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是1950年的时候,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提议选址建设的。
除了一些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做出卓越贡献的民主人士、社会名人,都安息在此。
可以说,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殊荣”。
正是这样的缘故,革命公墓的管理极其严格,甚至出现过因为生前错误被调查清楚后,“请出”革命公墓的情况。
不过,也有够资格安葬于此的前领导人,主动提出死后不进入革命公墓,而是选择了另外的“长眠之所”。
2008年8月20日,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同志病逝,享年87岁。
但是华老的骨灰却被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安葬在家乡山西交城。
华老为什么留下这样的嘱托?这样的一个心愿,其实在华老最后的日子里,就已经从开始萌芽到逐渐成熟了。
迅速成长的“接班人”华国锋原名苏铸,之所以改名,取的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意思。
1921年,华国锋出生在山西交城一户工人家庭。
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思想进步,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后在1938年投身革命,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解放战争时期,华国锋先后担任交城县委书记等职务,先后参与很多次和阎锡山政权的战斗,在后来的土地改革中,他的很多做法也被作为经验推广,为巩固民主政权做出了贡献。
后来,华国锋同志随部队南下,在解放后任职于毛主席的故乡湖南湘潭。
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绩,到了1958年已经任职湖南省副省长,主抓农村工作。
而华国锋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55年毛主席来湖南考察的时候。
作为当时仅仅34岁的湘潭地委书记,年轻有为的华国锋同志,给主席留下了很好地印象,主席还开玩笑地称呼华国锋为自己的“父母官”。
1970年,华国锋被毛主席调到中央,并且仍然兼任着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说到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华国锋在多年以后仍然感叹自己和老人家学到了很多,言语间都是对毛主席的敬仰。
1972年,华国锋被任命为公安部部长,并且在1973年进入政治局。
毛主席曾经用四个字评价华国锋——“厚重少文”,并且说他值得信任。
从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出,主席把华国锋当做“接班人”培养的迹象。
而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华国锋受命成为国务院代总理,并在当年四月成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成为地位仅次于毛主席的“二号人物”。
1976年注定是一个变化的年份,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恸,而在此前,周恩来总理、朱德朱老总等革命伟人也相继离世。
面对“四人帮”的阴谋活动,华国锋同志在叶剑英、李先念等革命元老支持下,果断采取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计划,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做法不仅挽救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于后来的拨乱反正、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更是功不可没。
1981年,华国锋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但仍然先后担任多届中央委员,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
深居简出的“普通人”华国锋同志在八十年代退下来以后,就一直和家人、子女以及工作人员同住在一起。
那是坐落在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不大的老四合院,虽有些陈旧,但华国锋同志却很喜欢住在这里的安静与闲适。
曾经主抓过农业的华国锋干脆清理出一块空地,亲自种起了蔬菜瓜果,每天天刚亮就和夫人一起“开始劳动”。
而多年不改的是,华国锋的看报习惯,从党报到其他重要报纸,都要认真翻阅,经常一坐就是半天时间。
午饭后华国锋会和夫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遇见工作人员也都是亲切地招呼,有时来了兴致,还会和大家一起打一会儿纸牌。
在这些工作人员眼里,华国锋就和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唠起家常来是那么亲切随和。
曾经有工作人员在采访时说:“华老的作息十分规律,生活上也十分节俭,家里普通的家具坏了也舍不得扔,到了1995年还穿着打了补丁的衬衣,始终保留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
特别让工作人员感动的一件事是,华国锋一直坚持和家人分餐。
他的理由很简单,说自己的伙食标准是组织定的,是组织上对自己的照顾,但家人不能跟着沾光。
除了从每天必看的《新闻联播》和报纸上了解国家大事,对于一些前来拜访的客人和看望自己的以前的工作人员,华国锋也总是事无巨细地询问各地改革开放的情况。
而且尽管深居简出,他也会利用休养的机会,每年都离开北京去各地亲眼看一看。
那些年,华国锋很关注南方的发展,深圳、广州都去过,特别对深圳的发展速度和高楼林立赞不绝口。
但华国锋的每次出行都是十分低调的,他在1996年去参加华西村的活动,就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参观者,安静地坐在主席台下。
但工作人员都知道,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看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华国锋同志是十分高兴的。
另外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是华国锋每年都要在毛主席诞辰和毛主席逝世纪念日去瞻仰遗容,多年来从未改变。
