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与樱桃:行走文明古国,感受文化底蕴

泽睿谈文学 2024-03-08 00:43:03
[星R]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个行走的灵魂,仿佛可以拎着行李箱马上出发。菩提与樱桃,是精神上的修心与口舌上的甘甜这两种极致的交融。在散文游记《菩提与樱桃》里,作者杨忆媛沿着北纬30度从杭州出发,写出了印度到波斯的物理与精神距离,无论是行走在印度,带着拂晓刚闻过带有露珠的菩提树叶的香气,还是站在波斯的晚霞中,在旷野的长风中,在樱桃的滋味中散去那些生命终极的苦痛。 [星R]与凯鲁亚克的冒险不同,作者的旅行更多是在文明中行走,在世界中央认识自我。漫步恒河岸边,作者感受的不仅有异国文明,还有那昆曲《桃花扇》的吟唱,这是恒河之波与古老中国的音乐内核的碰撞。作者乘舟出发,无论白日的忙碌还是深夜的祭礼,都可以寻找到那令人内心沉静的力量。 [星R]作者的漫游不是没有目的,沿着河流讲述河流带来的恩赐与印度普罗大众生活的万千图景。书中那些充满笑颜或凝视镜头的清澈,尤其是那卖花小女孩眼神里迸发出来的光亮,竟是如此摄人心魄,这个卖花灯的女孩被困在旧制度中渴望变成一只鸟,她被命运之绳缠绕,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此刻唯一的慰藉是和游客们交换故事,当成自己生命里宝贵的“游历”。这段文字让我的思绪顿时回顾曾经一个藏族女孩的采访,之后她有机会去上海旅行。多年后采访她的导游旧地重游,这个当年在上海滩头想回到家乡开酒店的女孩,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这个恒河边上困在方寸现实中的女孩,也许她那海阔天空的灵魂也不会再被羁绊,变成自由翱翔的飞鸟。 [星R]印度的静,与伊朗的“美”,都让人的灵魂奏出动听的旋律。这两块古老文明流淌的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战争带来的创伤。圣火曾经点燃,光明背后也会有黑暗的影子。伊朗那热爱生命的小男孩,远处轰隆作响仿佛没有听到日记里那渴望没有战争的祈祷。作者用图像记录下这些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孩童,与绽放笑容或严肃面庞的女子,还有那些高大的神庙,照片的定格与思维的流动,更有着一种咏叹调的回旋。有些话题很沉重,宛若那婉转飞扬的悬挂体: 我留在黑暗,我回到光明。 [星R]把这样的诗句留在天地之间,如同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那句话“诗歌就像止疼药” ,作者的行游之间带着诗意和哲思,把观察者的敏感内心坦诚出来,截取的不仅是所见所闻的自然风光与千年历史,还截取了生活的诗意和滋味,苦涩、厚重又甘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