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之诗出自谁手?
——蔡文姬写作《胡笳十八拍》之谜
蔡琰,字文姬,大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年间(172年一178年),是汉末著名的女作家。蔡琰在父亲著名学者蔡邕的教诲下,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化教养。史书上说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但是,这位才女一生的遭遇却是很不幸的。幼年时,她曾随被陷获罪的父亲度过一段亡命的生活。后来又嫁给河东人卫仲道。没多久,丈夫又亡故,她因为没能生得一男半女而回娘家过着寡居的生活。又过了不久,她在汉末的大乱中,为胡骑所掳,流落于南匈奴(今山西一带)。匈奴人比较粗俗野蛮,当地气候也十分恶劣。蔡琰忍辱含屈,与南匈奴的左贤王结婚,共同生活了12年,并生有一儿一女。曹操掌权后,不惜重金将蔡琰赎回。蔡琰又嫁给了陈留人董祀。
蔡琰一生经历磨难,据说,她有感于此,创作了一首名为《胡笳十八拍》的长诗。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抒情长诗,郭沫若认为它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郭沫若曾于1959年1月7日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上发表文章《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肯定地说《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的作品。这个说法立刻在文学界引起一场争论,有人同意郭沫若的说法,有人不同意。时至今天,关于《胡笳十八拍》到底是不是蔡文姬所作,学者们还在争论。
郭沫若提出《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的作品,理由有:1."没有那种亲身经历的人,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来",即使李白那样的才华也决拟不出。2.唐开元年间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就说"蔡女首造胡笳声,一弹一十八有拍",证明李颀以前早有"十八拍"的琴谱,而且是蔡琰把胡笳谱为琴调的。郭沫若还认为,蔡文姬不仅作了琴曲,而且还写了歌词。
与郭沫若意见针锋相对的,以刘大杰为代表。刘大杰在《关于<胡笳十八拍>》一文中指出,《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所作,理由是:1.东汉至建安时代没有这样的诗体;2.蔡文姬当年被掳在南匈奴,而南匈奴所部在今山西南部的平阳(临汾附近),与诗中描写的"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等地理位置判然不合;3.像《胡笳十八拍》这样的洋洋一千二百多字的长诗不见著录和征引,是不可思议的事,并且,连《蔡琰别传》中都未有提到《胡笳十八拍》,可见东汉时的蔡文姬没有写过《胡笳十八拍》。
那么,关于《胡笳十八拍》是不是蔡文姬所作,两种意见相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