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名将罗宪,为何蜀国灭亡后,他宁愿与东吴血战半年也不投降?

雁芙说历史 2023-02-22 15:56:14

谈到三国时代的名将,我们的印象中往往会闪现出蜀汉的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东吴四大都督等一系列闪耀的名字。

事实上,虽然蜀汉集团在中后期面临人才凋零的严峻情况,但还是出现了一位不世出的名将,这个人并不是姜维,而是罗宪。

在蜀汉灭亡之时,他曾经凭借手里区区2000兵马,愣是扛住了东吴数万大军长达半年的围攻,甚至还反过来多次击败东吴军队。

连东吴名将陆抗都对他束手无策,可惜的是,他的成名之战,却是在蜀汉灭亡之时。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便是蜀汉最后的铁壁,名将罗宪。

罗宪的家世及其仕途

别看罗宪在军事上的造诣很高,其实他最开始是个文人,也出身于官宦之家。

218年,刘备夺取益州后,与曹操爆发著名的汉中之战,刘备和曹操正在汉中打得难分难解。

也正是这一年,广汉太守罗蒙家中诞下一名男婴,罗蒙便为这个孩子取名为罗宪。

不过,随着这个孩子逐渐长大,罗蒙惊讶地发现,这孩子相当聪明,读书写字总是学得比别人快,13岁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因此,罗宪还是个孩子时,就已经在十里八乡很有名了。

他的父亲罗蒙看他如此聪明,便在他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他找到当时著名的学者谯周,让罗宪拜其为师。

自此以后,罗宪便成为了谯周的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老师和学生都是文人出身,但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谯周是蜀汉后期的朝廷重臣,蜀汉灭亡前夕,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后,谯周作为蜀国重臣,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

正是在他的极力劝说下,后主刘禅最终决定投降。

而他的学生罗宪,却在永安城与东吴死战不降,最终遵奉刘禅的诏令选择了投降曹魏。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罗宪年轻的时候,格局就比较大,虽然家境比较富裕,却不看重钱财,乐善好施,而且待人诚实严整,人品不错。

因此,罗宪的人缘也特别好,大家都愿意跟他做朋友。

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而这与蜀汉后期的政局有着莫大的关联。

238年,罗宪20岁,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4年,蜀汉正是蒋琬主政期间,政治清明,罗宪也在这一年入仕,成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

后来他两次出使东吴,江东贤能之士对他的才华钦佩不已,纷纷交口称赞。

但是,关于罗宪年轻时在蜀国任职的成绩也仅此而已。

在此后的20年里,他在史书上销声匿迹,就好像被雪藏了似的。

一直到258年,他的身影才再次出现在史书中,不过这却是他人生中遭遇的最大一次打击。

此时费祎被人刺杀身亡已经过了5年,新任主政的大臣陈祗恰好在这一年病死。

名将之路

陈祗原本是刘禅的宠臣,这家伙虽然治国的本事不大,但却可以制衡宦官黄皓,如今陈祗一死,黄皓便成了唯一的宠臣,一家独大。

于是黄皓开始在蜀国兴风作浪,胡作非为,弄得朝野上下鸡犬不宁,蜀国的国力进一步衰退。

这期间,慑于黄皓的权势和淫威,蜀汉很多大臣纷纷归附黄皓。

但罗宪独独不肯归附,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下可就把黄皓给得罪了,遭到黄皓的记恨,罗宪也成为了黄皓的眼中钉。

果然,不久之后,在黄皓的运作下,罗宪从朝廷中央被贬到巴东做太守,自此再没回过蜀汉朝廷。

但是,只要是金子,它总是会发光的。

罗宪抵达巴东郡之后,在这里见到了他的顶头上司,负责巴东防务的将军阎宇。

阎宇属于比较正派的人物,他见到罗宪后,两人一番交谈下,阎宇当即就认定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即就给他升了官,把他提拔为副将,让他统率兵马。

