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董明珠近一点,他揭开了成年人该懂的“潜规则”

仙女聊聊感情 2024-10-12 12:29:35

2024年,一次平凡的采访却在网络上引发了轰动。镜头前,格力电器的高管王自如对董明珠脱口而出的几句话,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我没有看过工资条。"

"给我换一个离您近的办公室,可以吗?"

"听见您说话,我就会收获幸福。"

这话一出,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直接给王自如冠上了“格力歌舞团团长”的头衔,称这种拍马屁的手法太专业了。还有人创作了一个段子,称当年罗永浩教育王自如“被包养就不要谈独立人格”,但不幸的是,王自如只听到了“包养”与“格力”这四个字。

更有人拿他与董明珠的绯闻开玩笑,金星都忍不住转发评论说"口含明珠,进退自如"。

还有一些人直接开骂。某公司的CEO傅盛直接说,王自如不仅是吃软饭的,更是个流氓。"不是被格力包养的时候他是流氓,而是之前就是真正的流氓。

这句话说得够狠的,啧啧。

没想到这波节奏变得这么快,没几天风向就变了。很多中年职场人都开始理解并羡慕他。

大V储殷教授表示,这其实是"中年人的不得已"。另一位大V六神磊磊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王自如的话并没有什么好笑的地方,因为我们在很多场合都听过这种话,只是在那些场合我们不敢笑罢了。

网友们对“自如”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180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鄙视到后来的调侃,再到后来的共情,最后竟然变成了羡慕。 他们感叹:"质疑自如,理解自如,成为自如,进退自如。

这个段子巧妙地运用了调侃的方式,同时也表达出了我们内心的心声。

有人甚至说:"过去我对它嗤之以鼻,现在我开始逐帧学习。"这话听着怪怪的,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为啥这事儿能上热搜一周多?是因为大家的态度一直在变。一开始是痛打落水狗,结果后来变成了羡慕嫉妒恨,戏剧性挺强的。

说到王自如,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4年。当时,他可是手机测评界的超级大咖、顶流玩家,地位就等于现在的何同学。由于长得带点刘翔的气质,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小刘翔"的外号,真是够自恋的。

王自如是个很专业的测评玩家。他的空气测三星手机视频被B站视为镇站之宝。他对iPhone 5S的测评获得苹果官方的认可,甚至一些授权店将他的视频作为员工培训的教程。

他创立的ZEALER,就是测评界的金字招牌。这哥们儿在风口上一飞冲天,站在了制高点。

然而,王自如的人气迅速飙升的同时,各种流言蜚语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他一条出镜的测评视频就要价80万,这价格足够买好几部iPhone了,真的很佩服他的商业头脑。

据说他在20出头的时候的年薪就已过千万,这样的收入,许多人恐怕工作一辈子也无法挣到。

更夸张的是,有人说雷军给他投资了,他拿到钱就买了一辆赛车。这操作,简直是把“挥霍无度”诠释到了极致,令人瞠目结舌。

虽然王自如懒得去澄清那些真假难辨的传言,但他也无法躲开或避开一个人——罗永浩。

事情原本是这样。ZEALER出名后,会提前收到许多手机厂商送来的新机来测评,并会支付"服务费"。这所谓的"服务费"不过就是作为广告费的掩饰,意味着测评时需要赞誉有加。

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来的。结果,在锤子T1正式发布前,王自如的测评视频没说一句坏话,等到发布之后就开始疯狂吐槽了。

这一做法,好听一点是实事求是,难听一点就是阳奉阴违。

罗永浩是出了名的嘴巴不饶人,能忍得了吗?2014年8月,两人在视频平台上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辩论。虽然是辩论,但罗永浩却基本上是单方面的碾压。

王自如那次可能心虚,也可能口才不行,全程只会说"OK,OK"。因此,他被戏称为"OK哥"。

罗永浩火力全开,金句不断,其中一句叫"如果被包养,就别谈什么独立人格了",实在是神预言,似乎预示着王自如的命运。

这场辩论并没有所谓的赢家。罗永浩的锤子科技已经倒闭,还欠了6个亿,只能靠直播带货来还债;王自如那边似乎也过得不容易,没过多久就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

回望王自如的职场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次辩论无疑使其职场生涯实现了重要的转折。辩论所体现的是,在职场中,专业能力并不是首要的,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危机同样重要。

王自如在这个领域,仍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索。

沉寂了将近10年的王自如,突然宣布成为了格力集团的高管,这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再次出现在镜头前的王自如,形象已经焕然一新。他的身材明显比以前好了,以前脸上明显的痘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穿着看起来就很显贵的衬衫,胸前还别着格力集团的工牌,整个人的气质都不同了。

仅从外貌上看,他活脱像一个身在体制内的中层干部。

但是,大家都很好奇到底他是如何进的格力呢?

