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七十年代,农业生产全面步入半机械化作业,向机械化方向发展。七十年代初期, 是农村人欢天喜地的日子,小型收割机开到了田头,开始张镰收割。这是既旋耕机淘汰耕犁后,又一农业机械淘汰了镰刀式的人工收割模式,标志着农业生产逐步进入半机械化作业状态。
最初的小型收割机,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跨出了一大步
至此,分田单干前,已有大部分劳动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脱粒机:淘汰了脚踏脱粒机
旋耕机:耕、耙同时作业
收割机:用于稻、麦收割
挖墒机:开墒挖槽
插秧机:取代了人工插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伟人毛主席早在1959年4月29日发表的《党内通信》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论断。
毛主席强调: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有步骤地积极地实行农业机械化,并要求机械制造部门和农业部门开展广泛的实验研究工作,拟出一个适合我国条件的农业机械化方案,制造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农用机械供应农民。这一论断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是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上的原型。
197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社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社论中提到,当时“有一些极端的声音将矛头直指机械化,认为人多地少,不用机械化”。社论指出: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要让更少的人力耕种更多的土地,就必须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
然而,就在这篇社论发出不久,国内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是农村全面推行“分田单干”,解散“集体经济”模式。并最终于1984年基本上完成了分田单干的改制工作。
七十年代,江苏高邮使用手扶插秧机
分田单干,在一段时间内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分田单干是历史的前进还是倒退,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本文暂且不论。但是,分田单干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这一点是事实存在的,并非空穴来风。
分田单干后,人力耕地是普遍现象,并非个例
近几年,网上流行一幅照片(见上图),说是“联产承包后的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祖孙三代齐上阵”,上阵干嘛?耕地!这幅照片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是普遍现象。仅从这一点来看,分田单干后,旋耕机耕地变成了人力耕地,岂不是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造成农业机械化发展受阻的原因大致如下:
➠大田变小田,农业机械进不了田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生产队时期购置的农业机械无人管理,成了废铜烂铁。
➠农户为了节省机械作业费用,宁可人力耕种收割,增加种田收益。
分田单干后,收割模式又回归人民公社之前。
【案例】以我家为例,1980年完成了分田到户,共分得大大小小的田亩十几块之多,面积最大的水田不足一亩,其余均是几分几厘的零碎土地。除了一块水田外,其它零零碎碎的土地根本使用不了机械化作业。故,分田单干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无可厚非。
2017年09月27日,新华网发文,安徽石台县库山村由于大田变小田,农民又重新回到了原始的耕作模式
小田变大田,化零为整,才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分田单干,农民兄弟确实过了二三十年的艰苦日子,吃尽千辛万苦,却不能致富。直到二千年,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抛荒撂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才真正改变了生活状况。
分田单干后的第20个年头,即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新明确提出: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再次让国人明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这也许是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必要前提。
小田变大田,机械开进田,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
结语:机械化只是起步,大数据才是方向值得反思的是,由分田单干,再次到土地合并,“小田并大田”、重新“推行集体耕种模式”,才算是农业生产真正走上正轨。假如不分田单干,一块土地的面积高达上百亩、数百亩,可能不仅仅实现了机械化了,也许“种田信息化”、“大数据管理农田”早已实现了。
种田信息化才是最终目标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你说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
说分田才吃饱的,根本不懂历史。没有种子改良,化肥产量提高,不信看看有机大米小麦的产量就知道了。分田是会激发一定的积极性几年后就会被人性的自私消耗掉了,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到90年代就失修了,就是这个原因。
作者是刚刚从火星回来的吧?一元纸币上画个拖拉机,你就以为那时村村、队队都有拖拉机?现在谁家还使用人力拉车、收割?
主要是大锅饭,农民积极性不高,人都是自私的,帮自己做肯定是尽全力,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农村人多尽是劳动力,现在农村全是老人,种不了地了,一定要用机械化,再有农业机械化是在工业完成机械化之后的事,不能本末倒置。
扯球呢,那个年代有机械化,基本上都是大寨一个级别的,其余的都是鸡歇化
分田之前没有积极性,分田之后就有积极性了,那么,怎么保证除老板之外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好文章!
集体时代是因为勒紧裤腰带农业补贴工业了!没有别的就业岗位只好把劳动力束缚在农村了!改开之后我们的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所以必须释放劳动力,所以分田单干,分的那点儿地肯定难以生存,都得背井离乡去东南沿海工厂打螺丝。
华西村现在怎么样了呢?是华西村好呢?还是南街村好呢?