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晋书》

就这样,他在巴东度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

然而,此时的蜀汉帝国,已经日益衰落,内有宦官干政,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姜维又多次北伐,进一步虚耗了国力。

263年,司马昭命钟会率18万大军攻蜀,局势顿时陷入危急当中。

不久之后,钟会攻破汉中,与姜维对峙于剑阁险关,无法再前进一步。

关键时刻,邓艾率3万人马不走大路,也不走小路,而是率军偷渡阴平,走过七百里无人区,抵达江由城外。

此时,钟会也派出一拨人马抄小路绕过剑阁进入蜀汉腹地与邓艾汇合。

蜀汉方面明显是侦测到了魏军的行动,江由关守将马邈派出三千伏兵试图伏击魏军,结果三千兵马伏击不成,却全部葬送,于是投降,江由关失陷。

到了这一刻,蜀汉朝廷才急忙调诸葛瞻带着成都留守军队前往抵挡邓艾,结果诸葛瞻也战败被杀,邓艾即将兵临成都城下。

至此,成都基本已经无兵可用,蜀军5万主力由姜维带着守在剑阁关,留守成都的军队被诸葛瞻带去一起覆灭了,剩下也没几个兵了。

于是,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决定投降,并下诏要求各地蜀军停止抵抗,统统投降魏国。

当初,钟会大军大举进攻时,远在巴东的阎宇也被调往前线支援,但他留给了罗宪2000人马镇守在永安城。

当成都失陷的消息传来后,古代交通不便,也无法判断真假,但永安城内却是迅速骚动起来,人心惶惶。

甚至长江边上的长史恐惧之下,都干脆弃城逃走。

面对如此局势,一旦城内骚动起来,甚至有人借机作乱,如果人心一乱,这座城基本上就守不住了。

罗宪知道后,当机立断,立即将其中一个闹得最欢的作乱者斩首,杀鸡给猴看,才稳住了局势,百姓才安定下来。

谁知,才没多久,他就收到一封来自刘禅的诏书,要求他向魏军投降。

罗宪无奈,只能原地等待魏军前来接收城池。

这期间,是最为敏感的时刻,因为蜀汉虽然投降了,但魏国只是接收了蜀汉的一些核心城市,蜀汉那么大的地盘,还是有大量的边缘城池还没有来得及接收。

对于这些城池的官员和百姓来说,皇帝投降了,旧朝廷没了,新朝廷又没来接收,就容易陷入无政府状态,甚至引发混乱,城内更是人心惶惶,不知向何处去。

永安城便是这些处于蜀汉边缘地带的城池,可罗宪万万没想到,他左等右等,没等来魏军,却等到了东吴军队,而且来者不善!

原本,东吴皇帝孙休是准备救援蜀国,甚至主动出兵在西线进攻魏国军事重镇寿春,试图缓解蜀汉的军事压力。

同时派出两路军队,分别从沔水、长江两条线,一路增援汉中,一路进入蜀汉腹地支援。

谁知刚制定好进军路线,蜀国就投降了。

孙休十分清楚,一旦蜀汉灭亡,东吴面对强敌,势必难以抵挡。

既然蜀汉已亡,那不如趁此机会发兵将那些还没来得及的蜀汉州郡给抢过来,壮大自己的地盘和资源,以增加对抗北方的资本。

于是,原本准备救援蜀国的军队直接抵达吴蜀边境的永安城,并扬言要求罗宪向吴国投降。

罗宪听完,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趁火打劫吗?东吴这帮人实在是太不仗义了!

于是当场大怒道:

蜀汉已然倾覆,东吴与蜀国唇齿相依,不同情我们的遭遇也就算了,反而趁火打劫,这是不义之举,难道蜀国覆灭,吴国就能长存吗?我岂能做你们东吴的降将俘虏?

