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三代们为啥都不愿种地了?地撂荒了咋办?网友:你行你上

诗翠的手记 2024-02-22 02:56:18

今年雨水大,玉米收成还算不错,我家前两天刚收割完卖了,合七毛一一斤,坐标河北,不知道大家卖的合多少钱?我国有将近5亿的农民,听着确实不少,但其中能“坚守岗位”,依旧坚持在老家种地的人,却是连一半都不到,村里老人直摇头叹气,说“我老了快干不动了,可孩子现在连家里的地在哪都不知道,”有不少的“农二代”、“农三代”们甚至扬言,表示“永远不会回家种地”,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为啥世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们都不愿意种地了,土地要是都撂荒了可如何是好呢?咱们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到底为啥农民后代们反而开始抗拒种地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说白了,农民朋友们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继续守着家里的几亩地,原因就一个:那就是种地不挣钱!所以才打死都不愿意干。

咋样,这答案直截了当又合情合理吧?说白了,现在社会发展的太快,干什么都需要钱,如果不考虑收入,只靠对土地的热忱和情怀,那也着实有点不太现实,也正因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而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伺候土地。

有的人就问了,以前老一辈的人不也是“纯农民”,一年到头就靠种地这点收入来养家糊口,不照样养住了全家人的生活开销吗?怎么到你这一代,种地就不挣钱了呢?咱先别抬杠,继续往下看就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不论是各种农资用具像是化肥、锄头、种子、农药等等成本都涨了不少,加上有的农民种的地比较多,有时候会因为着急播种或农收忙不过来,还得花钱请人来帮忙采摘、收割等等,这些加起来核算的话,整体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大幅度升高,比以前人们种地代价可大的多。

而种地后的收益情况呢?却是“雷打不动”的低,十年前,一斤玉米的价格在8、9毛钱一斤,而十年后呢?价格仍旧还在1块钱左右徘徊,甚至有时候赶上天气不好、病虫害等问题的话,价格甚至还会被拦腰砍断,想转手出去都得看运气,同样的,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情况都差不多,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下来也就1000多块钱。

而咱们国家的总耕地面积在19.179亿亩,人均耕地一人不超过1.2亩,也就是说对于一户农村家庭而言,能有5亩以上的耕地,那都能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折算下来,一个5口之家的家庭依靠种地的年收入,撑死也就5000多块钱,这还是没刨除各种农资和人力成本,要是算纯收入的话,也就3、4000块钱,有时候遇到荒年收成不好,可能连投入的成本都赚不回来。

这放在十年前,几千块钱的种地收益,可能全家使劲紧紧裤腰带也能维持生活开销,但要放在现在社会,就这收入水平的话,那别说维持开销、供孩子上学读书、老人看病养老了,可能不出一个月,全家都要喝西北风了吧~

也正因为依靠种地已经无法维持家庭开销,所以很多年轻人才不甘心继续在老家苦熬种地,纷纷走出家门,寻求更多的发展和机遇。尤其是年轻一代,通过一台手机就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获取的信息越多,就能发现越多的赚钱途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就愈发强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农民工外出干体力活,一个月也能挣上个3、4千,直接比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高,有了这样的对比,也怪不得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农三代们纷纷放弃在家蹲守种地,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农民工劳动力有将近一半都在外务工,而且随着城市劳动需求的增加,青壮劳动力在市场上愈发受欢迎,这也是农民们走出农村的重要推动力。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也能理解为啥农民朋友以及农二代、三代们不种地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种地了,国家的粮食供应怎么保障?时间久了,耕地抛荒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挺复杂的,只从一两个角度入手是很难得到解决的,而是要多角度进行思考与改善:

第一个还是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和待遇方面入手,比如有效控制农资及相关用具的价格、提高农产品收益,根据实际情况去酌情考虑为农民朋友们解决社保、养老等关乎生计保障的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想办法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等等。

第二个则加大土地流转,让不想种地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给到想种地、有耕地需求的种植大户等进行集体化的操作种植,这样双方各取所需,都能满意。

第三个就是想办法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比如加大对农作物收成的研发,提高农作物产量收益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提高“种地人”的收入和待遇,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开销,至少得达到种地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持平,才能留住更多的人在农村种地和发展,毕竟我国的农民数量太过庞大,将近一半的中国人都是农民出身,只有对这部分群众进行长久、妥善的安置和规划,才能更好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实现乡村振兴、祖国富强,您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更多看法~咱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