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1000本书,我的人生开始逆袭

董承评文学 2024-03-21 12:16:39
写作让我看到自己的大,阅读让我发现自己的小,二者结合,刚好捏出现在的我。 这一两年,我更多在发现自己的小。发现小,又克服小,这是阅读的神奇。读得多了(愚钝如我,差不多是在读到1000本之后)还能看到宽阔之境在哪里。 阅读,当事人心知肚明,旁人看了,很容易说“有啥用啊”。有用作为尺度,几乎可以测量一切了。以前我会辩上几句(我偶尔以自己为例,说阅读让我有现实层面的逆袭:走出僻壤,开始写作,并因写作安身立命),现在就连“无用之用”也懒得说了。很多辩论都是固化自己的偏见,少有能彼此说服的。 春节堵在路上,一直在听王德峰在喜马拉雅的《中西思想必修课》,讲中西方文化底层差异的,我喜欢他的讲述方式,也喜欢课的名字:“无用学”。sologan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话取自《庄子》,人文学科乃至人的生存之道,都在其辩证关系里。 于当下,确实不指望有用:换不了粮食,变不成首饰。只是慢慢塑造一个人,雕刻一个人。具体的一刀,并不显出棱角,几千刀的积累,才得以完成一件作品。 我的阅读时间,在业余者中算多的,但满打满算一天也就两小时(晚上9点到11点),比不了专业读者。这两小时仅能满足文学阅读。其他门类,比如哲学吧,这两年,听比看多。看,没有体系,要一砖一瓦建筑,有时候连砖瓦都找不到;听呢,那种日常的,对话的,探讨的语气,更切身,角度也更好。 王德峰老师这个课,基本就是这样。 喜马拉雅的无用学有声节目,我还听过许子东的细读张爱玲,刘雪峰的古典音乐赏析(音乐课,关键全在耳朵,那可是非听不可了)。蒋勋的《红楼梦》课,我去年写《红楼梦》文章的时候,也很想听……总共有136门,讲课的名师有65位,近于知识仓库,而且是那种全方位的知识,对我这种单一知识背景者,是很好的补充。现在正是大师课一周年庆活动,上喜马拉雅🔍“无用学大师课”,年卡会员限时买一年送半年。3月20号,看蒋勋春分直播还有机会获得蒋勋杭州线下讲座的门票。 标题里的“逆袭”,我更看重的,是把我从一个事事追求有用的人(小时候活着是当务之急,很难不以有用为追求),变成一个不在乎有用与否的人。我喜欢奈保尔《米格尔街》里的木匠波普,有一段时间,他想做一件“没有名字的东西”,没有名字,也就没有用途,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快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