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少将沈醉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大特务徐远举后,告诫儿子说:“这个人生得圆眼尖鼻,性必凶残,得志必暴戾,既不可得罪,又不可深交。”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军统少将沈醉的家中,意外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徐远举。徐远举,一个名字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许不那么响亮,但在《红岩》的故事里,他却以大特务徐鹏飞的身份广为人知。这位湖北大冶人,黄埔军校七期的毕业生,因命运的波折,从部队的排长、连长变成了失业的青年,最终走上了特务的道路。 徐远举的转变,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32年,通过湖北同乡许忠五的介绍,他来到了南京洪公祠,加入了由戴笠主导的特训班,这个训练班专门招收失业的黄埔军校同学,目的是为复兴社特务处培养基层骨干。毕业后,徐远举留在南京,成为了复兴社南京分社的一名干事,主要负责监视分社成员的活动。 1933年的一次上海之行,让徐远举与沈醉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徐远举羡慕沈醉的组长身份,也希望能脱离南京的复兴社,转战上海特区。沈醉乐于助人,有次戴笠来上海,他便提出了徐远举的事情。戴笠考虑后表示,徐远举不宜在上海工作,但可另作安排。 后来,徐远举被推荐前往西藏,担任特务处开展工作的少校随从参谋。这个任务让徐远举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对沈醉表达了感激。在离开前,沈醉还特意为徐远举准备了前往西藏所需的日用品。 在徐远举即将离开之际,沈醉的母亲有一天仔细观察了徐远举的面相,晚上对沈醉说:“此人不可深交,要注意。”她的话让沈醉心生疑虑,尽管他与徐远举相处中未发现什么异常,但母亲的话却如影随形。 “母亲,你为何这么说?”沈醉不解地问。 “此人面相不善,你须谨慎。”母亲沉声回答。 “我会小心的。”沈醉点头,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徐远举的西藏之行只是他人生征途中的一段插曲。在西昌行辕,他凭借湖北同乡张笃伦的器重,快速上位,甚至在张笃伦和戴笠的默许下,涉足了走私鸦片烟、贩卖枪械的黑暗交易。他与地方势力的紧密联系,让他迅速积累了权力和财富。 然而,徐远举的私生活同样复杂。他与巩某的同居,让他在道德上受到了质疑,尽管这段关系最终在重庆解放前夕结束,徐远举的人生轨迹仍然充满了争议和变数。 在这场特务之间的权力游戏中,沈醉与徐远举的友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戴笠的去世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轨迹,更加剧了特务机关内部的权力斗争。徐远举的上位,似乎是他机智与野心的胜利,然而对于沈醉而言,这一切却是深深的背叛和失落。 “沈兄,这次的调动,是上头的决定,我无法左右。”徐远举在一次私下的会面中对沈醉解释道。 “徐兄,我明白。在这个圈子里,谁能真正左右自己的命运呢?”沈醉苦笑着回应,心中却是百味杂陈。 徐远举的野心并未因为成为保密局西南区区长而止步。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布局,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毛人凤的信任下,徐远举似乎游刃有余地在特务机关内外拉拢人脉,加强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沈醉却被逐渐边缘化,从中央的权力核心被打发到云南站,名义上成了徐远举的下属。 在云南的日子里,沈醉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和挫败。他深知,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自己已经处于下风。但沈醉并未就此放弃,他开始在自己的领域内默默布局,寻找机会反转局面。 “沈兄,听说你在云南也做得风生水起啊。”徐远举在一次偶然的通信中半是玩笑半是试探地说。 “徐兄过奖了,我只是在尽力而为。”沈醉的回信中充满了淡淡的讽刺。 就在这样微妙的氛围中,徐远举开始感受到来自沈醉那边的暗流涌动。他意识到,沈醉虽然被边缘化,但并未失去全部的影响力。在云南,沈醉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网络,不仅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势力,甚至开始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局势。 “徐兄,我听说最近西南区有些不稳定?”沈醉在一封信中似乎无意中提及。 “沈兄,这边的情况确实有些复杂,但都在掌控之中。”徐远举回信,试图显示出自己的自信与从容。 然而,徐远举心中清楚,沈醉的存在已经开始给他造成了威胁。在特务机关内的权力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徐远举开始更加谨慎地观察沈醉的一举一动,试图寻找机会先发制人。 在这场看似冷静却暗流涌动的斗争中,两个曾经的好友,现在成了彼此的对手。他们都清楚,在特务机关这个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棋子,也可能是别人的对手。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谁能最终胜出,谁又将被历史的巨轮无情碾压,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军统少将沈醉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大特务徐远举后,告诫儿子说:“这个人生得圆眼尖鼻,
诸葛利剑
2024-02-19 17:30:45
0
阅读:1753
大海
这老母亲有先见之明。女中豪杰
北极星
写了一堆废话
雪代缘
徐远举 周养浩 都是该枪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