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诗词中的“云山”,是传统文化中的如梦仙境,理想的归隐之地

快乐鉴骚词 2024-12-07 05:27:47

在传统文化中,“云山”是一个特别的意象。早在唐代,“云山”通常被作为“思乡”的象征。如诗圣杜甫就写过,“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唐代诗人李颀在《送魏万之京》中写道,“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等等。都表达的是“思乡”的情感,意思是家乡被“云雾缭绕的群山”所阻挡,无法看清之意。

云山

到了宋代,“云山”的意义又有了变化。它首先是回归了本意,即“云雾缭绕的山峰,或者遥远而朦胧的山峦”。其次,这种回归本意的意象,又可以引申为仙境,因为传统文化中,云雾环绕的地方,一般都是仙境。最后,“云山”那么美,那么充满了幻想,一定是一个归隐的好地方,因为“白云”象征了自由和归隐啊!

1.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

可以说,苏东坡的这首《行香子·过七里滩》,开创了“长镜头”描写“富春江”的先河,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受了这首词的启发。这首词的特点是由近及远,从现在回首古人: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一叶轻舟,从七里滩飞渡;双桨架起,小船就像一只惊鸿一样,从江面上飞过。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当这一叶轻舟,经过细沙之上的溪流时,是疾驰而过;当经过秋霜严严的溪流时,又是那么清冷;当经过明月照耀下的溪流时,又是那么清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的山峦重重叠叠,如同画中的景色;而曲折蜿蜒的溪流和山峰,就如同屏风一样曲折如锦。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远处的群山,一望无际;而云雾缭绕下的山岚,则显得凌乱不堪;到了清晨,两岸的山峰,则又青翠欲滴。

一句,“云山乱”,指的是白云的千变万化,千奇百怪,使得岿然不动的山峰,显得有些杂乱,有些手忙脚乱。这,更显示出“白云”的活泼可爱。

一个“云山乱”,概况了“富春山”在白云笼罩下,千变万化的样子!

2. 此意悠悠无限。有云山、知人醉懒,毛滂

而北宋词人毛滂的这首《烛影摇红 其三 归去曲》中的“云山”,则直接象征了归隐,象征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山”是归隐的依托,而“云”,则是自由自在的象征。这首“归去曲”,全词为:

鬓绿飘萧,漫郎已是青云晚。

古槐阴外小阑干,不负看山眼。

此意悠悠无限。有云山、知人醉懒。

他年寻我,水边月底,一蓑烟短。

此意悠悠无限。有云山、知人醉懒

“鬓绿飘萧,漫郎已是青云晚”,“漫郎”,指唐代诗人元结,元结早年隐居,且放浪形骸,世人称其为“漫郎”。

虽然还是年轻绿鬓,但已经萧索;况且生性如元结一样放浪形骸的我,已经过了“平步青云”的高光时刻。

“此意悠悠无限。有云山、知人醉懒”,我心中归隐的意向已经是悠悠荡荡,无边无际。这种心思,有眼前的云山,它深知我的醉翁之意,知道我的慵懒和放浪。

“他年寻我,水边月底,一蓑烟短”,他年你若想寻找我的踪迹,可以到或沧浪边,或明月底下,或那一身短装蓑衣,或那烟雨朦胧下,那一定是我。

一句,“此意悠悠无限。有云山、知人醉懒”,词人“悠悠无限”的归隐之意,就像那“云山”的白云,悠悠荡荡,无边无际。

所以,“云山”的象征之意,是非常明确的。

3. 恨满西风,有千里云山,万重烟水,晁端礼

这首北宋词人晁端礼的《金盏子》,其中的“云山”,又回归了“云山”最初的象征意义,即象征了“思乡”。而且,词人也将“云山”的概念进一步扩展,扩展成了“千里云山,万重烟水”:

断魂凝睇。望故国迢迢,倦摇征辔。

恨满西风,有千里云山,万重烟水。

遥夜枕冷衾寒,数更筹无寐。

想伊家、应也背著孤灯,暗弹珠泪。

屈指。重算归期,知他是何时见去里。

翻思绣阁旧时,无一事,只管爱争闲气。

及至恁地单栖,却千般追悔。

从今后,彼此记取,厌厌况味。

恨满西风,有千里云山,万重烟水

“断魂凝睇。望故国迢迢,倦摇征辔”,眼泪鼻涕多得就凝固了,魂也断了,梦也碎了。但遥望家乡,却还是千里迢迢。而我呢?已经厌倦了整日摇动征程的马鞭。

“恨满西风,有千里云山,万重烟水”,我恨这西风,吹来了数以千里、覆盖群山的白云;也带来了一重又一重,千万重的水路烟云。让我无法看清故乡的方向,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前面说了,所谓“云山”,意思是家乡被“云雾缭绕的群山”所阻挡,无法看清之意。在这首词了,词人除了“千里云山”,还有“万重烟水”,都是无法让人看清家乡的方向。“千里云山”,指的是词人走陆路,跟“倦摇征辔”相呼应;而“万重烟水”,则是指词人走水路,有“万重烟水”,让词人无法看清家乡的方向。

这就进一步扩展了“云山”这个代表了“思乡”意象的境界,从陆路扩展到了水路。

4. 无计医贫。长作云山高卧人,周紫芝

所谓“云山高卧人”,其实是跟“卧云人”是一个概念,都是指隐居之意。唐代诗人秦系写过,“久卧云间已息机,青袍忽著狎鸥飞”,这就是“卧云“的含义。宋代词人周紫芝的这首《减字木兰花·雨中熟睡》,也是借用了这个概念:

