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

苹果谈历史 2024-04-10 11:26:36
前言

古代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穷”秀才。

这些人的出现,总是给我们一种弱不禁风、穷苦寒酸的感觉。

当然不乏有一些秀才,为了升官发财,背离自己当初学习的初衷,变成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但是这些秀才基本上都是以悲剧结尾,要么不幸被人谋杀,要么身患重病身亡。

抛开电视剧中的秀才形象,古代科举制度背景下的秀才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秀才早于科举制度出现

早在隋唐之前的朝代,就已经陆陆续续出现过秀才,那时虽然没有完善且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那个年代的“秀才”,一度成为贫苦人家改变命运的机会。

比如周朝时期,地方官员会将管辖区域内有学问的人,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层层上报中央。

为了能够快速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中央便会组织一场自命题的考试,唯有考试合格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方官员。

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看似没有什么疏漏,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有部分有心官员借机从中牟利。

手握推举权利的地方官员,往往更偏爱有家庭背景的人,那些无权无势但又寒窗苦读数载的人,往往容易被忽略。

虽然到了汉朝,汉武帝对先前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革新,他在继承先前制度的同时,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察举制。

察举制的程序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选举贤人的方式,一旦被推选之人同时被中央选中,便会在不日之内安排入职。

这个制度让刻苦学习的“穷书生”看到了希望,但是当时它的推行效果并不显著。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带有自己的感情因素,那些有家庭背景的便会成为他们首要考虑的对象,那些没有钱又是布衣的文弱书生,又怎能够跟权贵之子相比?

科举制度下的秀才

好在人才制度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完善,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体现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逐渐应运而生,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也得以废除。

这一制度彻底打破阶级限制,它无关乎出身,参加考试的众人皆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报名参加。

这种公平公正,也将意味着考试的难度不同以往,选拔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

科举制度是按照“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的方法,达到层层选拔人才的要求,足以见得能够进入殿试的人,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不少人可能连第一关乡试都没有通过。

此外,第一关的乡试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参加的,参加乡试的首要条件就是成为一名秀才,足以见得在科举制度的背景下,秀才无疑成参考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如果你连秀才都不是,就不要奢望能够成为一名官员?科举制度下的人才选拔制度,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在那个年代,想要通过学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秀才算高学历吗?

或许是固化的影视剧情,让我们一直对秀才都有着误解,总是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饱读圣书几十载,只为等待一朝笔试考取功名。

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写照,古代秀才的真实情况可能更加出乎你的意料。

根据相关史学记载,那个年代成为秀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是卑贱地位出身。

古代的秀才,不是谁都能够考取上的,作为科举制度选拔的第一个环节,考生需要通过三个级别的选拔,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秀才。所以说能成为秀才的人,可以说是一群人中的佼佼者。

这仿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什么大家还是“你追我赶”地去报名参加?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成为秀才可以享受中央的部分优待政策,比如可以免除苛捐杂税,这无疑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二是成为秀才之后,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声望,更拓宽了就业渠道,除了成为一方官员之外,秀才还可以从事教书育人等文职工作,涉及地方的相关事宜也可以参政议政。

有不少人认为,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代的本科生,这样的认可虽然是基于受教育程度考量,但却是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

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的教育水平有限,加上秀才竞争压力大,这完全是高考制度下的本科生所不能对比的。

毕竟现在的本科生是一抓一大把,古代一个地方能够考上的秀才的人却是寥寥无几的。

如果非要说现代的什么可以和古代的秀才相比?那恐怕是我国最高的学历——博士研究生!

影视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为什么古代的电视剧都会把秀才刻画成一副“穷酸样”?甚至是“黑化”的角色呢?

主要原因在于现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大多是以古代的历史资料为参考依据,在深入研究之后,作者或者是制片人都会加入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比如对科举制度的思考,往往都会带着更加犀利的语言进行评判,它所批判的不仅仅是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更多是那个年代的官僚阶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现代官员,基本上都是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的立足点是人民。

反观古代,当官之人都是为统治者卖命,为了能够让自己过上高枕无忧的好日子,几乎很少官员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

久而久之,古代的官僚制度便会滋生一批又一批的蛀虫,他们拿着高额的俸禄,却昧着良心干着一件又一件的恶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和创作需求,古代当官之人的丑恶行径很难不被创作者披露,秀才作为选拔官员的第一步,也难逃被批判的命运!

结语

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不难发现虽然年代不同了,但是两者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逢进必考”成为当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考上古代的秀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上现在的公务员或者博士生同样如此。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纵观古今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永远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文章信源:

《明清时期,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如今的哪种学历》——澎湃新闻

《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人民资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