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疫苗之父”汤飞凡自杀离世,他曾为救治亿万国人,不惜把病毒滴入自己眼睛,他原本可能是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的微生物学著作至今还是国际教学的教材。 1958年,中国“疫苗之父”汤飞凡自杀离世。他原本可能是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的微生物学著作至今还是国际教学的教材。汤飞凡1897年生于湖南醴陵,1914年求学湖南湘雅医学院,是首届学生,学医7年,仅有10名学生毕业,汤飞凡便是其中之一,并获得医学博士。就在他同学拉着他一起行医时,汤飞凡却果断拒绝了。他说:“当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于是,汤飞凡去到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进修,开启了一生研究细菌学和传染病学的征程。 1925 年,汤飞凡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公费到美国深造,进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重点研究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1929年春,汤飞凡在其恩师颜福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先驱、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者)召唤下回到祖国,共图祖国的医学事业。担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细菌学系主任。抗战爆发后,因为连年的战争和天灾,瘟疫流行猖獗,急需大量的疫苗和血清,国府希望汤飞凡到后方重建防疫处,汤飞凡没有犹豫,放弃了租界优越的生活,携夫人奔往长沙,不久担任了中央防疫处处长。 当时防疫处因为没有资金已濒临解体,是汤飞凡四处奔走求援,最终从云南惠滇银行借到一笔信用贷款,汤飞凡用这笔钱买到一片荒滩,建造房屋,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生物制品。尽管条件简陋,但汤飞凡研制出的疫苗和血清却不简陋,不但供应大后方的防疫需要,并支援了陕甘宁边区。这些制品因为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还被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英、美盟军所采用。1943年,汤飞凡带领研究所人员研发出我国第一批临床级青霉素。正因为青霉素的产生,多少抗日将士因为它起死回生,多少中国人因为它度过难关!此外,还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 汤飞凡的研制疫苗的速度如同开挂一般,从青霉素、到牛痘苗、狂犬疫苗、白喉疫苗、黄热病疫苗,在发明乙醚杀菌法大幅提升牛痘产量后,使中国消灭天花早于全球16年。1949年国民党败退大陆时,美、蒋都曾邀请他去工作,但是汤飞凡都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留在这所生养的土地,为这份土地上的人们做一些事情。”1950年,汤飞凡出任新中国的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及检定规程》(草案),同时还著作了今天国际上最权威的微生物学教科书。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华北地区突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鼠疫,这场疫情迅速蔓延,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面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汤飞凡博士,一位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科学家,迅速召集他领导的研究所团队投入到紧急疫苗研制工作中。 汤飞凡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成功赶制出了900余万毫升的鼠疫减毒活疫苗。这一成就不仅有效控制了鼠疫的蔓延,而且打破了中国在防疫方面长期依赖苏联进口疫苗的局面,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自主能力。 随着1954年烈性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汤飞凡没有停下他的脚步,而是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当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常见和多发的沙眼病。沙眼病是一种严重的眼部传染病,当时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状况十分严重,而在中国,据统计有高达50%的人口患有沙眼,特别是在边远农村地区,“十眼九沙”的说法充分反映了沙眼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为了找到沙眼的病因并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汤飞凡决定亲自进行实验。他勇敢地将分离出的沙眼病原体滴入自己的眼中,以自身作为实验对象,观察和记录沙眼的发展过程和症状。在实验过程中,他甚至放弃了治疗,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这种无畏的精神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最终使他成功研制出了有效的沙眼疫苗。 汤飞凡的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沙眼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勇气和责任感。他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奋斗,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多贡献。
1958年,中国“疫苗之父”汤飞凡自杀离世,他曾为救治亿万国人,不惜把病毒滴入自
诸葛利剑
2024-03-11 18:39:02
0
阅读:105
霹雳托尔
可惜没什么流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