人都没活干,再用机械代人干什么,
分田单干是中国农民的福音
分田到户之前吃计划粮。城镇居民每月每个26斤。而且还是陈粮。手在米里划几下。手上都是白粉。分田到户后允许农民到集市上卖余粮。只是价格高一点。当时粮店大米0.142元一斤。农民卖的大米价格是有粮票给农民的0.20元一斤。没有粮票的0.25元一斤。而且都是新米。手在米里划多下后手上是干干净净的。烧的稀饭或米饭很好吃!没有购买限制。只要💰够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从那时起吃了多年陈粮的城里人也终于吃上了当年打下的新粮。有的人就不去粮店买计划粮了…
那时一个人养一家子不容易,要精打细算;现在一家子养一个孩子,退休老人还有老保,能吃不饱吗?
判断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让百姓吃饱饭
我们村农机分不了,露天长期摆放成废铁,几十年农业机械化成果归零。
要实时而治,不要讲大话,饿着肚子也要现代化是废话
反正分田后老百姓能吃饱饭了!
什么机械化,全乡就一台拖拉机,还是包产后农民个人逐渐买农用机械才逐渐让农业机械化的。靠国家聊胜于无而已。
当时的平原地区大都如文所写,而山区状况就不一样了。分田单干若实事求是,就应该山区实行单干,平原继续实现农业机械化。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苏联二十年代搞农业机械化 咱们八十年代二牛抬杠 差距太大了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工业服务业岗位吸收机械化后富余过剩的大量农村劳动力
农业化机械化工业化,现在智能化,社会生产形态变化之快,每个不到三五十年的沉淀,出现了家庭人员代沟,个人一生随时代种种社会上的变化,每代人各有思想价值观。
农业的出路在于所有制和分配机制问题,觉不仅仅是什么机械化
那时侯一家几个娃,现在?
我们村,如果家里有6个人都能分到一头牛,如果不够人口,就要和别家一样不够人口合作拥有一头牛
为公还是为私,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决定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倒退,当时好多地方都实行了集体的机械化,
分田单干农民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
你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做,难道有人阻拦你吗?
以后经常听长辈讲集体干活偷懒小技巧,磨不完的洋工
广东,云浮。几十年没见过插秧机,以前翻田都是牛或人力,拖拉机头改的后面也没了。所以说机械化如果我有百亩田也会弄,但人均才多少田?随着强行租走,种田的也更少了。
想想为什么农民要单干就说明,集体经济为什么给不了农民过好日子的希望,一两个幅宣传画代表不了社会的进步。
小便不是傻,就是纯粹的坏。
这种方式,一觉睡回解放前。
骗人的。联产承包制前的生产队实行了什么机械化?我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那不过是队上有个机械摆拍而已,基本都是人工劳动,用骡马牲畜干活的已经很先进了。小编发这个满是放屁的文章干什么?是不是资本又盯上农民的土地了?
用两张照片就能以偏概全,你也真行!你是刚来中国啊?!
机械化什么有难度?真有需要可以搞租赁的,什么大田小田都能解决,就是人家农民没那个需要嘛
现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破坏
这些胡说八道的瞎说文为什么能编出来误导当前社会????????实实在在的睁眼说瞎话不怕被雷劈!!!!!!!!!
集体化干是一起干,分配的话却不公正,所以分开单干。
片面的理解主观意思太强眼里看不到其它发展了不起的成就。
团购变单干你说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稍微了解中国农工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家底。纪录片也好、报纸上的照片也罢,那是宣传!责任承包制以后,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扩大生产的能力,甚至一些进口农机。尤其是,极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的质量水平和专业功能性。希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认真学习这一段的艰苦历程。
我们这不算农业区!算工业城市!不过那时候也要种地!我们村听说没交过公粮,因为人口少,地也少,而且还都是山地,产量没得保障!唯一的机器就是打麦子的那个机器,我有印象的时候就已经锈迹斑斑了!
在没有牲口与机械耕种年代,农民就象(三打白骨精)里被白骨精吃掉的那一家子农民。
我这山地,用不了机械化
生产力要和生产关系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包产到户也好,分田单干也好,两条路都可以,关键是不能一刀切!
不懂,完全不懂,祖传八辈的工人,没人会种地。
必须这样
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判断那时的事,况且历史不能重演,谁知道会怎样。
分田以后,一家就那么点地……而机械化得是大面积才管用……我老家常年租地的,也都有小型机械……还有新疆农场那也都是大型机械化了!别看老外用大型机器就觉的他们发达……
放屁,那只是初期,刚开始一个村只有三四台拖拉机,机械化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展开,也没钱买那么多机械
产量还是那些产量,成本就不是那些成本了!
无论如何,你制度要适合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