而一些在中南海工作过的同志,也会专门在这两个时间守候在纪念堂前,既是为了瞻仰毛主席,也为了能够看到华国锋同志。
2007年12月26日,毛泽东114周年诞辰。
毛主席纪念堂内,86岁的华国锋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他和往年一样,在主席塑像前庄严伫立,毕恭毕敬地为主席鞠躬……
修身养性的“书法家”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字,是华国锋在1977年纪念堂落成时所题。
而除了植树种菜,华国锋平常日子里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
除了必要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书法上。
实际上,华国锋自己说,自己对书法的喜好,其实早在战争年代就已有之,只是戎马倥偬,难以专注罢了。
晚年生活的“清静”,正好给了他在书法上“下功夫”的时间。
为了写书法,华国锋专门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并且自己拿着钥匙,外人很难进入。
他写得最多的书法作品,内容都是毛主席诗词。
而且对毛主席的书法,华国锋曾经说过自己再练上一百年都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后来,华国锋把自己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全部赠送给了自己曾经打过游击的卦山风景区,制成碑刻,成为了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尽管喜欢毛体,但华国锋研习的却是颜体。
曾经有专业的书法家点评说,华国锋的字看起来质朴、平淡,既有颜体的宽厚大气,又有柳体的刚硬挺拔,很见功夫和骨力。
所以,华国锋的字也有“华氏颜体”一说。
知道华国锋爱好书法,也有很多人会找上门来,想方设法地求一幅墨宝。
特别是早些年,能得到华老的一幅字,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其实,每次华国锋都是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很快写好。
但后来他发现了问题,就定出来一个规矩:用于公益的可以写,但是做为商业用途地不写。
不过,名人效应的强大诱惑,人们总是能想出各种“对策”,华国锋偶然发现居然有人学习自己的书法,然后还私刻他的印章冒充他的作品。
这件事让他很不高兴,于是宣布不再题字。
但因为同样的爱好,华国锋也交了很多书法界的朋友,大家对他都十分地钦佩,交流书法也都是知无不言,华国锋就请一位家乡的书法家韩学武“指点”自己的作品,韩学武说完自己的意见后,华国锋还称赞他是“直来直去说真话”,两个人交谈甚欢。
随着年岁增大,华国锋风在一次病愈后,就很少写字了。
但他在85岁时,还是不顾体弱,写下了“清静”二字,悬挂在客厅之中。
魂牵梦系的“故乡情”早年参加革命后,华国锋从自己的家乡山西交城离开,后来又辗转在附近的卦山和日军打游击。
到了晚年,对于那里,华国锋既有着浓浓的思乡情,也有着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
但是由于自己的身份,对于家乡,华国锋从早年的不得不走,到了退下来后难得常回。
这是因为即使自己很低调,他的一举一动在当地也会引起轰动,华国锋认为这样会给当地增添不必要麻烦,而这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退下来后华国锋一共只回去过两次。
当1991年回去时,华国锋还去看了当年自己的出生地房间。
当时他百感交集,喃喃自语着“回来了,回来了”,从中不难看出对家乡山水草木、人文风物无限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自己不能常回家看看,华国锋就特别喜欢家乡人来看望自己。
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对于来访客人都会控制好时间,有的甚至十几分钟就要结束。
但是对于交城乡亲,华国锋常常不顾秘书的催促,总是聊个没完,很快一个上午就能过去。
有一段时间,华国锋身体不太好,上午需要打针。
但是来了乡亲,他就让护士在客厅打,这样就可以不打断和老乡们聊天了。
而聊天的内容,也经常都会谈及家乡的建设发展,华国锋心中也总想着为家乡做尽一份力。
当知道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卦山在发展旅游,更是主动题写了“山形卦象”四个字送给景区。
曾经编写《华国锋在战争年代》一书的交城人田瑞,为了成书多次进京拜访,华国锋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国锋每次见面,都会用过去的家乡“土话”招呼他,“你又来瞭我了?”
然后说完就笑起来,那份笑是由衷的亲切。
而从不收礼的华国锋,对家乡人也会“破例”,他们送过来的小米、玉米面和红枣,他都会高兴地收下,用他的话说,“交城的骏枣最好吃!”
后来,因为血糖原因,华国锋的饮食控制十分严格,但见到家乡的特产,他总是忍不住要尝一尝。
这份思乡情,在华老最后的日子里变得更加浓烈。
2008年,已经住进医院的华国锋有一天精神很好,又一次回忆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对身边的夫人韩芝俊说:“我去世后,骨灰安葬在交城吧,我打游击的地方。那里清静……”
清静二字,不由让人想起了华国锋挂在客厅里的条幅。
就这样,家人们尊重华国锋的意愿,在得到中央批准后,决定在华老百年之后把骨灰送回他日思夜念的地方。
华国锋曾经表示自己想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现场去感受下盛况,但最终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那一年的8月20日,行事低调,心系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华国锋同志与世长辞。
在他离去后,新华社发布讣告,同时也给予华国锋的一生高度评价,而从那个时代走过的人,也无不悲痛哀思。
在华国锋的遗嘱中,还要求家人对于自己墓地的选址要做到“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最终,在一个月后,华国锋同志安息在了他战斗过的卦山南麓的荒坡之上。
这位将自己毕生都献给革命事业的老人,终于可以安息了。
华国锋同志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华国锋生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新华社》)
《华国锋晚年生活》(《环球人物》)
《华国锋深居简出每年两次瞻仰毛主席遗容》(董博《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