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时砂Earfreei-3国际版真无线耳机-TDSREVIEW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4-03-02 06:34:32

ROSE TECHNICS Earfree i-3 ANC TWS - TDS REVIEW

KT MARK: V

弱水的 TWS 产品我之前只短暂接触过琉璃,那是个非常小巧的偏重声音表现的入门 TWS。说实话传统音频厂家愿意在低价位布局 TWS 的并不算多,但弱水居然有三款 TWS,这是我之前没想到过的,本篇介绍的 Earfree i-3 是这三副 TWS 中定位最高的一个,但售价也不过249元。

还是从包装说起,Earfree i-3 的包装相对来说就更像个“数码产品”了,简单、紧凑,不过依然跟其他家的侧翻或是天地盖做出了不同。这个包装是模块化的,去掉封套之后,你会发现内盒是独立的两个部分,分别放置耳机本体和配件。相对来说,Earfree i-3 的配件在这个价位的 TWS 里显得非常丰富。三对硅胶套、一对泡沫海绵套、数据线之外,还有个单独的保护盒。

三对硅胶套是材料偏软的半透明矮轴套,海绵套则也保持了和硅胶套相近的矮轴设计,事实上,Earfree i-3 的导管也是和大多数 TWS 耳机一样采用了较短的设计。经过测试,个人常用的短轴 AZLA SednaEarfit Crystal 和 Max 都完全可以适配。赠送的 USB-C to USB-A 数据线是我见了这么多 TWS 耳机里看上去最“夸张”的,不仅有金属接插件外壳,还有厚实密集的屏蔽网,甚至有种送了根 Thunderbolt 短线的既视感……

保护盒则又是其他 TWS 上没见过的设计,它的外形有点像极光 EVO 的那个盒子,内部植绒,只是空间只能放下充电盒和一点小配件罢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抗压性能之类的问题,它相当地硬。

充电盒的体积倒是小了好几圈,顶盖上有金属拉丝质感的表面,配对按钮有点过硬了。Earfree i-3 的配色方案共有三种,恺仕白其实是类似卡其色与灰色的撞色,武士灰自然是两种灰度的灰色拼接,我手上的象牙白大抵是这三个配色中最出挑的一个。所谓“象牙白”,其实是极浅的黄色与淡粉色的撞色……充电盒表面的漆面似乎有一点闪粉效果,总之看上去是挺特别的,如果开盖缝隙和按键手感能优化下会更好。

耳机本体也是这样,它的腔体大体上与 AirPods Pro 的造型类似,但是纵向的饱满程度会高一些。佩戴的稳定性在带柄 pods 类型的 TWS 里算是正常水平,舒适性良好,没有什么压迫耳廓的问题。IP54 的防尘防水应对常规运动场景和小雨等绰绰有余。操作区域位于腔体上靠前的地方,你可以看到的撞色部分就是操作识别部位。

默认的逻辑是双击播放控制,左侧长按调起语音助手,右侧长按切换降噪模式。触摸识别的准确性尚可,不太容易误触,且单击/双击/三击的逻辑在 app 里可以自定义。语音反馈在嘈杂环境、播放音乐的状态下依然可以清晰辨认,只是或许第一次出现时会吓你一跳罢了——没错,这是个人声提示。

说到 app,其实弱水的这个 Rose Link app 是有点让我“回到过去”的,它的后台常驻稳定性在测试的两台安卓机中都不太高,开启权限后其实 app 本身是在后台常驻的,但是通知栏的电量提示条却时不时就会跳出来一下,不知道是不是 bug——倒是不会影响日常使用,关掉它就是了。App 的设计比较“简单”,主要的控制功能也不需要你进行注册登录这套流程,这点好评。通过 app,除了可以实现常用的操作自定义、OTA 升级和降噪模式调节外,还可以实现双设备连接、游戏模式、LDAC 的开关和预设风格的选取。

双设备连接开启后,Earfree i-3 的设备切换在安卓设备之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稍有停顿,但尝试几次都没有出现 bug;但是在 LDAC 开启的安卓设备与 AAC 下的苹果设备直接切换时,有小概率会出现 bug;iOS 与 macOS 之间没有切换问题,比较顺畅。

在几个测试设备的测试下,Earfree i-3 的信号稳定性结果是这样的——AAC 下信号质量没什么问题,能够稳定、不丢包地传输,且隔堵墙、隔扇门这种事儿也不会出问题。LDAC 下则需要分开来说,如果在音质优先(990kbps 码率)下传输,开关手机本身的 WLAN 对于信号的影响是显著的。在不开启 WLAN 的情况下,Earfree i-3 在常规联网家居环境、图书馆等室内以及大部分室外环境丢包概率较低,基本上是能够做到相对稳定地跑在 990kbps 上;开启 WLAN 之后,则会有较为频繁的丢包现象,但是跑在 660kbps 状态下情况就会立即有所改观,回到隔扇门也 OK 的水平。考虑到 Earfree i-3 搭载芯片的带宽其实不算低,更多还是信号优化层面的事情了。不过话说回来,两百多的 TWS 给了满血的 LDAC,已经是“要啥自行车”的水平了。

