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提起纳兰性德 ,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那悲情伤感的诗词。比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对于纳兰性德的词,明末清初第一词人陈维嵩曾评价:纵观纳兰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 。
清代文学家顾贞观也曾评价:容若(纳兰性德)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的确,每每读完纳兰词,内心总会泛起丝丝涟漪,让人颇感凄凉、落寞。而不仅是我,大多读完纳兰性德词的人都会有类似感受。
可即便是这样,纳兰性德的词依然被后人喜欢、争相传诵。为这,民间还曾流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佳话。
因为因擅长诗词,且成就比较杰出,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同时也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的纳兰性德
都说诗如其人,词如其人,人如其诗,人如其词。
看了纳兰性德的词,感觉他非常忧郁伤感,不了解背景的以为他这一生肯定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然而,真实的纳兰性德并没有这些忧虑。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他出身显赫,父亲是大学士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就进了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被祭酒(校长)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父亲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大臣,他自身也才学兼备,这使得他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并被安排在皇帝身边当御前侍卫,多次随驾出巡。
可以说,纳兰性德生活优渥,学业有成,仕途顺遂。
可这样一个家世显赫、文武兼修、事业有成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多愁善感呢?今天的这本《纳兰成德传》将告诉你答案。
本书作者是樊志斌,他是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曹雪芹研究》常务编委。主要从事红学、兰学、北京民俗研究,著有《曹雪芹传》《红学十论》《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等。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主要讲述纳兰性德从出生到离世之间,关于爱情、友情、学业和仕途等方面的事情。书中内容具体详实,史料充足有据,让人在了解纳兰一生的故事之余,还能欣赏他那清丽婉约、哀感顽艳的诗词,可以说,《纳兰成德传》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佳作。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纳兰成德传》,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纳兰性德变得如此忧郁感伤。
上文提到,这本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叙述的是,25岁之前纳兰性德的人生轨迹。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他读书、考试、会友,以及和妻子卢氏恩爱有加的故事,而下册则主要叙述他进宫入职后的生活。
表面看,这两部分连接顺畅,没什么特殊变化,但却暗含两个促使纳兰性德性格变忧郁伤感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就是多情。这里的多情,不是滥情和花心,它针对的是一个人的性格而言,指一个人感情丰富,但有原则性,不是玩玩而已,是出于真心,它是重感情的,并且在爱情上很专情。纳兰性德就是这样。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的纳兰性德
他一生妻妾有四个,妻子卢氏,妾颜氏,续妻官氏,知己沈宛,而在这几个女人当中,妻子卢氏算是他最钟爱的了。
之所以钟爱,是因为卢氏本人是大家闺秀,不仅温婉端庄,谦恭有礼,而且与纳兰性德心意相通,兴趣爱好一样。不管是琴棋书画,弓马骑射,他们都能说到一起,玩到一起。用三个词语概括他们生活模样,那就是耳鬓厮磨、轻声燕语、琴瑟和鸣。
可好景不长,因为身体不佳,没几年,卢氏就撒手人寰。之后的纳兰性德的生活一下子萧条冷清下来,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感情无处安放。即便后来续娶了官氏,却不能心意相通,这让他经常想起他与卢氏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因为这,他时常陷入悲伤无法自拔,人也开始忧郁伤感。这种情感,他无处抒发,只能赋予诗词,而这也是他大多诗词都悲观感伤的原因之一。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除此之外,纳兰性德对朋友也多情。在书里,我们了解到,他的朋友很多,个个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方面都有所专长。比如曹寅,梁汾,张见阳,张纯修,顾贞观等。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的纳兰性德
在纳兰性德入宫当职前,他除了读书习字,就经常和好友会聚会吟诗作对。那会儿卢氏还在,可以说生活惬意美好,悠然自在。
可当卢氏离去之后,身边的心理知己没有了,他便越发珍惜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日子,通常他都是喜聚不喜散。因为只有和朋友们在一起,纳兰性德才能畅所欲言,心情才会好一些。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朋友能陪一时,不能陪一世。每当好友因为谋生和仕途风波不得不离开京师时,纳兰性德就会特别难受,此情无以抒发,便只能寄予诗词。
《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
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
随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阳。
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
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
上面这首诗词便是他写给好友顾贞观的。因为顾贞观母亲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但迫于生计,他要四处流浪做幕僚、清客养活自己。纳兰性德知道顾贞观品行高洁、自由随性,喜欢亲近大自然,不喜金碧辉煌的庸俗,于是便修筑茅屋,写词邀请顾贞观到他家长住,希望他能快些回到京师,与自己为邻,常相聚首。由此可以看出,他很重感情。
本来人生美好,事事如意,可突然说知心话的没了,这使得多情的纳兰性德有苦难抒,有怨难言。所以多情便是促使他形成忧郁伤感的性格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就是工作。上文说了,纳兰性德因文武兼修,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于是便被留在皇帝身边当御前侍卫,多次随驾出巡。
可这是个好工作啊,放到现在,那是要名气有名气,要地位有地位,工资福利待遇样样都是顶好的,这是常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怎么到他那儿就让他变忧郁了呢?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帅气的纳兰性德
其实,纳兰性德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他喜欢,因为他也想为国家出力做贡献。但这份工作却给他带来两个方面的忧愁。一方面是让他变得越来越拘谨寡言。
他曾在《进士一等侍卫纳兰君神道碑》说:
上有指挥,未尝不在侧,无几徽毫发过。性周防,不与外庭一事;而于往古治乱、政事沿革兴坏、民情若乐、吏治清浊、人才风俗盛衰消长之际,能指数其所以然,而亦不敢易言之。窥其志,岂无意当世者?!
因为纳兰性德的父亲在宫里当差,是官员领袖,他自己也在皇帝身边,平日里宫中大臣之间肯定少不了各种猜忌中伤,稍有不慎,父亲和他,便会在朋党之争中受到牵连和攻击。因此,他和达官贵人都交言甚少,只愿和品行高洁、困郁守志之人交流来往。在这种的环境下,长此以往,人难免不忧郁寡言。
而这是其中一方面的忧愁,另一方面的忧愁就是:行动不能自主,没有充足时间读书作文。
纳兰性德虽然出身豪门,却不同于一般纨绔子弟,热衷于声色犬马,他生性不喜世俗,酷爱读书学文,为官虽是他的理想,可做隐者也是,他希望自己能像阮籍一样随性而为。
可眼下职务在身,又受皇帝重用,为国泰民安,皇帝曾出巡东北、西北和江南等地,作为侍卫的纳兰性德必须随从左右。然而出巡路途遥远,舟车劳顿,这使得他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习作。为这,他牢骚忧心,人渐消沉。
或许就是这样的矛盾纠结的心理,让纳兰性德始终不能选择自由,随之忧忿满腹,加上随驾出巡,风餐露宿,寒疾时常发作,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纳兰性德带着对卢氏的思念和隐士的理想魂归西天。
玉树长埋在绿莎,玉楼高处争恨多。
文章于世犹尘土,才调惟天恣王罗。
气夺千秋轻绛灌,诗传五字接阴何。
晓风残月招魂去,只恐难寻梦里柯。
《纳兰成德传》到此,作者用“诗人多愁”4个字概括纳兰性德的一生。
我虽不甚赞同,却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悲兮!叹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