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孔乙己长衫”群体现象探因:来自职位招录方式的忧思

赵知喻 2024-07-07 14:04:22
采访对象:某政治学博士C、某文学博士D。他们谈职位招录经历的体验。 结论:众机构分散点招,再叠加面试“多取1”;这种招录方式有欠妥之处。 ——关键词:连连踩空,高分遭白眼。 某政治学博士C、某文学博士D从本科毕业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施展自己才能得工作平台,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却一直在自己中意的少数工作平台的考选上,连连踩空。 总体上,他们认为,在我国,目前这种“分散+笔试+多取1面试”(简称分散点考)的招录方式,是存在问题的。 (一)什么是连连踩空? 政治学博士C、文学博士D都向采访者吐露,他觉得当前国家背景机构,那种进人用人的招录方式,是有问题的。 什么事国家背景机构,就是由国家财力、国有财团支持运作的那些机构。 ——当前国家背景单位,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单位,采用分散自主招录方式,并且各招录机构都采用“分散+笔试+多取1面试(简称为‘点考多取1’)”的招录方式。 这是一种“捉弄人”的招录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 博士C、博士D都曾在著名头部大学本科,他们从本科毕业时开始,他们就满怀报效社会的情怀。 所以,从本科毕业开始,就在不停地参加各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招考,每考都高分,每录都不中。 在每次不中时,他们继续投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然,虽然投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可能存在考高分可能不录的问题,但毕竟,在整个国家扩招的大势下,经过自己对投考场所做适当选择,他还是相对顺利地实现了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愿望。 在这些学位毕业的每个毕业季,他频繁地投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每次笔试完之后,有一次结果公示。每次笔试结果,他们都名列前茅。 但每一次,经过面试的或3选一,或5选一,或n选1,C、D都落选了。 博士C、博士D共同做出总结,将这种现象叫做 “连连踩空”。 (二)招录方式逐渐有纠偏改进,但总体仍未解决根本问题。 博士C还清晰记得,很早,当他本科刚毕业的时候,在某天层级公务员面向应届生推行招考的第1年,按岗位划线,进入前5,并参加面试。但后来招录结果是,大部分部门都有大量没有进入划线的人员被录用了。 博士D则回忆,在他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的那些年间,那些头部科研机构或地理位置稍好的教学机构,在留系留院留所的人员选择上,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负责人事的系主任、院长、所长的弟子,或是他(她)的关系户。 可能后来,国家背景机构选人进人的乱象,有些通过一些渠道反映上去了,过个2~3年左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员考录程序流程管理,至少在明面上,是收紧了。 比如,大部分范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录,都实施了所谓“逢进必考”原则。再比如,大部分科研教学单位也开始出台规定,原则上都尽量不再留用本机构培养的研究生。 后来,这些出台的某些招录规范,都是招录机构、政府监管、考生在多轮招考互动博弈之后出台的,当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并尚不能完全解决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就业公平问题。 (三)用人单位能招到干活的人,并不意味着全然解决问题。 采用“点考多取一”方式录用考生,可能用人单位能找到干活的人,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选人问题。 这么多分散的招录单位,他们各自出台的笔试、面试的考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完善性,是否真的有利于甄选出有培养前途的人才? 此其一。 确实,对用人机构而言,在扩招已经形成海量学生、硕士、博士资源的时代,大量单位的“分散点考n取1”,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招考,基本能够找到可以干活的“人手”,他们短期能够找到“拟用之人”,这个,看似确实没有问题。 不过从长远来看,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选人来看,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应付。因为,对整个国家的人才体系建设而言,并不只能去看这些人,能不能应付当前某某某单位的某些差事。 