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剿总”初建之时,总司令为刘峙,副总司令有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这五人之中,前三位是刘峙怎么也不可能信任的杂牌军宿将,能通过内战、抗战及蒋介石的排挤、打击,好好地活到现在的杂牌军老将,已经屈指可数了。他们在战场上,各有各的招,在官场上,各有各的道,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保存实力,保护家底,维持其在蒋介石集团中的地位。而李延年是自己多年的部下,在北伐时期,就是自己的营长、团长,可是打了这么多年仗,李延年已经未老先衰了,手下的部队打光了,意志也消沉了,找他合计事,那算是找错人了。好在还有一个韩德勤,是顾祝同的嫡系人物。这个人,在军事、政治上,还是有点头脑的。
于是,刘峙便让亲信唐志华请韩德勤前来徐州商量机密要事,这个韩德勤,在整个徐蚌会战中,似乎不显眼,其实,他对于徐州“剿总”而言,很重要。因为徐州“剿总”方面的供应,全靠第一补给区司令部,而当时的第一补给区司令叫朱鼎卿,此人是谁啊?朱怀冰的亲弟弟,陈诚系的重要人物。而负责全国战争物资供应的联勤司令部总司令又是郭忏,陈诚系的嫡系人物。对待刘峙如何,众人回忆录里没有提及,但对待白崇禧,郭忏可是下达过“阴令”的,除了蒋介石规定的物资外,白崇禧想多要一点儿,都没门。
而之所以淮海战役中,没有多少人大骂郭忏及其联勤总部(小骂还是有的,比如邱清泉骂过联勤总部要收集他的破枪炮分配给杂牌军,孙元良骂过一个处长,想多要几辆汽车,被围之后,空投物资有限,李弥等人也骂过),就是因为这个韩德勤,淮海战役期间,就是他坐镇南京联勤总部,督办粮草的。他和郭忏、朱鼎卿等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而这位韩德勤,在最初的时候,李树正参谋长不到位的情况下,还代理过几天徐州“剿总”参谋长(注:此前笔者有文称,韩德勤曾代理过徐州“剿总”的参谋长,引来一片质疑之声,在此重复一下,确有其事,而且是唐志华等亲历者回忆之言,请各位嘴下留情,不要再大骂笔者信口雌黄了)的。得到刘峙有事相请的命令后,急忙来到徐州刘峙的公馆,商量起“要事”来。
经过一番合计,二人终于做出三条决定:
第一,收缩兵力,各部逐渐向徐州方向集中。一是在老头子决定放弃郑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连河南首府开封也一并放弃了,调孙元良第16兵团的三个军,东进蒙县、宿县一带。二是必要的时候,放弃归德府(商丘)、菏泽,撤销第四绥靖区,组建某一兵团,暂时让他们守归德,必要时东撤;三是邱清泉所部,逐渐移防至徐州至归德之间的萧、永、砀地区,随时可以撤向徐州;四是令黄百韬部撤至新安镇到运河一线,拱卫徐州;五是必要时放弃海州;六是将第三绥靖区的徐州警备部队调出,换上其他可信赖的直属部队;七是如济南方面王耀武部南撤,徐州方面积极接应,如固守,则徐州方面要静观其变,解放军的围点打援之圈套,绝不能让他们再度得逞。
第二,李弥的主力部队第8军周开成部、第9军黄淑部已经被卫立煌、范汉杰分别调往秦皇岛、葫芦岛,而兵团部尚在烟台。如今之计,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李弥兵团送到东北去。木已成舟,也要拆散了,把它给运回来。刘峙觉得,李弥会听自己的,何应钦也不会把自己的亲信(何应钦是袁仲虎的干爹,李弥是袁仲虎他爹袁恩赐的干儿子,因而,袁仲虎是李弥的干哥,对于这一关系,何应钦是认的,当年,何应钦曾经救过因反对陈诚武力收编,而同样施以武力对抗的李弥)李弥送到岌岌可危的东北去的。而韩德勤这个人,也是当年被陈诚收编了部下而成了“光杆师长”的,他和李弥一起,在何应钦的安排下,进到了熊式辉的系统内。而熊式辉此时,也已经从东北卸任了。事情就是这样复杂而又简单,韩德勤答应做李弥、熊式辉等人的工作。
第三,请杜聿明出山。无论是刘峙还是韩德勤,都已经看到战争的态势,是向着共产党一方走的,最终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失败。而失败的责任,刘峙不想担,可徐州“剿总”总司令的职务,刘峙又不想让,繁重而琐碎的心,刘峙也不想操,他需要一个代理者。顾祝同那里,似乎也有这个意思,并且提出了两个人选,宋希濂和杜聿明。而对于这两个人,唐志华和韩德勤同时提到了两件事:当初,老头子免了宋希濂集团军总司令一职,宋希濂竟然和老头子争执多日,并在重庆软抵抗多日,而不去迪化就任闲职,最后惹恼了老头子,要查办他,他才跟着张治中不情不愿地上任去了。而杜聿明,竟然替老头子背了云南五华山倒龙云下台的“黑锅”,无怨无悔地接受了各界的谩骂。这样的人,不好找。
于是,刘峙初任徐州“剿总”的三策乃定,一是收缩兵力;二是举荐杜聿明出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三是想尽一切办法,留住李弥,撤回第8军、第9军两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