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城寻黛玉,湘山古寺访妃子,金陵十二钗隐写靖江王陵#红楼梦#早春二月,我应“独秀峰·王城景区”之邀,来到桂林,实地考察《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潇湘妃子和金陵十二钗。 几天时间里,详细考察了靖江王城、全州湘山寺和尧山靖江王陵,走进了《石头记》实景之中,寻访石涛的足迹,隔空与红楼中人对话。景区领导特别设置了考察线路,就“石涛与红楼梦”的话题展开交流。期间,邀请了靖江王史学专家给我讲述有关靖江王的历史和考古发现。巧合的是,景区安排我住在了王城之中的红楼。 靖江王城始建于洪武五年,洪武九年基本竣工。《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洪武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戊申日,正合大明建立之戊申年),朱元璋诏令靖江王三世祖、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之藩桂林。这段历史,写在了“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的故事之中。 贾雨村是兴隆街的大爷,暗喻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皇族,朱兴隆为南昌王。因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兴隆街的大爷也就成了靖江王一世祖,虽然朱元璋没有改封,但兴隆街的大爷实际上是“复旧职”。 靖江王二世祖是朱文正,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二十五日(甲申,明亡于甲申年,书中的贾雨村即甲禺存,禺即长尾猴,申肖猴,甲禺即甲申),“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庐县(桐城)”。不久,朱文正就死在了幽禁之地。朱守谦之藩,朱元璋没有命他奉父牌位,朱文正的“木主”也就留在了原籍,所以,“林代玉抛父进都京”。 荣国府之“荣”,本义是桐木,石涛以此纪念其二世祖朱文正。 到了荣国府,林代玉拜谒了荣禧堂,荣禧堂中就隐藏了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荣穆王之“荣”,也是荣国府的一大来历。朱守谦之子、第二代(任)靖江王朱赞仪的谥号是悼僖王,第八代靖江王朱任昌的谥号是康僖王,因而,荣国府中有荣禧堂。 据我以前掌握的史料,朱赞仪的谥号是悼厘王。这次去桂林,靖江王陵专家老师告诉我,朱赞仪的谥号有碑文为证,就是悼僖王。由此,我坐实了“荣禧堂”写的也是靖江王陵或者靖江王家庙,“林代玉”此时以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的身份谒祖。 靖江王城历经六百四十余年历史,几经战乱,地面建筑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朱元璋敕建的这座小石头城,依然留下了坚固的石头城墙,龟背石街沿着王城中轴线,一直通达独秀峰。 独秀峰下有一条溶盐洞,直通漓江。当年,荣穆王之子朱亨嘉在王城以洪武为年号,僭号称帝。庚辰本中没有林黛玉,只有林代玉,寓意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元璋(洪武)。 隆武帝朱聿键率兵攻克了王城,城破之日,朱亨嘉之子朱若极在王府内官的保护下,从秘道逃生。这个溶盐洞现在叫王府秘道,以前叫雪洞,也就是《石头记》中薛宝钗的住处。 朱若极从雪洞中逃生,来到湘江之畔的全州湘山寺出家。朱若极就是《石头记》的第一作者,书中的“潇湘妃子”,“清僧(情僧)”石涛。 漓江、湘江都发源于灵渠,因而,都是“西方灵河岸上”。潇湘妃子,即指全州湘山寺出家的石涛。石涛在《庚辰除夜诗》中说:“想父母既生此躯,今周花甲,自问是男是女”、“吾道清湘岂是男”。妃子,是“非子”的谐音,出家人“不当人子”,也是“非子”。在湘山寺,我见到了石涛留在世上的第一幅画作,刻在石头上的兰草图。石涛写兰写梅,都化作了《石头记》中的隐喻符码。 我在很多文章中解读“金陵十二钗”是大明十二陵和靖江王陵,这次去尧山,才知道这里只有十一座靖江王陵。于是,我恍然大悟“钗黛合一”的真正寓意。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有一则批注:“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作者交代,自第三十八回起“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原来,“钗黛合一”之前是大明十二陵,合一之后就只有十一钗,正好对应靖江十一王陵。 这次桂林之行收获良多,以上只是其中点滴,特与红学爱好者分享。目前,“石涛与红楼梦”课题正在筹备之中,再过一段时间,我将再赴桂林,继续探索红楼之谜。
靖江王城寻黛玉,湘山古寺访妃子,金陵十二钗隐写靖江王陵#红楼梦#早春二月,我应“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3-22 11:38:4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