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铁帽子王与非铁帽子王有何区别?清朝共有多少位铁帽子王?

小岛知风 2024-02-25 10:29:12

铁帽子王是清朝历史上独有的称呼,很多人也都知道清朝有铁帽子王,但是要说起清朝的铁帽子王与非铁帽子王的区别,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 下面就来说说清朝的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有何区别,以及清朝共有多少位铁帽子王。

清朝爵位的传承制度使得有了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的区分

在清朝皇室爵位从高到低共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十二等爵位。

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兄弟、子侄才会被封为亲王,而清朝的爵位承袭制度又与其他朝代不同,清朝的爵位是每传承一代人就要降一级继承爵位。

比如老爹是亲王,等将来儿子继承爵位时,那就只能继承为郡王爵位,其子孙后代以此类推降级继承,而亲王的后代降级到镇国公为止,就不需要再降级承袭爵位了,这种承袭制度也称之为世袭递降。

这就是清朝普通亲王承袭爵位的规矩,而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在待遇方面基本相同,区别只在于承袭爵位的规矩。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不受世袭递降的承袭规矩约束,祖宗是亲王爵位,其子孙后代子子孙孙都是亲王,永远不会降级,这又称之为世袭罔替待遇。

清朝的皇室成员想获得封爵并不像明朝那么容易,明朝的皇室直系这一脉子孙后代基本在十岁之后都可以直接享受封爵待遇,明朝就是因为后期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这些皇室成员对国家没有太大贡献,却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这也成了压垮明朝的因素之一。

而清朝则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对皇室成员想获得封爵设定了各种门槛,在清朝皇室成员想获得封爵主要途径就只有四种,分别是袭封、考封、恩封、功封。

袭封就是父死子继,但是继承爵位的只能是嫡长子或者嫡子,如果有很多儿子的,那只有一个儿子才能走袭封的路,其他儿子想获得封爵就只能通过考封了。

考封是为绝大多数皇室成员设定的获取封爵途径,主要就是让皇室成员通过考试看成绩优劣决定是否能获取封爵,是清朝独有的皇室封爵规矩。考封的考试内容分为三项,分别是满汉文字翻译、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皇室成员通过考试成功后,根据其父亲封爵高低决定授予其对应封爵。

按照上面图片资料可以看出来,考封最后能考到什么封爵,主要还是“拼爹”,父亲爵位越高,儿子通过考试获取的爵位也会越高。

比如老爹是亲王,没能继承爵位的嫡子就应该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可是想承袭这个爵位那就得去参加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优平劣三类,只有三门考试全部考到优才能获封这个爵位,如果考的是两个优一个平那就得降一级承袭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那就得降两级承袭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一平一劣那就得降三级承袭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那就不用想袭爵了,只能当闲散宗室了。

考封制度就是在激励皇族成员努力学习,不要想着当寄生虫,只有自身努力才能获得封爵,还算是比较不错的一种封爵制度。

恩封则是指皇帝单纯的喜欢某个人,直接就给一个封爵,通常这种情况的受封者大多是皇帝的近亲比如兄弟子侄这些人。

就像康熙第十三子胤祥,他因为在一废太子时卷入其中,失去了康熙的喜爱,所以终康熙一朝都没有获得封爵。后来哥哥雍正继位后,由于他支持雍正继位,因此直接被雍正晋封为怡亲王,死后他的子孙后代还获得世袭罔替待遇成了铁帽子王。胤祥就属于典型的恩封铁帽子王。

功封则是指凭借战功获得封爵,这一类皇室成员大多是清初时期,为清朝入关统一中国立下战功的人,战场上好立功,这才能比较容易获得封爵。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清朝对皇室封爵控制的比较严格,如此严格的控制皇室封爵也让清朝财政支出省了很多钱。

据统计在清朝灭亡时,清朝皇室成员共有一万五千多人,这些人中仅有6.3%的人获得了封爵,而这6.3%获得封爵的皇族成员中,有75%的人都只是享受辅国公以下的低等爵位待遇,就以控制皇室封爵待遇这方面来说清朝要比明朝做得好多了。

