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悲剧,多数源于皇帝的好大喜功

金子黑噪音 2024-12-19 21:36:54

看中国史,就是一部“皇帝折腾人民史”。

好的年景,往往就是皇帝平庸而无大志,这时候人民反而能轻松一点。但每当该朝皇帝胸有大志,往往就得老百姓受罪了。

毕竟,皇帝的雄心,需要无数老百姓的尸骨堆积才能换来。

皇帝们的好大喜功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喜欢对外作战。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无可避免地都需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对待这样的宿命,历代王朝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战斗,另一种是议和。

选择议和,往往百姓过得轻松,只需要多纳一点税罢了。以中原的强大生产力和免于作战所带来的富庶经济,其实议和往往是更低成本的外交政策。

议和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民族自尊心”会略微受损。毕竟作为天朝上国,要跟那些野蛮民族谈判、交换条件,有时候送礼啥的也有点没面子。

但面子到底也比送命好一点,是不是?对老百姓来说,王公贵族的面子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倒是王公贵族想要挽回自尊的时候,百姓都得去为他们送死。

著名的议和比如澶渊之盟: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

2、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

3、双方开展互市贸易。

4、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盟约缔结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朝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

瞧瞧,有啥不好嘛,大家和气生财、一片和谐,总比刀兵相见要好。如果当时宋依然坚持要做天朝上国,老百姓恐怕又要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不知道多少年。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约120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双方当时有多友好?辽朝边境地区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前往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不仅如此,岁币还促进了宋辽之间的国际贸易,使得宋朝中原的产品在辽境内颇受欢迎,使得辽朝逐渐汉化。

然而那些好大喜功的帝王们,则本着跟游牧民族一打到底,维护天朝上国颜面的目的,频频发动战争。

就像汉武帝与匈奴的鏖战,真的彻底打赢匈奴了吗?并没有。

前198年,汉高祖在击退匈奴冒顿后考虑国力问题,接受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并且跟匈奴展开贸易送匈奴丝绸、米酒和粮食。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想建立伟业、当千古一帝,这样屈辱地与匈奴交好成何体统?于是开始派兵出击匈奴。

但汉武帝时期国力其实并不强,并没有强大到足以产生对匈奴压倒性的优势。当时的马匹首先就不够,而国库财力其实也不够,无论怎么看,都无法支撑对匈奴的全面优势。

但汉武帝还是要打,而且一打就是四十年。

为了筹措打仗的资金,汉武帝很会搞钱。他通过盐铁官营、“告缗”制度,从民间搜刮了很多财富,老百姓的血汗钱,统统抛在了为他打回颜面的大漠深处。

告缗是什么意思?名义上来说就是要求老百姓告发偷税漏税者,并且把偷漏税的一半金额奖励给举报人,另一半收缴国库;关键是,错告诬告概不追责。

“告缗令”让社会上那些流氓无赖、好吃懒做的人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告密顿时兴盛于全国。然而,借机诬告者居多,很多人就是平常嫉妒人家有钱,开始诬告——毕竟诬告不犯法。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有钱人绝大部分都受到了举报。

有了皇帝的亲口支持,民间的“仇富”运动当然也是热潮迭起,很多人借机发了大财,而有钱人则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

可悲的是,当时的有钱人,很多都是靠着自己勤劳致富、头脑灵光才成为富人的,也有很多是商人。这些人大规模返贫,对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

“告缗令”让国库富了:“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然而,富人的集体被削弱,带来了商业的沉沦,更可怕的在于,“告缗”制度使得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举报成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倾向于防备……这种社会的劣质化,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汉武帝后期,经济倒退、社会衰败,连他自己也沉浸于“总有人要害朕”的妄想症当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搞出了各种残酷的政治斗争,无数官员、知识分子也为之陪葬。

好大喜功的帝王,看似有着雄才壮志,似乎要引领着民众走向辉煌,但转头就会对民众说:“不好意思,你们就是我那个伟业的代价。”

然而可悲的是,最后伟业还没成。

那些看似软弱的帝王,在爱国者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却换来了上百年没有战争的好日子,换来了和平与友爱,两国人民都因此而受益。

“虽远必诛”这种话,看看就好,别当真。

因为,这句话带来的只是帝王的满足感,作为一介平民,你却是那个代价。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