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神话,论国民度,起码在现当代小说里,没有对手。《许三观卖血记》也很接近,但还有距离。这点距离,正好是我喜欢的。
这点距离是什么呢?
《活着》的历史跨度更长,福贵的一生,叠加了几乎一个世纪历史。这里面,虽然尽量消解,仍有个人史诗的意味。《许三观》呢,历史隐于背后,对人物的介入更轻。
这种“轻”是我喜欢的。
《活着》的哲学意味更明显。福贵的生活态度,充满生命力的忍耐,基本哲学化了。许三观呢,虽然对苦难的忍耐和消化,有福贵的影子,但他遭遇的苦难,远不如富贵,这让许三观身上棱角更分明一些。
这种棱角是我喜欢的。
《活着》是重复的艺术,苦难和对苦难的克服,都构成了一种重复。《许三观》的重复,则艺术得更明显:许三观靠卖血支撑人生中的重要节骨眼,卖血的行为是一种重复;卖血之前喝水、之后吃猪肝喝黄酒,也在不断重复,这是结构上的。细节上,许三观的三个儿子——一乐,二乐,三乐,人物的对话,处处都在重复——说重复,但每次都不一样,都在变化:场景在变,时间在变,人的命运在变。
这种重复和重复里的变化,像音乐,像诗,是我喜欢的。
《活着》有荒诞的成分,是阴差阳错、巧合里的荒诞;《许三观》的荒诞,则贯穿始终,荒诞中有一种狂欢化趋向,人在荒诞中静悄悄地克服了荒诞,卖血在荒诞里成了人尚能支配自己、控制自己的一种证据。
这种荒诞,以及荒诞背后的理性,是我喜欢的。
《活着》是一杯酽茶,苦涩为主;《许三观》也苦,却是普洱,有回甘——许三观毕竟还是穿越了苦难,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同样是浓缩,许三观比福贵更能代表平凡人。
这种平凡,是我喜欢的。
再说几句。许三观身上,有非常庸俗的一面,又有非常伟大的一面。庸俗和伟大,都是无意识的,几乎出于直觉,就像他对自己的生命力的无从察觉一样,这是许三观迷人的地方。
余华写《活着》和《许三观》,那种客观的、冷静的语言,像在写经,又像是古老的说书,古井无波中,余华经常有温情的一面闪现(比如许三观背着许一乐吃面条)。这是余华迷人的地方。
现在可以切题了。《活着》打99分,《许三观》我会打满分。
谈《许三观卖血记》,因为我正在找一个十万字左右的书单,好读,经典,有《活着》《许三观》,还有《过于喧嚣的孤独》《地下室手记》《树上的男爵》,我再找几本了一起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