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晓
不知道为什么,房屋养老金这个话题怎么又被炒起来了。
仔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而争议最大的问题还是钱,老百姓自己到底要不要掏钱。
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各种谣言。
我可以肯定地说两点:
第一、咱们中国正在面临一个大难题:房屋老龄化;房屋养老迫在眉睫。
第二、因为历史原因,老小区情况非常复杂,有些住户确实很有可能要自己掏一部分钱。
其实早在2020年,就有人统计过咱们国家的家庭住房建成时间分布情况,高达35%的房子都超过了近20年,换算成家庭就是4千500多万户,就算只按照一户两人计算,那中国足足有近亿人住在老房子里。
更何况这还只是2020年的数据了。
现在又过去了四年,数量肯定更多,所以说房屋老龄化问题亟需解决。
01从省份角度来看更明显。
14个省市超过了全国均值,其中大部分还都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
这就是现实问题,而且根本躲不掉。
而且咱们要是再仔细观察,就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在这批房龄超20年的老房子里,绝大部分并不是建国初期建造,而是建造于80和90年代。
为什么?其实关键原因就是三个字,“住房快餐化”。
顾名思义,“住房快餐化”就是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你说会有什么代价?不就是房龄太短。
所以也难怪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会这么说,“中国的新建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而英美至少都接近百年。
可是仔细想想,毕竟1980年中国就有近10亿人,再加上城镇化大规模发展,短期内城市集中了太多人,想满足居住需求就必须建造大量的房子。当然了,当时经济发展也需要,所以你懂的,质量上不去也不算奇怪。
这些年过去了,代价这不就来了吗?
所以说,房屋养老是全球性问题,只不过中国来的快了一些。
02其实,下面这个问题才是大家关注焦点。
因为谈到钱了啊,比如从哪来啊,到底是政府全额出资啊?还是咱们老百姓也要出钱啊?
目前已经确定由政府和咱们老百姓共同出钱,政府那块不用操心,真正的难点还是咱们老百姓这块的钱从哪来?
我的看法是有些老小区大概率真要交一笔钱。
注意两类小区:一是维修资金不足,二是根本就没有维修资金。
因为住建部说的很清楚,“房屋养老金中的个人账户来自住户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这意思还不清楚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可问题是直到2004年左右,中国才开始强制缴纳维修资金。
那之前的房子怎么办?
根本就没有维修资金,对于这块,住建部并没有定论。
那咱们就只能看看城市怎么做了,比如上海。
建造于1990年代之前的上海商品房小区,70%小区的维修资金都见底了,那现在怎么交?要是还沿用三十年前的标准肯定不行,那个时候是只按照每平方成本价的2%-4%来交,估计按照现在的用法,一年不到就能用光。
对此,我倒是有一个建议:
第一、对于从没有交过维修资金的小区,除去停车费和门面租金等公共收益之外,按照每平来制定标准,比如每平50快等等。
第二、结合通胀等情况后,直接给出一个收费标准。
第三、由全市统一收取,然后统一使用。
说句实话,我倒是更赞同第三个建议,因为目前维修资金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亟需解决。
03你敢想象,有些小区明明有钱却不用。
就比如山东,截止到2019年12月,全省账面上足足还剩下800多亿的维修资金,可是累计使用资金却只有30亿不到,使用率只有可怜的4%。
你说这该怎么办?就像退休金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人对人。
那就只能统筹使用,以全省为单位实在太大了,效率会非常低,以县或乡又可能不够透明化,那以市为单位可能更好一些。
不过,这个办法也不是没有弊端。
大家都交了钱,有的小区三天两头要维护,而你的小区没什么事。
那要是钱用差不多了,谁来交钱?难不成大家还要接着交钱?那你心里肯定不舒服,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而且很有可能发生,所以个人账户确实不好弄。
那就是在住建部门下面再设立一个单位,专门来管理维修资金。
原因很简单,房屋老龄化是中国全国性的难题,公共账户由政府来负责,这点毋庸置疑。
资金方面的难题就是个人账户,既然上述出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不如就以小区为单位,有两个好处:
一是资金透明化,可以由物业或业委会申请,而业主也可以查询余额。
二是不存在小区“打架”的情况。
不过呢,这也还是无法解决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至于最后到底怎么解决,在住建部出台政策之前,一切都是不确定性,咱们就拭目以待吧。
如果资金问题能妥善解决,那老房子可就真的吃香,尤其是地段好和资源好的老房子原本就有很高的价值,只是因为房龄问题而备受争议,现在房龄问题解决了,那吃香也不奇怪。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