延迟方面,游戏模式开启之后,观看流媒体视频,延迟约在常规语速半个字左右,本地视频则控制得更好,对于常规影音和游戏场景是堪用的水平。

降噪方面,Earfree i-3 标称降噪峰值深度达到 43dB……不过在实际体验时,倒是没那么夸张。实际听下来,首先官方宣称的降噪自适应确实是有用的,你能感知到降噪深度遇到噪音时确实有“遇强则强”的感觉,但是不会有那么明显的效果。在降噪开启的状态下,Earfree i-3 的降噪深度在低价位 TWS 中表现尚可,对于一些低频噪音有着可感知的削弱。降噪频宽覆盖还不错,且总体耳压感不大。被动隔音方面,由于附带了海绵套,所以在搭配海绵套的状态下,可以实现比普通浅入耳耳塞更好的高频隔音能力。通透模式开启后,能感知到相较于实际环境音有轻微的中下盘突出,可用性表现在这个价位属于不错的水平。高频的衰减相对较早,自然度还 OK。除了默认的通透档位,它还可以开启增强通透来提升全频段的音量。

通话方面,搭载了 ENC 降噪,实际的通话清晰度中规中矩,收音声压不是很大,但是运营商网络通话场景的稳定性是还不错的。

总体来说,Earfree i-3 做到了入门级降噪 TWS 的应有降噪综合水平,虽然没有办法和高端选手掰手腕,但是还是在这个价位做到了该有的功能都有,在降噪频宽覆盖、耳压感控制、通话降噪稳定性和自适应这几项上有所加分。目前它的相关功能表现排在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In-Ear Medium Level。

续航方面,Earfree i-3 标称续航为仅耳机连续播放10小时(降噪关)/8小时(降噪开),充电盒额外供电35小时(降噪关)/30小时(降噪开)。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关闭低延迟游戏模式、关闭双设备连接、加载 EQ 为流行、开启主动降噪,以 AAC 编码协议连接 Sony Xperia 5 II,不间断播放以50%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7小时42分钟-7小时52分钟(三次满电状态下续航测试),基本符合官方描述标称值。Earfree i-3 还提供了这个价位非常少见的无线充电,同时也支持有线充电10分钟续航2小时的快速补电。

在提供了 SBC/AAC/LDAC 三协议的情况下,Earfree i-3 搭载了直径为 10mm 的 DLC 振膜动圈单元。声音主观描述部分将基于预设 EQ 流行、自带硅胶套、不开启游戏模式、关闭主动降噪并以 LDAC 990kbps 音质优先模式连接的状态来进行。文末也会介绍三种预设 EQ 的直观区别。

低频量感略偏多一点,厚度和饱满度都较为突出。下潜能力在这个价位做得不错,也能听出一定的层次感。收放速度不算快,且保留了一定比例的低频残响。氛围烘托程度不算浓重,有轻微的晕染,但是不会很散。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迹象。在流行 EQ 的加持下,Earfree i-3 的中下盘是足量、扎实、略厚的,但是不会轰头,其实这个低频风格乍一听倒真像前几天我们介绍过的静海了。

中频,人声有一定距离,厚度不算突出,口型大小适中。对于人声质感表现和线条刻画的优先级基本上差不多,男女声时间的倾向也不会很明显。不过,这个状态下的 Earfree i-3 对于声线也依然是有所要求的,扎实、有厚度的人声会明显有着更好的表现。气声和齿音都有一些突出,喉音控制良好。音色渲染主要在略偏上盘的一些地方。

乐器方面,线条会有轻度的突出感。弦乐器中,小提琴、竖琴等表现抓耳,拉弦细节比较突出;吉他的拨弦细节也会突出一部分,乐器本身的质感会稍有偏厚。铜管乐器气势感良好,小号等的亮度有点增强感,对于木管乐器也是类似情况,这给他们在空间中的结像清晰度带来一些强化。泛音表现是这个价位的 TWS 普遍做不到的,较为丰富,且保留了一定的自然度。打击乐器有轻度的刺激感。

高频的信息量不少,有着不错的亮度,极高频的滚降不算早,但是会相对快一些。Earfree i-3 的上盘听上去有几个尖峰存在来提升“解析感”。

声场大体上横纵距离相近,规模不算大,不过边缘也不会很清晰,它也是少有的在低价位把“高度感”做出来的 TWS 产品之一。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尚可。解析能力超出价位水平,也有一些“解析感”增强。动态良好,瞬态不算突出。

在“人声”风格开启之后,低频的能量感有了非常显著的收缩,饱满度下降,残响也收得快了些。人声偏上盘的频段会有一定的突出,线条更加清晰,女声的突出程度略有增加,只是气声的比例也会相对多一点。高频听上去也会稍亮一点。

在“重低音”风格开启之后,中低频的厚度会在流行的基础上稍有增强,饱满度和下潜能力没有显著变化,量感实际增多得也不是很明显,只是能感觉到中低频得滚降会明显快一些,人声听上去会拉开一点距离。中上盘变化不算很大,人声气声和齿音有所打磨,镲片的刺激感也会有所压制。

至于其他耳套的搭配,上面测试的常用型号里,我会建议搭配 AZLA Crystal 矮轴而非 Max 矮轴,可以增强其人声频段,对于高频在不影响亮度的前提下适当平滑处理。它对于佩戴和高频隔音等方面也有作用。

我会选择哪个模式呢?我大概会保持“流行”的配置听下去,虽然它的低频会有点多,但是在室外环境噪音存在的情况下,经过频段掩蔽之后低频的感知会更加友好,毕竟 TWS 的使用场景更多还是在外面。不过,对于弱水的 QT9 系列用户来说,或许“人声”状态下会是更能符合他们口味的。

Earfree i-3 作为入门价位的 TWS,必要功能上并无缺失,且提供了 LDAC、无线充电等人无我有的选项。如果你在这个价位想找一个适合安卓设备使用、偏重声音表现的选项,它可能能够满足要求,且至少在声音这个层面上,你不必考虑是不是要“加几百”的问题了。如果要明显在声音表现上个台阶,或许加个几百也未必能与它拉开明显差距。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Oct 2023

From the digital sound lovers, it's a TDS production.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