早在2016年,王自如就和董明珠有过交集,他们一起录制了《我是创始人》这个节目。虽然节目结束后,两人就断了联系,但王自如并没有忘记这个机会。

这哥们还真是个厉害角色。2020年,格力的直播活动里,王自如再次和董明珠交锋。这次董明珠还夸他:“这个小孩子变化真是大。”

听到这话,王自如肯定心里乐开了花。

自从那以后,只要格力有直播活动,王自如总是主动请缨担任主持人,表现得非常卖力。这一操作不得不说真的很有套路。

董明珠最终被他的坚持所打动,直接任命他为一名高管。起初,王自如主要负责格力手机部门,随后又负责了公司的市场渠道改革工作。

这升职速度令人惊叹,羡慕得要命。

有人说王自如是董明珠养的金丝雀,然而事实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普遍的说法是,王自如的年薪高达300万元。而我们知道,即便是董明珠的“接班人”孟羽童,在格力的工资也就仅有几千块。

这待遇差距太大了,无法比较。

王自如从测评网红转型为格力高管,这波操作被称赞为高明。他用实际行动告诉职场人士,想抓住机会,就得时刻做好准备。

他虽然不是最专业的,但他绝对是最能抓住机遇的人。

王自如的故事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伴君如伴虎”,然而他却并非那种任人宰割的小绵羊。

他是个懂得职场生存和发展的聪明人,无论你喜不喜欢他,这一点是肯定的。他绝不是个小丑。

虽然王自如的格力之路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屑一顾,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职场的逆袭。这种逆袭方式或许不够光明磊落,但在残酷的职场中,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董明珠身边都有哪些年轻人呢?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另一位曾经的"宠儿"孟羽童。两人对比起来,实在是非常有趣。

孟羽童,一位正统的浙大竺可桢学院高材生,被认为是董明珠的接班人。而她和董明珠的关系曾被形容为如同亲母女般亲密。

出双入对,形影不离,那场景,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孟羽童在被问及与董明珠的关系时,她的回答总是滴水不漏,让人抓不到任何把柄。然而,尽管她的回应似乎很好,但从细节上观察,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

结果是孟羽童突然辞职了。然后有人传出,她在格力工作期间频繁接私活。离开格力后,她开始做直播带货,据说赚了近400万。

她在说起前东家时,虽然嘴上一直说着感恩,但听起来更像是客套话。

再看王自如这哥们儿,可是正儿八经的"营销大神"。

他说不需要看工资条,原因是他这种级别的人已经不需要在意那一点微薄的薪水了。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狂妄自大,但仔细一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他说要靠近董明珠办公室,是因为在职场中,离权力中心越近,地位就越稳固。这话说得直白,但确实有道理。

他说听董明珠讲话很幸福,很肉麻,汗毛都起来了。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天天能近距离接触到行业大佬,学习他们的经验,无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王自如短短几分钟内那番话,给格力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这效果,花几千万广告费都未必能达到。让人不禁感叹,这哥们儿,真是个人精。

那么,谁是董明珠的"真爱"呢?

在表面上,孟羽童像是董明珠的"乖女儿",言行举止都恰到好处。在这个方面,王自如却更像那个敢说敢做、能闯能干的"野儿子"。

孟羽童的回答可能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但王自如的话,却更能引起轰动,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关注度。

在商业的世界,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人,才是真正的"宠儿",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自如似乎更胜一筹。

这场关于"董明珠的真爱"的争论,让我们领略到了职场中两种生存之道——循规蹈矩以及出其不意的策略。孰优孰劣,恐怕并无定论。

但是,有个确定的事实是,职场中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重用。

其实,王自如这个人,一直都很清醒。别看他说话很肉麻,做事高调,但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

想想看,他在做测评的时候,那时的ZEALER已经是行业第一了,按照道理应该继续做下去。但是王自如看得很清楚,明白这个行业其实很难混。

为啥?你想要继续存活,就得接受厂商的“充值”。一旦接受了,你的测评还能保持公正吗?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死结,谁来都无法解开。

罗永浩的那次辩论,直接揭开了这个行业的遮羞布。王自如心里很清楚,可是他仍然有勇气去应战,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明白,即使输了也没关系,反正他已经决定要离开这个行业了。

你看他拿到投资以后的操作,竟然直接提了一辆跑车,然后随便做了做测评就溜走了。这算什么职场高手啊?

进入格力之后,王自如更加会施展各种技能,试图与董明珠更亲近一些。这是因为他懂得,在职场上,离权力中心越近,自己就越安全。

有人说他不要脸,但你仔细想想,职场中有多少人想说却不敢说的事情,其实他都说了出来。

王自如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把马屁拍得如此高明,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回顾王自如的职场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他总是能准确判断形势,然后果断做出选择。

测评行业不行了,他转行。

看到董明珠这样的大树,他就抓紧时间抱住。

他在要表忠心的时候,会表现得很积极。

永远靠近权力中心,不惜一切代价。这便是王自如的职场生存法则。

这种做法或许会令人不耻,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确实是非常有效的。王自如以亲身经历证明:在职场中,时而采用示弱策略,比强行维护所谓的“独立人格”,更能获得实际的竞争力。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每个人都要明白这是一个"潜规则"。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