因此就看清朝制定的这些爵位传承规矩就能看出来,注定了铁帽子王数量不会太多,其实在清朝历史上不光铁帽子王数量不多,连普通的亲王数量都不多,整个清朝历史上总共受封的有36位亲王,其中包括26位普通亲王和10位铁帽子亲王,而清朝历史上还有两位铁帽子郡王,所以清朝总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

十二家铁帽子王家族的获封缘由

这十二家铁帽子王获封原因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靠军功封的八位铁帽子王,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第五子庄亲王硕塞、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的孙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一类则是清朝中后期四位靠恩封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这四位铁帽子王分别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䜣、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孙庆亲王奕劻。

先从代善家族说起,代善本是努尔哈赤嫡次子,最初曾被努尔哈赤册立为继承人,不过后来闹出了与庶母大妃阿巴亥的绯闻,最终被努尔哈赤褫夺了继承人之位,如果没有与阿巴亥的绯闻事件,清朝的皇位得流传到代善家族这了。

后来代善和长子岳托以及孙子勒克德浑先后拥立了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顺治皇帝继位,本来代善家族一直掌控着两红旗势力雄厚,如果参与争位也有很大成功概率,而代善家族放弃争夺皇位,支持皇太极和顺治父子,自然会获得回报,再加上他们祖孙三代都战功赫赫,为清朝开国立下大功,因此代善家族就获得了一个亲王和两个郡王的三个铁帽子王封爵。

再说说多尔衮和多铎,他们俩是努尔哈赤最小的两个儿子,由于生母阿巴亥比较受努尔哈赤宠爱,因此两兄弟也很受努尔哈赤喜爱,掌控了两白旗。

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受到皇太极的信任和重用,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皇太极猝死后,多尔衮也就有了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位的实力。

由于多尔衮想继位的想法遭到了代善和济尔哈朗以及重臣索尼、鳌拜等人的反对,所以多尔衮最后放弃自己继位,改为拥立皇太极年幼的第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皇帝。

此后多尔衮和弟弟多铎联合执政,带领清朝入关并统一中国,对清朝建立有着巨大贡献。但是多尔衮摄政专权,一度让顺治沦为傀儡皇帝,所以在多铎和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对他们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被褫夺,多铎的豫亲王爵位被降为郡王。

直到乾隆时期,乾隆才下旨恢复了多尔衮和多铎的爵位,并让睿亲王和豫亲王两大爵位享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由于多尔衮无后,因此就过继了多铎的后人承袭睿亲王爵位,而多铎的嫡系后人则承袭豫亲王爵位。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之子,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虽然舒尔哈齐曾想背叛努尔哈赤被圈禁至死,但是努尔哈赤对于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阿敏和济尔哈朗都十分不错,让两兄弟共同掌管镶蓝旗。

皇太极继位后,阿敏受到打压被褫夺了镶蓝旗旗主身份,由于皇太极与济尔哈朗关系亲密,于是济尔哈朗接替哥哥阿敏成为镶蓝旗旗主。

在皇太极死后也是济尔哈朗和代善威慑住了多尔衮,迫使多尔衮改为拥立顺治继位,多尔衮还提议让济尔哈朗与他一起联合摄政,结果清朝入关后,济尔哈朗被多尔衮排斥到了权力边缘地位。

多尔衮去世后,由于济尔哈朗一直不肯屈服于多尔衮,还坚决拥护顺治亲政,因此受到了顺治的礼遇和器重,而济尔哈朗的郑亲王爵位也获得了世袭罔替待遇,济尔哈朗也是十二家铁帽子王中唯一不是努尔哈赤一脉子孙的铁帽子王。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少年时期就随着皇太极征战沙场,皇太极继位后让他掌管了正蓝旗,在皇太极猝死后,很多忠于皇太极的大臣都是拥护豪格继位的,但是由于多尔衮的原因,最终顺治继位。

