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R]《新年风俗志》1935年出版,1967年再版,如今新出版可见此书的魅力...

泽睿谈文学 2024-03-01 00:11:10
[微笑R]《新年风俗志》1935年出版,1967年再版,如今新出版可见此书的魅力。 [微笑R]新年不仅仅是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在作者的增订版序言中,学者顾颉刚认为这种类似迷信的仪式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一个人在生命的长途中时时寻求安慰,一定要有了安慰才能奋勉地从事工作,不灰心于一时的痛苦。所以节令就是全国人民的休假日。 [微笑R]作家周作人在序言中说季节,有些像是一座浮桥,从这边走到彼岸去。冬尽春来。冬春交接之际正是死生的转变,这是人生的仪式感。 [微笑R]娄子匡先生编著的《新年风俗志》可以说是空前的工作,他破天荒地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此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新年的风俗展现我们伟大国土中所流传的各地不同的多种风情。中国的旧历新年是最有情趣的一个季节,作者耗费数十年光阴,奔赴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采风,才会让读者在书中寻找到各地迥异的风俗习惯与自己记忆中曾经拥有的鲜活的过年光阴。 [微笑R]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书从南方漫步而来,厦门过年初一祭神后男男女女出去游玩,看朋友,但不在朋友家吃饭。禁忌也有,不喝粥,不动针线、不叫鸡鸭、不扫地、不打孩子。感觉好几条全中国都一样。 [微笑R]比如我们东北沈阳,初一这一天一般都在家里,也不扫地,就算家里都是瓜子皮花生壳,也放着,实在忍不住就扫一下垃圾放在家里不往外扔。到了初二才出门拜访,去各家拜年,回娘家的、走亲访友的,交通工具上会人满为患。而厦门女婿上门则是初六,专门有个“女婿日”。正月十五厦门还有个祭娘娘的习俗,这一天,五岁到十五六岁的姑娘们会拿着各种美食向祭祀,还会焚烧一双小鞋子,余灰投入茅厕里送给娘娘应用。 [微笑R]小时候的沈阳,很多新年风俗和书中所描绘大差不离,比如“康乐”,就是初六开始,尤其在各个村镇,会有拖拉机带着秧歌队奔赴而来。远远的,就会听到锣鼓喧天。高跷队踏雪而来,在街头表演踩高跷、跑旱船,脸上点了一颗媒婆痣,花手绢舞起来。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小朋友一定要挤到最里面,也不怕高跷踩到自己脚丫子,因为一会儿就有演员表演绝活,比如踩高跷后空翻,搭配着锣鼓点紧张刺激,那时候连糖葫芦也顾不上吃了。 [微笑R]《新年风俗志》新版本,不仅附赠大红福字,封面也是别具一格,展开来仿佛就是一张巨大的年画。无论天涯海角,共享一个新春好年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