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晋书》

这便是罗宪回应,宁愿战死也不当吴国的降将或俘虏。

说完之后,他立马开始整顿永安城的军事,加固城防,部署防御。

由于罗宪平时待人接物都处理得非常好,所以他在当地还算是有人缘,也有影响力,当地士人看到他誓死不降的决心后,纷纷表示愿意为他效命。

吴军将领眼见劝降无果,只能动手抢了,于是当即向永安城发起了进攻。

谁知小小一座永安城,竟然打不动,还折损了不少人马。

东吴皇帝孙休听说后,顿时大怒,当即就调将军步协率军增援,一副不打下永安城誓不罢休的样子。

可他不知道的是,东吴军队面对的这个人,军事造诣有多强。

即便是步协率领生力军赶来增援,可依旧还是打不动永安城。

不仅打不动,罗宪还反过来把步协给打得大败。

要知道,罗宪手里才区区2000人马,东吴军队可是派了两拨人马,人数绝对碾压罗宪,可居然还被罗宪反打。

这说明,罗宪在军事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远在江东的东吴皇帝孙休收到战报后,都快气疯了,这么多人连区区一个永安城都打不下,还被人家反打,以后这脸还往哪搁?

于是,孙休祭出大招,当即就调东吴名将陆抗统率三万大军前往围攻永安城。

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此人军事才能很高,后来曾经指挥东吴军队大败晋国三路大军,是东吴最后的名将。

可即使是名将陆抗来了,也打不动!

陆抗带着三万大军加上原来进攻永安城的军队,好几万人围困了永安城长达6个月,愣是啃不动。

6个月后,毕竟永安城也不大,被围困了6个月,也不见魏国有救兵前来救援,城内的情况更是十分严峻。

甚至已经有一大半的人染上了瘟疫,再这么下去,非得弹尽粮绝不可。

这时,有人建议他要么向南前往位于贵州的牂牁郡,要么往北进入上庸城,这样才能保全自身。

可罗宪却说:

作为一方父母官,是百姓所仰慕的,既然不能保全,我们却在关键时刻为了保全自己而抛弃他们,这绝非君子所为,我宁愿死在这里!

言罢,罗宪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再想办法布置城防,与东吴军队血拼到底。

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晋书》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打了这么久,不见魏国一兵一卒支援,6个月的城池保卫战,这么大规模,按理说,魏国应该早就知道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伐蜀大军出现大问题了。

蜀汉投降后,钟会自认为手握十余万大军,拥兵一方,于是野心膨胀,试图谋反,姜维看穿了他的心思,便想利用钟会复辟蜀汉。

钟会认为姜维是蜀军统帅,如果能效忠自己,那么他手下的数万蜀军可以为他所用。

而姜维则认为,如果假意帮助钟会,利用他想谋反的野心,设计使魏军内讧,进而互相攻杀,他边可号令旧部,趁乱复国。

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可最终还是失败了,钟会和姜维被乱军所杀,邓艾被姜维和钟会设计干掉了。

邓艾入蜀后,未经请示,以魏国天子的名义将刘禅封为骠骑将军,其余蜀汉官员都封了官职。

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给投降的敌国皇帝及官员封官,这是皇帝才有的权力,换句话说,这是司马昭才独有的权力。

现在邓艾不请示一下,就给这帮人封了官,在司马昭看来,似乎他邓艾才是掌握魏国最高权力的人,因此觉得邓艾是个威胁,有异心。

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三国志》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三国志》

司马昭本来就疑心很重,便被钟会利用,他收到钟会上奏说邓艾谋反,便深信不疑,当即就下令将邓艾押回洛阳受审,结果半路就被干掉了。

钟会之乱被平息后,魏军众多将领都吸取了钟会和邓艾的教训,生怕犯了同样的错误,让司马昭怀疑自己,进而被干掉。

当时负责接管巴东地区的是魏国的安东将军陈骞,他虽然知道永安城被东吴围困,却不敢擅作主张。

因为当初邓艾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陈骞只能先写信向司马昭汇报请示应该怎么做。

这封请示文件送到司马昭手里,再做出批示,然后魏军再行动,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是需要几个月时间的。

