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大金穷举国之兵、四路攻宋,重新收复河南之地。南宋反应迅速,立即派出韩世忠、岳飞、张俊、吴璘四个大军区司令全面应战。相比北宋,南宋的行政效率和战争组织能力早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从靖康起算,这应该是第七次宋金战争。
第一次、第二次是两次靖康之战,发生在公元1125年到1127年,战争结果是靖康之变、北宋被灭,金军打过黄河。
第三次的标志性战役是宗泽汴京保卫战,发生在公元1127年到公元1128年,战争结果是金军止步汴京,但打穿陕西、扫荡山东。
第四次的标志性战役是金军突袭扬州,发生在公元1128年宗泽去世的后半年,战争结果是建炎朝廷被赶过长江,金军打过淮河、打到长江。
第五次的标志性战役是金兀术搜山检海捉赵构和黄天荡之战,发生在公元1129年,战争结果是宋高宗流亡海上,金军打过长江、打到临安。
第六次的标志性战役是富平之战,发生在公元1130年,战争结果是宋军退守秦岭、金军剑指四川。
公元1130年到公元1131年,完颜昌发动了新一轮江淮攻势,重点进攻海州、楚州、泰州、承州、扬州等关键重镇,目的是打通大运河一线。此战,虽然主力宋军一败涂地,但张荣打赢缩头湖之战。水战失败,导致完颜昌无法在两淮立足,最后只能将东部战线锁定在淮河一线。此战意义重大。但规模和烈度一般,最多就算是第六次宋金战争的一个支线尾声。
期间和之后的一系列战争,都不算国战。
在西线,吴玠主持的和尚原之战、饶风关之战、仙人关之战,都是局部战役,上升不到国战层面。
在东部和中部,绍兴四年伪齐攻宋、绍兴六年伪齐攻宋,以及岳飞两次北伐(没有第三次北伐),金军的确参与,但发起者是伪齐,所以算宋齐之战。
也就是说,自公元1130年第六次宋金战争后,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宋金之间再未爆发过国战级别的大战。
所以,公元1140年第七次宋金之战非常重要。
南宋已经十年磨一剑,女真已经蓄锐整十年。
这两个互相敌视又互不信任的当时大国,需要用一场国战来决定未来大势。到底是天下一统还是南北分治,就看这场国战到底能打出一个什么结果。
但是,就在两国国战爆发之初,却有一支宋军的位置非常尴尬。
这支宋军不是南宋的边地主力,而是南宋的皇家御林军。但它没在临安也没在江南,而是跑到了宋金战场的最前沿顺昌府。
顺昌,今安徽阜阳,在伪齐和金朝称颍州,属于伪齐的河南府路。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之战,伪齐军队望风北逃,南宋随即收复颍州,于是改名顺昌。
天眷和议之后,大金向南宋交割河南之地。按理说,南宋应该派兵驻防交割之地。而效率最高的派驻方式,就是派韩世忠接管开封以东、派岳飞接管开封以西、派吴璘接管陕西。因为这几个大军区司令距离河南最近,也最熟悉当地情况。
但赵构的奇葩之处就是不许派兵。
对于故都开封,他的意思是“但得二三千人弹压侵略足矣”,而且还不想出钱,“至于钱粮,亦只据所入课利,养赡官兵”。简单说就是军队不派、钱粮不输。
但这是绍兴九年二月的事情。
等到绍兴十年二月,赵构还是派兵了。赵构对内阴险、对外怯懦,却不是一个傻子。四千里河南之地,以及俯首称臣才换回来的故都开封,他怎么也要派兵。
(绍兴十年)二月,辛亥,济州防御使、主管侍卫军马司公事刘锜为东京副留守,仍兼节制军马。
到这时候,问题已经再清楚不过:河南之地当然要派兵接管,但不能派韩世忠的兵,也不能派岳飞的兵,而只能派赵构的兵。
赵构的兵,就是刘锜所部。
在当时,无论哪个大军区司令接管中原地区,都不会让赵构放心。
韩世忠左手一个淮东、右手一个中原,这就是大宋第一节度使的牌面。时间一长,等到中原百业俱兴,韩世忠立即就能升格中原王,甚至另一个伪齐皇帝。
至于岳飞,那就更不能让赵构放心。洞庭湖剿匪后,岳家军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是南宋第一军。这时候,再给岳飞半个河南,那岳家军就是碾压女真大金的军事存在。
所以,河南之地,特别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汴京地区,就只能派自己的军队去接管,也就是刘锜所部。
但是,刘锜刚刚走到顺昌,就赶上了女真举国攻宋。而且,金军势如破竹,攻占开封后立即主力南征,一头就冲到顺昌。
所以,这支本要接管开封的大宋“御林军”的位置才会如此尴尬。
那这支“御林军”什么成色?
