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于学忠军部时,于学忠率

诸葛利剑 2024-02-20 19:30:43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于学忠军部时,于学忠率领手下六个师长出门迎接,态度一如以往,这让吴佩孚感动不已。 1926年秋,华夏大地风云变幻,北伐军如破竹之势攻克武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一位败将,吴佩孚,携带着忠心的卫队,跋涉逃亡至于学忠所在的军部。时局动荡,友情却依旧。于学忠不仅亲自带领六位师长出门迎接,而且态度不因吴佩孚的兵败而有丝毫改变,这份不变的情谊令吴佩孚深感感动。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吴佩孚希望能与于学忠共同东山再起,他提出了一个想法:“我想我们可以一起入川,投靠四川的杨森军阀。” 于学忠却沉思良久,终于开口:“四川的局势复杂,军阀割据,资源匮乏,恐怕难以容纳我们这般大军。而且,士兵们离乡背井,久而久之,人心难免波动,恐怕到时难以稳定军心。” 听了于学忠的分析,吴佩孚点头表示认同:“你说得有理,那我只带着卫队前往四川,你就留下,但这些散落的部队还得有人照顾。” 于学忠深感吴佩孚的信任与重托,但他已有其他打算:“大帅,您的恩情我永生难忘。但这场战事让我心伤,我决定返回蓬莱的故乡,这些部队,还请大帅另觅贤才。” 吴佩孚不愿于学忠就此退隐,试图说服他:“你年纪轻轻,怎能有此退意?我决定,这支队伍交给你,你最为合适,别人我不放心。” 于学忠想要拒绝,但看到吴佩孚坚定的眼神,最终没有出声。吴佩孚继续道:“你如果能自立门户最好,若不,可投奔张作霖,他与你父亲交好。但无论如何,不可投蒋介石,他见利忘义,若你投他,我们将再无相见之日。” 吴佩孚南下四川后,于学忠果然收拢了散落的部队,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不久,各方势力纷纷伸出橄榄枝,希望收编于学忠的部队。唐生智的特使姚荐楠来访,言及南附的可能,于学忠却斩钉截铁地回绝:“若我想南附,何需等到今日?” 蒋介石也派出特使陈公博,滔滔不绝地表达蒋介石对于学忠的赏识。然而,于学忠毫不犹豫地将蒋介石的委任状撕成两半,陈公博黯然离去。于学忠事后感叹:“吴大帅的叮嘱,我岂能忘?蒋介石那样的人,我怎能与之为伍?” 就在这时,张学良的旧部,周光烈带着亲笔信来找于学忠,商讨改编事宜。于学忠原本打算隐退,但想到吴佩孚的厚望,决定前往北京,为部队寻找出路。在北京,张作霖的接见使他感到一股温暖,张作霖坦言:“你是旧日之交的子弟,我们是一家人。” 经过一番交流,于学忠决定留下,张作霖表示:“这些部队还是由你来带,我们会像对待奉军一样对待你们。”第二天,于学忠与张学良的会面,令二人相见恨晚。张学良对于学忠的军队管理方式表示赞赏,这种按人数实发的公正方式,更是加深了彼此的信任与敬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学忠在东北军中的地位愈发显赫,成为张学良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张学良晚年回忆时常说:“于学忠,他是我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于学忠的名字成为了东北军的一个传奇。不仅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更因为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中展现出的智慧与魄力。他不仅是一位勇士,更是一位策士,能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为张学良出谋划策,稳定军心,维护东北军的凝聚力。 一次,东北军内部出现了裂痕,一些将领不满张学良的统帅,私下里酝酿着叛变的阴谋。消息不胫而走,最终传到了于学忠的耳中。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于学忠没有选择立即向张学良汇报,而是决定先行调查清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内乱。 一夜之间,于学忠密集安排人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情报。他深知,任何错误的判断都可能导致东北军内部的大规模动荡,甚至影响到东北的局势。在确认了叛变将领的身份后,于学忠没有急于采取行动,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圆滑的处理方式。 他私下找到了这些将领,单独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交谈中,于学忠不仅展现出了对东北军及张学良的忠诚,更以大局为重,详细解释了内斗对东北军乃至整个东北局势的负面影响。他的话语诚恳而有力,让这些将领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 “你们是东北军的脊梁,是东北人民的希望。”于学忠语重心长地说道,“任何时候,我们的敌人都在外,而不是在内。我们需要的是团结一致,而不是内耗。” 经过一番沟通,这些将领被于学忠的真诚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放弃之前的计划,重新效忠张学良,为东北的未来贡献力量。这件事最终没有引起更大的波澜,东北军的团结得到了加强,这全得归功于于学忠的智慧与手腕。 此事之后,张学良对于学忠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次私下的会谈中,张学良深情地对于学忠说:“学忠,没有你,我无法想象东北军会是什么样子。你不仅是我的左右手,更是我的兄弟。” 于学忠听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坚定地回答:“大帅,我会一直在您的身边,无论风雨,无论生死。东北军的荣耀,就是我的荣耀。” 在随后的日子里,于学忠不负众望,他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为东北军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的名字成为了敌人恐惧的象征,东北军士兵的骄傲。

1 阅读:12243

评论列表

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

23
2024-02-21 08:25

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军阀是吴佩孚,可惜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军事上应对也差,可惜啊!

康河之梦 回复 02-21 20:38
吴佩孚是旧军阀,内心还是停留在封建统治地位,缺乏吸收新思想,治军新方略,虽有爱国心强军志,但没有成功,最终还是很有气节,被日本人毒死。

冬草夏虫不语冰 回复 02-22 17:18
玉帅是汤乡铭推荐,曹憨破格提拔起来的,在北洋系中根基尚浅,又有点恃才自傲,恰好遇上焕章这克星,他在军事上属北洋一流喽

木土

木土

13
2024-02-21 01:54

这样的都要黑下蒋?

斩落满山桃花 回复 02-23 09:01
蒋介石一步步上位靠的是结拜兄弟,但是十多位结拜兄弟中出了例如李宗仁、白崇禧等少数几位,其他下场有多凄惨可以了解下。不忠不义之徒还需要辩解?

大汉神帝 回复 03-09 19:13
光头还用得着黑?

李太白

李太白

8
2024-02-21 13:04

没有说完,最后于还是投了蒋介石

脉脉斜辉

脉脉斜辉

8
2024-02-21 10:12

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把东北军交给了于学忠,可以东北军内乱,于学忠被刺杀。东北军群龙无首,北蒋介石分化瓦解。

川人川味 回复 02-23 21:48
于学忠在抗战中率51军浴血奋战,官至苏鲁战区司令。被东北少壮派军官刺杀的是王以哲

UC网友10xxxx2846 回复 02-21 22:44
可他以为他都明白,全对

云淡风轻

云淡风轻

5
2024-02-21 11:24

于学忠确实是东北军中发展最好的

友情岁月——왕흠(王鑫) 回复 用户78xxx08 02-22 11:31
抗战时期投靠了陈诚的土木系成为了半嫡系部队中央化东北军,抗战时期东北军49军、51军、53军、12军(原57军)基本上都逐步变成了中央化东北军

用户78xxx08 回复 02-21 18:42
于的51军小鞋穿的最多混的挺惨。发展的最好的是万福麟的53军。他最早投了蒋。从北打到南混到最后成了嫡系

爽然若失

爽然若失

2
2024-02-21 18:30

会做人。

明天会更好

明天会更好

1
2024-02-21 08:18

敬礼!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