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家里到幼儿园,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己→妈妈(或心理上的妈妈)→爸爸→家里...

启波谈育儿 2024-03-21 12:20:36
孩子从家里到幼儿园,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己→妈妈(或心理上的妈妈)→爸爸→家里其他大人→家里其他孩子→外面熟悉的大人→外面熟悉的孩子→陌生大人(幼儿园老师)→陌生同龄人(幼儿园小朋友)。 如果前面步子不稳,到幼儿园就容易一脚踏空,不仅仅是分离焦虑,很有可能,孩子内心产生的是被抛弃感。 觉得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自己不值得被爱,陷入深深的低价值感和无能、无助中。 我经手的案例,绝大部分有被抛弃感的孩子,走向妈妈就很不成功。 有时是妈妈的问题。由于原生家庭不幸福,和自己的父母建立关系就很失败,受到的打击太多,心里太过脆弱,没办法很好地接纳孩子,帮他搭建从家里走向外界的桥梁。 有时是家庭问题。由于夫妻、婆媳、妈妈和外婆的矛盾,导致妈妈没有足够的经济、精力和话语权支撑孩子,阻碍孩子走向妈妈。 有时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性格淡漠、多疑,很难依恋他人。或生病、受伤,经历住院、手术、打针、吃药、可怕的康复训练等,破坏了孩子和人建立关系的本能。 基本上,只要第一步走好了,后面问题不会太大。但如果没走好,后面每一步都摇摇晃晃,会有社交障碍。 就算走过了幼儿园,到青春期,问题也会出现。 孩子上幼儿园,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从以他们为中心,非常安全、舒适的家里走向缺乏掌控感的群体生活,有落差感,需要调适。 那么,如何区分“分离焦虑”和“被抛弃感”? 要看过了适应期(2-4周),孩子总体的生命力是上升还是下降,生命的状态是伸展了还是蜷缩了。 有些孩子虽然哭闹,上学好久了,还每天和家长上演生离死别的戏码。但在幼儿园能生活、学习、社交,能和人建立起心理上的链接,依恋某个老师,喜欢某些同学。这说明他总体生命力在上升,心理版图在扩张,是正常的分离焦虑。 而有些孩子,虽然不哭不闹,能吃能喝,内心却是空的。把老师当工具人,或会依恋老师,但走不到小朋友那里去,社交、心理发展受阻,就要高度重视。 以下两类孩子,最容易有被抛弃感。 社交高敏感型:非常不好惹,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很多,都爱较劲,特别容易崩溃,情绪很不稳定。自尊心强,内心脆弱。自恋,追求完美,很作,容易焦虑。 心理创伤型:寡言少语,很安静,特别老实,欲望很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非常被动,经常神游,对自己和别人都没要求,生命活力极低。违背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孩子天性。 孩子如果有被抛弃感,在家里和幼儿园是明显不同的,和上幼儿园前的变化也很大,要及时帮助,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6-12 13:41

    老师,我的孩子也是不跟小朋友玩,哪怕别人主动找她也不搭理人家,幼儿园的老师也帮助她交朋友可还是不行,我本身就是社恐,这是遗传吗?我该怎么办

  • 2024-06-12 13:54

    老师,您好,这种情况如何引导。

  • 2024-06-12 12:52

    我家三岁半,入园第三周了,早上去还是非常抗拒,哭闹。她总是重复着妈妈我想你啊我爱你啊,她是不是有被抛弃的感觉?我也给她肯定答案说我也爱她也想她,但她像听不进去还是一直重复。她就是睡眠特别依赖我的,离开我不睡觉或者睡不着。一开始在园里午睡都不躺着,要坐着等妈妈。后面开始躺下了,但每次放学我问她睡觉了吗,她都说没睡着。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不讲理,而且最近还开始尿裤子了。这样问题怎么缓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