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且惹过宦官,最后居然得到了善终,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   在中唐历史的舞

优优谈过去 2024-02-22 17:11:16

功高震主且惹过宦官,最后居然得到了善终,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   在中唐历史的舞台上,曾经涌现出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英雄人物,那就是郭子仪,他年轻时代就通过了严格的武举选拔,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在左右卫长上的位置上起步,不久就稳步升迁,唐天宝八年的春天,他升至左武卫大将军,跻身三品高官。然而,在至德元年母亲去世时,他遵循礼制辞官守丧。   一场改变一切的祸乱即将来临,安史之乱使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郭子仪被重新起用,领兵出征,奋力抵抗反叛者。在他成功的一连串战役之后,他被唐玄宗册封为“御使大夫”。   至德二年的八月,他成为兵部尚书,并最终在乾元二年十二月平息了这场叛乱,夺回了被占的河东、河南之地,他被封为代国公,获得了一千户的封地。肃宗皇帝对郭子仪的贡献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认为国家之所以得以重生,全是其的功劳。   战乱尚未终结,郭子仪又一次披挂上阵,尽管在某次战斗中遭遇失利,嫉妒的宦官鱼朝恩借此机会在肃宗皇帝面前进谗,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军权,从朝廷中消失。曾经的荣耀仿佛被遗忘,他泰然处之,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宝应元年,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唐肃宗被迫重新启用郭子仪,当时史思明率叛军进犯,并在宝应二年二月攻陷了洛阳,在这个危难时刻,他接受任命,成为节度使。   虽然仍有朝臣怀疑他可能权臣做大,但在皇帝的犹豫不决中,他表现出对皇帝的坚定忠诚,当吐蕃入侵长安时,代宗无计可施,只能依赖郭子仪的救援。这位忠诚的将军立刻行动,带领一小队亲兵前往长安,使得吐蕃被迫撤离,并在此过程中一直保护着代宗的安全。   在郭子仪不断的功绩面前,他对名利显得淡泊,广德二年,唐代宗希望任命他为尚书令,但他坚决拒绝了,尽管皇帝派出了五百名骑兵催促其就职,他谦逊地表示,这样的职务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和功绩。   尽管有太多历史上的显赫大臣功绩非凡却下场凄惨,有些人选择收敛锋芒,顺势而退,以求晚年的安宁。然而,能够在一个高位保持晚节的却是罕见的。 郭子仪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历史舞台上功成身退的榜样,他究竟如何完成了张良、韩信、岳飞未能完成的伟业?让我们探讨一下他的智慧和策略。   作为皇帝信任的代表,他深藏着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众所周知,皇帝曾担心郭子仪的威望过高而对之有所防备,想诱使他自动退位,若他不顺从,则面临不测之祸。   但每当皇帝提出这样的建议,他总是无怨言地接受,心甘情愿地回到家中闲居,这使得皇帝对他颇感惊奇,并对他产生了好感。   他深谙朝廷内斗之险恶,知道何时该避免卷入争斗,对于那些心胸狭窄的小人,他总是退避三舍,因为他们往往暗箭难防,但有时冲突不可避免,如宦官鱼朝恩盗挖他父亲的坟墓。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郭子仪选择了宽恕,没有追究此事,使得对方无计可施,只能放弃。   缺点作为他的保护符,他懂得完美无缺的处事之道可能招致祸端,为了消除君主的猜疑,他故意表现出追求奢华生活的一面,当别人警告他时,他却不为所动,因为他懂得,暴露一些小小的弱点有时会让皇帝觉得安心。他正是通过这种平衡的智慧和战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明臣子。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