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化的春秋战国玉器——战国

赫赫说文玩 2024-02-25 12:13:26
🍑🍑已从藏友处借来高清扫描制作pdf文件,可查勘主页置鼎笔记哦 🍑🍑时光流逝,风云变幻,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浪潮,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因而此时玉雕艺术的创作便从对神的敬畏尊崇,走上了自觉表现人性的道路。审美意识的中心也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特别是当时社会上层的代表人物和拥有物资财富的豪商已成为社会主宰力量昔日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戒律,已被摧毁,珠玉玩好已成为市场上的特殊商品”。为了适应这一变革,适应上层封建贵族阶层的政治和审美需要,此时的玉器便进一步完善了西周以来产生的人格化的“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 🍑🍑《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婚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确之多舆?孔子曰:非为婚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日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远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借孔子之言,通过对玉自然属性的深入分析,抽绎其外表和本质特征,并与儒家道德观紧密结合,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同时,也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实际上,人格化亦即强调佩玉的本质主要不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重在表现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这种道德内涵和审美时尚,对日后玉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成为中国人爱玉、贵玉之精神所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