此其二。 博士C还说,根据他多年的职场观察,不管是科研界、教学界、机关界、国企界——那些在用人权上说了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门阀化倾向。 是的,他(她)们觉得,这块天地是他(她)们谋划下来的,或者,这个舞台是上天赐予他(她)们的,这块自己的领地,在用人上都倾向于引进或安排自己的私人,或者是利益交换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就是应付紧迫事项确实需要的人选。 这种用人选人的内部人动机,可能在评价标准相对明确的技术性领域,比如外科医生、某前沿科技等领域,会相对好点;但越是在评价标准相对模糊、弹性的领域,这种门阀动机就越强、效果显现就越明显。 此其三。 “分散点考+多取1面试”招录方式,对求职者的伤害程度非常大。这种方式会导致求职者求职过程的时间成本非常漫长,经济负担非常沉重,并且可能会导致求职者对社会产生怨恨情绪。 此其四。 在毕业季,这种“分散+笔试+多取1面试”,还会在同毕业人群之中,引发大量的人际关系尴尬。 此其五。 (四)分散点招多取1, “千里马”漏选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仍然实行大量单位的分散招考,并且实行面试n选1(n≥2);则必然意味着大量高分学子,在每一次面试和综合比选之中,都会有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的可能性被涮下来;而如果适合自己考选机会不多,那么,可以说,那些考分表现为高段的考生,经过若干轮考选,还是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部分,被涮下来。 这种招录方式,肯定会导致部分学业、工作能力优秀者,进入不了自己适当的工作平台。 因此,从亟待就职者的个人角度考虑,这种招录方式,在“人道”伦理上,就存在问题。 人的工作和成才,非常程度地有赖于合适的工作平台,非常有赖于才能和工作的匹配,这和某一匹马,要成为千里马,道理有相通之处。 要成就某匹马为千里马,当然首先是千里马要有这样的潜质;然后应先有伯乐,再才可能为千里马配置合适的马厩,再才有日食千石和日奔千里,再后才可能有千里马的称谓。 目前这种“多机构分散招录+面试多取1”的招录方式,甄选出的人,可能并不是靠前的优秀才能者。因此,会大概率会导致相当大部分的专业“千里马”辗转于面试征程,骈死于糊口事项,祗辱于职场屠者之手。 (五)毕业就业季和毕业后人际关系的尴尬 “分散点考+多取1面试”招录方式,在每一届毕业生之中引发的人际关系尴尬,也是显然的。 博士C清楚记得,在某年某次参加很高级的某以机关的公务员招录,他和宿舍隔壁的某位同年级研究生同学Y一起参加某一著名大型公务员机构的笔试,结果他笔试分很高,而Y则笔试分数很低。结果笔试成绩放榜的时候,回宿舍的途中,迎面碰到Y,结果Y对着B,狠狠地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 然而,神奇的是,考分并不高的Y,是否参加过面试他都不清楚——最后不知道通过什么骚操作——竟然被那个热门机关录用了。 博士C说,那段时间,他每天连回宿舍就寝的意愿都没有。 博士D也有类似经历,多次他参加笔试获得高分,回学校,在去往图书馆的路上,还会遭受某些同参加笔试成绩不佳者的白眼。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过个一两年,这些考分低的抛白眼者,一般都会通过他(她)们特定的某种技能,在吃官饭的队伍中,有个颇好的去处。 博士D他说,现在他注意到,虽然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更发达了,但是,他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在当代在,各种级别的同学关系,却显得越来越疏远。 ——在各种同学群、同学聚会场所的聊天气氛,包括高中、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学聚会的聊天气氛,还有QQ聊天区、微信聊天区的聊天气氛,却越来越尴尬了。 绝大部分同学聊天区,没有最后不熄火的。 博士D,他的父母也都是文化人,并且还是1966年后那几年毕业的老三届师范大学生。他说,他看他父母晒同学聚会的照片,他隔着几尺距离,都能体会到相纸之中散发出来的,浓浓的同学情谊。 博士C接过话说,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因为他(她)们那时候的同学,一同大学毕业,都去类似的单位工作,学而优则仕,通常去什么单位,根据各自的才能、爱好,都有相对恰当的预期,因此,大部分对同学相互之间的事项,都能够高度共情。 博士C说,以前在科举时代,就是在以前同一年参加乡试、省试、殿试的读书人,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也因为同一样的考题,同一年授官等相对共情因素,有“同年”情谊。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学学习成绩,由于不论科场、职场的竞争都高度内卷,同学之间,在升学、求职阶段,就在为数不少的事项上面,相互倾轧。 至于毕业后,主要由于“学而优,职也优”的预期,越来越受到破坏,同时相互之间的适当的尊重感和互助情会消磨殆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