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这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数九歌”,数九,可以理解为计算时间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计算冷暖的方式。
关于数九,不少地区民间把其分为“公九”和“母九”,并且,针对公九和母九,也流传着一些农谚。
“公九”和“母九”如何区分?如今,数九的开始时间(也就是入九第一天),定为冬至当天,冬至是哪天,入九就从那一天开始。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时间为公历的12月21-23日交节。而当天的农历时间不固定,由于存在闰月的原因,冬至农历的时间相差较大。
另外,每年冬至来临的具体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它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270°那一刻的时间来确定。严格来说,一天24小时,每个时间段可能都会出现(年份不一样)。
基于上述这2点,民间区分“公九”和“母九”的方式,也就很明显了。
第一种方式:根据冬至当天农历日期来判断,如果日期对应的是奇数,那么当年就是“公九”。如果日期对应的是偶数,那么当年就是“母九”,主要就是看年月日的“日”。
第二种方式:根据冬至来临的具体时间来判断,如果冬至在白天交节(即太阳升起后),则认为是“公九”;如果是在夜间交节,则认为是“母九”。具体到时间上,一般白天指的是6点-18点,夜间指的是19点-5点。
今年是“公九”还是“母九”?今年冬至时间是2024年12月21日,当天农历日期是十一月二十一,冬至具体交节时间为17点20分20秒。
结合上述判断“公九”还是“母九”的2种方式,答案就很明显了。
先从第一种判断,农历日期十一月二十一,二十一属于基数,因此,今年数九属于“公九”。
再从第二种判断,冬至具体交节时间17点20分20秒,在6-18点之间,因此,今年数九属于“公九”。
可以看出,通过上述2种方式,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今年数九是“公九”。
“公九冻死牛,母九暖烘烘”从农谚的角度来说,“公九”和“母九”对于当年冬天的冷暖是不一样的。
农谚“公九冻死牛,母九暖烘烘”所表达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当年是“公九”,牛都受不了低温而被冻死,这是一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寓意就是当年冬天将会非常寒冷。
如果当年是“母九”,冬天的天气相对会暖和一些,这里说的“暖烘烘”,并不是炎热,而是相比严寒天气来说,温度相对会高一些,没有那么寒冷。
“公九”好还是“母九”好?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农谚来回答,“公九”寓意严寒,“母九”寓意温暖。
如果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分析,“母九”相对更能受人喜爱,原因是过于寒冷的冬天,会让人感到不适应,出门的话还要穿很厚的衣服。对于上班出行以及室外工作的人群不友好,毕竟受冻的滋味不好受。
如果从农作物生长的角度来分析,冬季适当的严寒,有利于农作物更高的产量。有句老话说得好“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以冬小麦来举例,冬季适当的低温,一方面可以抑制小麦发生旺长,促进小麦更好的安全越冬。如果温度相对暖和,小麦出现了旺长,没有控旺的情况下,自身的抗寒性弱,容易发生冻害。
另外一方面,适宜的低温,还会减少田间病虫害的危害,田间的一些虫卵和病原菌,遇到低温后,会被冻死。等到第二年温度回暖后,田间病虫害的数量少了,对于小麦的危害也就降低了,产量就会更有保障。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公九”、“母九”的区分方式,以及相关的农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问问大家,在你们当地,有“公九”和“母九”的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