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最出色的诗人,施闰章七绝4首,文笔清醇雅正、自然秀朴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1-29 04:49:48

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西布政使等职,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在文学上,他主张诗歌有本、言有物,反对浮华空泛,诗作清醇雅正、自然秀朴。

客至自云中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大同城外是边庭,几岁哀笳客里听。

为问王嫱坟上草,到今何似汉时青。

首句:“大同城外是边庭”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地——大同城外,这里是边疆之地,有着浓厚的军事氛围和边塞风情。“边庭”一词直接点明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次句:“几岁哀笳客里听”“哀笳”指边塞的胡笳声,常常带有哀伤、凄凉的意味。“几岁”表明诗人在边塞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客里听”则表达了诗人作为异乡人在边塞的孤独和无奈。这一句通过听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诗人的孤独情感。

三句:“为问王嫱坟上草”“王嫱”即王昭君,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和亲公主,她远嫁匈奴,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平作出了贡献。诗人以王昭君的坟墓为引子,引出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坟上草”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末句:“到今何似汉时青”诗人通过询问王昭君坟上的草是否还像汉朝时那样青翠,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时光荏苒的无奈。这一句不仅回答了前一句的提问,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紧凑。

西曹署壁见画竹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何处萧萧竹数竿,空堂清夜向人寒。

醉来疑是山窗坐,剪烛支颐子细看。

首句:“何处萧萧竹数竿”,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开头,询问这萧萧作响的竹子究竟在哪里。这里既是对画竹的直接描述,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之景的追寻和向往。

次句:“空堂清夜向人寒”,描述了画竹所在的环境——空荡荡的官署大堂,在清冷的夜晚给人一种寒意。这里的“寒”不仅指环境的寒冷,更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三句:“醉来疑是山窗坐”,诗人在醉酒之后,仿佛置身于山间的窗前,眼前就是那片竹林。这里的“疑”字,表达了诗人对画竹的沉醉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末句:“剪烛支颐子细看”,诗人点燃烛火,手托下巴,仔细地观赏这幅画竹。这里的“剪烛”和“支颐”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专注而深情的神态。

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繁忙的公务中寻求片刻宁静和放松的情感。通过观赏画竹,诗人仿佛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回到了那片宁静的山林之中。

阳信题主人壁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千里星轺冒雨来,幽斋霜后菊花开。

故园南望沧江外,花发东篱又一回。

首句:“千里星轺冒雨来”,描述了诗人远行千里,乘坐着装饰有星形图案的驿车(星轺),在雨中前行的情景。这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此次出行的目的或任务。

次句:“幽斋霜后菊花开”,诗人抵达目的地后,所见之景是主人的书斋(幽斋)在霜降之后,菊花依然盛开。这既是对主人生活环境的描绘,也体现了菊花坚韧不拔、傲霜斗寒的品质。

三句:“故园南望沧江外”,诗人由眼前的菊花联想到远方的家乡(故园),向南遥望,只见沧江蜿蜒,家乡遥不可及。这里的“南望”和“沧江外”共同营造出一种思乡之情。

末句:“花发东篱又一回”,诗人再次提到花(菊花),并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又一回”暗示了诗人多次离家、多次思念家乡的经历。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菊花既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写照。同时,诗人通过“南望”和“沧江外”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无奈和遥远的思乡之情。

经李太白墓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共说骑鲸捉月游,孤坟细草野风秋。

夜郎幽愤无多泪,万古长江楚水流。

首句:“共说骑鲸捉月游”,诗人开篇即引用了李白生前的传说,即他骑鲸捉月、遨游天际的浪漫形象。这一传说不仅体现了李白诗歌中的豪放不羁和超凡脱俗,也寄托了诗人对李白才华和人格的无限敬仰。

次句:“孤坟细草野风秋”,诗人转而描绘李白墓地的凄凉景象。孤坟上长满了细草,在秋风中摇曳,显得萧瑟而凄凉。这一景象既是对李白身后境遇的写照,也暗含了诗人对李白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惋惜和感慨。

三句:“夜郎幽愤无多泪”,诗人提到李白曾被流放夜郎的遭遇,以及他内心的幽愤和无奈。然而,尽管李白曾历经磨难,但他在面对生死和命运时却显得从容不迫,没有过多的泪水。这一描写既展现了李白的坚韧和豁达,也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末句:“万古长江楚水流”,诗人以长江和楚水的永恒流淌,象征着李白诗歌和精神的永垂不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长江和楚水都将永远流淌,而李白的诗歌和人格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