即便是顺治继位后豪格也没有太多怨言,在清军入关后,豪格依旧亲自率军在前线帮助清朝统一天下,豪格为清朝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在清朝统一天下之后,多尔衮却对豪格进行了清算,豪格受到多尔衮陷害致死,死后他的妻妾还被多尔衮所霸占。

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顺治下旨恢复豪格生前荣誉,并允许他的子孙后代世袭罔替肃亲王爵位,就这样豪格家族获得了铁帽子王待遇。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他非常的文武双全,不仅能征善战,还善于诗画。他为清朝统一天下也立下了大功,所以顺治让他的庄亲王爵位享受世袭罔替待遇成为铁帽子王。

但是硕塞的儿子博果铎一生无子,最后康熙把第十六子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因此庄亲王一脉实际上都是康熙的后人在传承。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因为胤祥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鼎力支持雍正继位,再加上雍正继位后胤祥对雍正推行新政进行改革帮助很大,所以胤祥去世后雍正下旨让其子孙后代世袭罔替怡亲王爵位。

因此胤祥成了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清朝中期第一位靠恩封的铁帽子王。

奕䜣是道光第六子,他是靠着帮助嫂嫂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整垮了哥哥咸丰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与慈禧结成了政治同盟开始执政。

其实奕䜣颇有能力,是晚清时期王公贵族中比较清醒,能睁眼看世界的贵族,他主持推行了洋务运动,可以算是替清朝续命,所以他死后,慈禧以光绪皇帝名义下旨让他的恭亲王爵位获得世袭罔替待遇成为铁帽子王。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他本人比较平庸,没有太杰出的能力,但是他的嫡妻是慈禧的亲妹妹,而他的儿子载湉又被慈禧选为皇位继承人成了光绪皇帝,他是光绪的亲爹,再加上他善于讨好慈禧,所以光绪继位后,他的醇亲王爵位就获得世袭罔替待遇,成了铁帽子王。

奕劻是乾隆的曾孙,他是乾隆最小的儿子庆亲王永璘的孙子,庆亲王爵位本是嘉庆皇帝册封给弟弟永璘的爵位,并没有获得世袭罔替待遇,传到奕劻这已经降爵成了贝勒,奕劻为人十分平庸,没有什么能力,他是靠着谄媚和讨好慈禧,最终被慈禧重新封为了庆亲王。

在奕䜣去世后,慈禧对奕劻颇为信任和倚重,因此奕劻很快就哄得慈禧开心,在慈禧临死前特意让奕劻的庆亲王爵位可以享受世袭罔替待遇,奕劻也就成了清朝册封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奕劻为人十分贪婪,利用手中大权卖官鬻爵,去他家给他送钱买官的人都能排起长队来,因此当时京城的百姓背后都称他家为庆氏公司。袁世凯曾给奕劻送了200万两银子,于是奕劻就力排众议重新启用了袁世凯。

后来袁世凯逼溥仪退位,奕劻则是极少数极力赞成溥仪退位的皇族成员,所以清末帝溥仪长大后对奕劻十分憎恶,曾说: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

因此奕劻也算是亲手埋葬了大清,奕劻为人还十分有理财意识,他在晚清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去英国汇丰银行买理财,他把从中国贪来的钱全部存到了汇丰银行,在清朝灭亡后,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奕劻在汇丰银行的存款高达713万英镑,这笔巨额财富足以买下英国皇宫白金汉宫都绰绰有余。

写在最后

所以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区别就在于继承规矩是否为世袭罔替,这个待遇在清朝历史上是非常难获得的,整个清朝历史上也不过十二家铁帽子王,其中八家铁帽子王都是靠清初时期建立军功而获得,四家是靠着恩封而获得。

最讽刺的就是最后册封的铁帽子王奕劻居然还是大清的掘墓人,极力赞成清帝退位,亲手葬送了大清王朝,不过从另一面来说,奕劻也算是主张清帝退位缔造共和的“功臣”,只不过他这个喜欢拿别人钱财办事的“功臣”有点讽刺。

0 阅读: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