司马昭显然也不想让永安城落入东吴之手,于是下令让荆州刺史胡烈率军进攻东吴军事重镇西陵。

西陵城是东吴的战略要地,绝对不容有失,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策略。

陆抗眼见西陵不保,无奈之下,只好撤军回援西陵,这才解除了永安城的围困。

罗宪投降魏国后的第三年,司马昭将其封为西鄂县侯,并将其重用,最后在军队中做到了冠军将军这个位置。

所谓冠军将军,在晋朝属于正三品,有有开府领兵之权。

罗宪能做到这个位置,也算是比较成功了。

270年,罗宪病逝,年52岁,又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烈侯,也算是的以善终。

罗宪为何誓死不降东吴呢?

当时蜀汉都已经灭亡了,向谁投降不都是投降吗?罗宪为何偏偏固执己见,坚持不向东吴投降,甚至不惜苦战个月?

其实,当时的局势,蜀汉一旦被灭,曹魏原本就十分强大,必须吴蜀两国结盟才能抗衡,如今攻灭蜀国,得到了蜀国的地盘和资源,实力更强。

仅凭东吴以江东之力,是万万敌不过的,早晚也得被灭。

对于这种结果,以罗宪的才识和智慧,他肯定是看得懂的。

如果吴国注定要被司马家灭掉,那自己现在要是投降东吴的话,那么将来必定还得再投降一次魏国。

这么一来,他的军事生涯将会有两次投降的经历。

作为一个有气节的人,是绝对接受不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投降两次的,这对他来说,绝对是莫大的耻辱。

因此,罗宪没得选,要么战死在永安城,那他既没有向魏国投降,也没有向吴国投降,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节。

如果能挡住吴国军队,魏军及时救援,那投降也是奉了刘禅的诏令,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自己的污点。

所以,罗宪只能投降魏国,也必须与东吴血战到底。

其次,东吴趁火打劫的举动令他十分反感。

从罗宪的性格来说,他是属于那种正人君子,一身正气的人,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在危急关头宁愿战死,也不愿抛弃百姓,这种品格背后的价值观,让他觉得东吴趁火打劫就是不义之举,是不符合他价值观的。

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他宁愿死战到底,也不愿意投降东吴。

这便是罗宪最终选择投降魏国的原因。

烟郭说

蜀汉人才凋零这不假,但蜀汉还是有人才的,尽管没有那么多,但毕竟有那么几个柱国之才。

比如本文的主角罗宪,还有镇守南中的将军霍戈,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试想一下,罗宪仅凭区区2000人马,愣是在永安城挡住了东吴数万人长达6个月的围攻,如果当初镇守江由关的是他,而不是马邈,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东吴数万大军都打不动他两千人,同等情况下,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加上钟会派出的人马,最多也就3万多人。

跟当时吴国进攻永安城的军队差不多,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罗宪在江由关,邓艾怕是很难得手。

当时邓艾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军队疲惫不堪,没有后勤,估计得全军覆没。

但历史没有如果,蜀国的灭亡不在于人才的问题,而在于皇帝的昏庸,内部的分裂。

正是因为刘禅宠信宦官,引发宦官干政,在黄皓的胡作非为下,真正有才华的人要么被撵走,要么被贬官,姜维被迫出走沓中,罗宪被贬巴东。

连蜀国内政的治理也是一塌糊涂,民不聊生,国力急剧衰落。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蜀汉有能人,也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

而罗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竟然初次作战就打出这样的好战绩,说明他的军事才华是很高的,如果让他领兵,必定是名将。

可惜的是,蜀汉后期严重糟蹋人才,这样的人物竟然被放到吴蜀边境统领区区2000人马。

不过,他在投降魏国后,最终做到冠军将军,也算是学有所用,不负那一身的军事才华。



参考文献:《晋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