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博士生,穿着美团外卖的服装,手里持着清华大学的学生证,这样的反差,让多少人惊叹。
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位清华的博士生曾经就读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硕士就读于伦敦政经(英国G5高校),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坚持做英语辅导课,一节课仅收费50块钱。
50块钱能干什么呢?或许能干的事情有很多,但请一位清华的学生做一节英语课的辅导几乎是不太现实的。就目前的行情来说,最起码也得1500到2000元每节课吧,更何况他有着比较不错的留学背景,他的英语课即便是三五千块钱一节课,我想,也大有人会请他。
但是,人家就收费50元。
对此,他回应,他当时面临着经济压力,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给自己赚些钱。没想到,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后来,他又选择去送外卖。
他还说了一段比较励志的话,无论是送外卖还是50块钱一节课的英语老师,并不是因为被生活打败,正相反,其实是在做出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
听了他的事迹,让我也觉得这个人真的不简单,正如他们的校训“自强不息”,他做到了。而且他还是一个讲情怀的人,比如英语授课收费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帮助更多的学生学习英语。
当然,我觉得对任何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批判和辩证的思维,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事情都变化得很快,反转得也很快。话不多说,希望大家也能保持一定的理智的思考。
但我选这个话题和大家聊一聊的原因还有一个——大家是否要感叹“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呢?
我想,会有人这样感叹——你看,他一个清华的博士都能去送外卖,我放下我的学生身份去找一份不那么“体面的”“体力活”又有什么不可?
我觉得这样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首先,“孔乙己的长衫”这个话题被很多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大学生引用,借孔乙己的长衫来比喻自己的状况。觉得自己读了很久的书,最后竟然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自己成了“孔乙己”,那华丽的学历光环成了“孔乙己的长衫”。但是,“孔乙己”难道所指的不是迂腐的读书人吗?请问,那你呢?多少有些自命不凡、志大才疏。
很多人的想法成了什么样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没有必要只把眼睛盯住体面的脑力工作,不如放下面子去试着做一些体力劳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卖惨”的工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不是对立的,无论你做什么,只要是自食其力,那就是值得尊重的。
相比之前的大学生,这一代的学生的确是在找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压力,因为大家没有达到自己的应聘预期,更没有达到家里的老人所谓的“分配工作”的期望。因此,才有了像什么“孔乙己”“鼠鼠”等网络热梗。
矛盾点在于,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他背负着全家人甚至全家族的期望,他如果没有找到体面的工作,他就会让众多人失望,因此,有时候不是自己不可能“弯下腰”,而是背后的目光和期许逼着自己“穿上长衫”。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口的红利会过渡到人才红利。而我们恰好处在这个过渡的节点上,并不是你变得没有竞争力了,而是社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停下继续学习的脚步。因为只有你步入社会,你才会学习一些能够让你安家立命的技能和知识,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人才”享受其所带来的“红利”。说到底,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