说领域,内容和风格之大成者,就是苏童。 我手头有苏童的两种书,一是《夜间故事》,一是《木壳收音机》,前者是精选,后者是编年(近于全集),里面的小说,有很多真正可以进入世界短篇小说史的(比如《西瓜船》《拾婴记》《垂杨柳》)。 我不想把这篇笔记写成论文,评论文字到此为止吧,拿《西瓜船》出来细节化提一提。 福三摇船去香椿树街卖西瓜,因为一个不熟的瓜,起了纠纷,被人刺死。后来,一个老人来到香椿树街,逢人就问:“河上的西瓜船呢。”原来是死者的母亲。她说西瓜船是儿子借别人的,她要摇回去还给别人。街上的人,既不忍,又怕麻烦,但还是带着老人找船。老人呢,没有时间悲伤,因为找船比悲伤更紧迫。找船这事,连起一串人,终于,船找到了。老人摇着还留着儿子血迹的船,给帮她找船的人磕头:她眼睛不好,磕错了方向…… 《西瓜船》里,世界观层面的残酷、愚昧、悲悯,技巧层面细节、转场、留白,应有尽有。短篇小说所需要的一切,它都呈现出来了。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6-12 14:01

    短篇我喜欢白先勇 《台北人》《纽约客》 立意高 格局大 用故事展现历史

  • 2024-06-12 14:04

    废名听过很多喜欢的现代作者提过,但是完全没读过他的作品,其他那些多多少少都读过。

  • 2024-06-12 14:34

    毛姆的短篇小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