快风消暑。门近雨边梅子树。

昼梦腾腾。急雨声中唤不醒。

轻衫短箑。林下日长聊散发。

无计医贫。长作云山高卧人。

无计医贫。长作云山高卧人

“轻衫短箑。林下日长聊散发“,所谓”长聊散发“,当然是指归隐,诗仙李白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发”,也是这个意思。

“无计医贫。长作云山高卧人”,因为是隐居,我也没有办法解决贫困问题。但我决心已定,要长久在这白云缭绕的群山之间,做一个“云山高卧人”。

所谓“卧云人”,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在《如梦令》中写道,“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就很明白的阐述了“卧云人”的含义,典型的“归隐”的雅称。

这“云山高卧人”,就是“卧云人”的另外一种说法。

5. 怎禁未许,茫茫烟水,叠叠云山,曾揆

这是一首“思妇词”,其中的“云山”,回归了本意,即“云雾缭绕的山峰,或者遥远而朦胧的山峦”。意思是,烟雨朦胧的烟水,重重叠叠的云山,挡住了“思妇”遥望远去的游子的方向,让她无法看清游子是否归来。这首宋代词人曾揆的《眼儿媚》,全词如下:

芙蓉帐冷翠衾单。魂梦几曾闲。

怎禁未许,茫茫烟水,叠叠云山。

去时频把归期约,远不过春残。

而今已是,荷花开了,犹倚栏干。

怎禁未许,茫茫烟水,叠叠云山

“芙蓉帐冷翠衾单。魂梦几曾闲”,思妇一个人在芙蓉帐中,翠绿的衾单,寒冷无比。她只能每夜与夫君在梦中相见,一晚都不停息。

“怎禁未许,茫茫烟水,叠叠云山”,她怎么能够承受?这茫茫的烟雨,这朦胧的烟水,怎么能够把情郎的归路看得清楚?又怎么能够透过这重重叠叠、苍茫的云山,看到丈夫的样子?

这种写法,北宋大词人晏殊在他的代表作《蝶恋花》中写过,“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用的是“山长水阔”,只是强调距离之远。而在这首词中,“茫茫烟水,叠叠云山”,除了强调距离之远,更是强调了“茫茫”、“云山”。这就是,除了距离远,看不见外,还有心中的迷茫,看不到未来之意。

总之,“云山”更强调了一种迷茫的感觉。

6. 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陆游

这首《恋绣衾·其一》,是大诗人陆游晚年归隐故乡的一系列感慨之一。陆游一生壮志未酬,纵然是晚年归隐山林,也难以忘怀“王师北定中原”的壮志。所以,他写的归隐诗词,无一例外的吐露着一声叹息:

不惜貂裘换钓篷。嗟时人、谁识放翁。

归棹借、樵风稳,数声闻、林外暮钟。

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

半世向、丹青看,喜如今、身在画中。

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

“不惜貂裘换钓篷”,实在是南宋小朝廷太伤了诗人的心,不然,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怎么可能“不惜貂裘换钓篷”,以一个渔翁的身份隐居呢?

“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我现在幽栖、隐居起来,你不要嘲笑我的蜗居草庐太小。小也无所谓,还有千里云山,万重的烟水遮挡着我,保护着我。让我隐居如此,不受外界的打扰。

一句,“有云山、烟水万重”,纵然可以保护词人,让他免受外界的打扰。但换一个角度,又何尚不是让词人看不清时势,特别是看不起南宋小朝廷的所作所为,无法让词人完成收复故土的壮志。

所以,读陆放翁晚年的归隐诗词,无一不读出满腹的心酸,无一不读出满腹的惆怅。让我们后来人为之一声叹息!

7. 江水粼粼碧,云山叠叠奇,苏十能

南宋词人苏十能的这首《南柯子》,他的隐居,不是陆游式的无奈隐居,而是一种惬意式、享受式的隐居。他享受江水的碧绿,享受云山层层叠叠的美景,享受类似于“壶中日月”式的隐居生活:

江水粼粼碧,云山叠叠奇。

平生心事一钩丝。

便是壶中日月、更何疑。

文叔今方贵,君房素自痴。

洛阳尘土涴人衣。

争似归来双足、踏涟漪。

江水粼粼碧,云山叠叠奇

“江水粼粼碧,云山叠叠奇”,碧绿的江水,波光粼粼;而远处的云山奇观,重重叠叠,充满了神秘美。

“平生心事一钩丝”,我这一生的心事,就是手揽一竿钩丝而已。就像唐代诗人张志和那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便是壶中日月、更何疑”,“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当我手持鱼竿,在江上钓鱼时,就像进入了“壶中日月”的世界一样,我自由自在,清静无为,我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

一句,“江水粼粼碧,云山叠叠奇”,完全没有了陆游词中“有云山、烟水万重”的那种迷茫。而是沉醉在这碧波粼粼,山云重重的美景中。

8.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赵禹圭

这首元曲作家赵禹圭的《折桂令》中的“云山”,则完完全全是一种美景,既没有“思乡”的象征,也没有“隐居”的寓意。这首元曲,对“云山”的描写,更甚于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滩》对“云山”的描写。因为跟苏轼对“云山”的一笔带过,这首元曲中的“云山”,则是浓墨重彩: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

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地安排。

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

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开篇即以长江的壮阔为背景,长江浩浩荡荡,由西而来;金山寺如同从江中突兀而起的云雾缭绕的仙山;山上的楼台建筑与山水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云山”呢?

“诗句就云山动色”,作者刚写好一句诗句,再一看,却发现“云山”上的云飘然而动;而且颜色也变了,由白云变成了彩云,真是变幻莫测啊!

这还不算,作者在曲的最后写道,“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我睁开迷醉的双眼,遥望那像蓬莱仙境一样的金山寺。却见那金山寺,上一半是被白云所掩埋;而下一半,则被烟雾所遮挡。这不是蓬莱仙境,你告诉我,是什么?

1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