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历史大拿的中华美食研究

泽睿谈文学 2024-03-10 00:53:47
[星R]《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云集了大师级学者的数十年年研究成果,书中从历史学、人类学、饮食语义学等的角度,按照历史时间线与以饮食为代表的文化变化因素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历朝历代烹制食物与使用食物的史实和意义,这其中既有原料等个案研究,也通过展现中国饮食特征、饮食原则在中国传统中地位,这样的微观研究更能见微知著展现出宏大的历史演变与整体面貌。 [星R]书中前六章从先秦开始、历经汉唐宋元清,虽然不同历史时期饮食研究为不同研究者,但在强大的史料考据面前,在历史横截面角度可以一探究竟,还能寻觅到饮食的发展脉络。 [星R]在考古学者张光直的“先秦”篇中,这部分饮食资料极度缺乏,很多饮食细节一无所知,只能通过新旧石器等历史遗址文物的考古学基础和文本资料基础上探知一二。食材方面,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很多粟,这些黍、稷等谷物在商周时期书面文本中频繁出现,北方多谷类高粱,南方多稻谷。有争议的花生在江浙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在《诗经》中大量出现的诸如“参差荇菜”等大约46种野生蔬菜可以食用,动物类鹿、兔子、鱼、鸡等动物骨头也在安阳殷墟于半坡遗址等出土。 如果以为商周时代食物烹制简单就是大大的误会。周代烹饪有“割烹”,烹饪中也讲究调和风味,食具丰富,在《礼记》中记载的“八珍”可见周代菜肴的精细复杂。按照现在文物考据与文献资料,大多数记载的饮食都与祭祀、宴请有关,诸多礼仪比如饭菜食材的选择、进食规矩等都是周礼的集体体现。两千年前孔子表扬自己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等能够看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饭菜二分,也就是谷物食物与火烹食物的区分,也是华夏一族与“茹毛饮血”四方蛮夷的区别。青铜器、陶器等器具使用也能从周代文献中推定出当时的阶级等级分类系统,如现在出土大多为祭祀牛羊的的大型青铜器,平民是根本不能接触到的。 [星R]导论中讲述中国饮食历史有三大临界点,第一个是农业的出现,第二个是高度分层社会的出现让饮食文化出现经济层面的细分,这过程横跨了整个中国历史。第三个临界点就是现在这个时代,饮食资源国家分配。 [星R]美食对于旁观者就是一段奇闻轶事,历史上的典故,对于亲历者就是民族历史情结与家族情感悲喜。食物在变迁中记载着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人类今天可以自由选择食物食材去烹煮,新旧交替之间化繁为简,饭桌上的一日三餐,是人类与食物的缘分,也是美食与文明的永恒的生命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