绍兴七年三月,王彦的八字军与解潜的三衙军爆发了一场械斗。然后,这两个人就被集体解除军职,而他们的军队全都交到刘锜手中。
诏彦军并隶权主管马军司公事刘锜,于是锜始能成军。
绍兴七年四月,刘锜以马军司为编制、以八字军为组成,整编形成了新的马军司。
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刘锜,奏以前护副军及马军司,见在通为前、后、左、右、中军及游奕,凡六军,每军千人,共为十二将,从之。前护副军,即八字军。
也就是说,马军司的主要底色是八字军,只不过了换了将领、换了编制,还换了主子。以前的主子和将领是王彦,编制是前护副军。王彦是八字军的创始人。他把这支军队从河北一路带到临安。但到了临安之后,主子换成赵构,将领换成刘锜,编制则换成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所以,刘锜所部,跟藕塘之战杨沂中所部一样,就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御林军。
于是,第七次宋金战争的开场不是南宋主力对决大金主力,而是南宋御林军对决大金主力。
金军方面,可以说名将荟萃、精兵如云。
完颜宗弼、完颜雍等女真三代翘楚轮番上场。特别是金兀术的嫡系亲信、女真大金最能打的汉人将领韩常,也参与了顺昌之战。至于军队规模,史书所载金军十万。这明显有夸大成分,但规模上肯定碾压刘锜。
刘锜所部一万八千人。但八字军有个特点,就是行军必带家属。也就是说,家属占了将近一半。粗算一下刘锜所部能战的军队,主要有马军司六军十二将编制是六千人,赵构增派的禁军是三千人,所以总共不会超过一万人。
因此,宋军的最佳策略就是弃守顺昌、撤至淮南,甚至撤至江南。因为驻兵汴京的任务肯定无法完成,而对决金军主力的任务也肯定不会派给他们。
但这支大宋“御林军”非但没有逃跑,而是要对决金军南下主力。
壬辰,刘锜召诸将计事,皆曰:“吾军远来,未及息肩,敌人邀我归路,其败必矣。莫若守城,其徐为计。”
我们没必要歌颂刘锜,因为真正起来决定作用的是名将王彦带出来的这支八字军。
“召诸将计事”“皆曰”,这就说明依托顺昌、对决金军主力,不是刘锜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八字军将领的集体决定。如果换成刘光世的淮西“土匪军”,那“诸将计事”的结果就是赶紧撤退。
作为马军司最基本构成的八字军士兵呢?
八字军先在河北打、后在川陕打,早已打成百战精锐。在得知要跟金军对决的将令后,八字军士兵不是恐惧害怕,而是斗志昂扬。
于是人皆奋曰:“早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立功!”
对于八字军来说,打仗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这才是精锐之军的心态。
除了上述主观因素,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客观因素。
那就是“敌人邀我归路,其败必矣”。金军以骑兵机动见长。所以,但凡遭遇金军,宋军就两个结果,一个是把金军打败,一个是被金军打死。宋军没有打败这个选项。因为自己根本跑不掉。
所以,顺昌之战是宋军不得不打的一场遭遇战。
此战过程,刨除掉史书中那些怎么看都不靠谱的细节,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夜袭金营,先声夺人。
最先抵达顺昌城下的,是金军汉将韩常所部。
对于第七次宋金战争,韩常非常犹豫。他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宋金两军早就发生了大掉个儿:以前是金军如狼、宋军似羊,现在是宋军如狼、金军似羊。
但大“主公”完颜宗弼是愣头青。对于这个缓慢却剧烈的变化,金兀术完全没有感知,甚至还要再来一次“搜山检海捉赵构”的高光时刻。否则,他也不会亲率主力进攻顺昌
所以,韩常非常谨慎。虽然最先渡过颍水,但他始终没有贸然进攻顺昌,更没有轻易对决宋军。他需要想出一个完全之策,即便不能取胜,但也决不至于失败。
然而,宋军竟率先发起进攻。刘锜找到韩常军队的位置后,立即组织夜袭,直接来了个先声夺人。
此战是宋金两军在十年后的第一次对决。规模不大、杀伤有限,却足以证明宋金两军的战力的确发生了变化。金军在战力上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第二阶段:步兵出击,硬刚骑兵。
之后,金军的先锋主力,完颜雍所部渡过颍水,抵达顺昌。
既而三路都统葛王褒及龙虎大王军并至城下,凡三万馀人。
完颜雍是阿骨打三子完颜宗辅之子,不仅骑射见长、久经战阵,“国人推为第一”,而且治民有方,在中原汉地也深得人心,后来成为大金第五位皇帝。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是老资格的女真将领,在两次靖康之战期间阵杀西军名将种师中于杀熊岭。这俩人随便拉出一个都算是女真大金的风云人物。简单说就是要能力有能力、要威望有威望、要出身有出身。
关键是人家兵真多。不管是不是三万大军,但肯定要比八字军多。
但结果呢?
锜以神臂弓及强弩射之,稍引去;复以步兵邀击,溺于河甚众,夺其器甲。
八字军根本没有躲在城里当缩头乌龟,而是阵战出击,以步兵刚骑兵。借着神臂弓的威力和颍水地利,正面击败了这支金军先锋。正面阵战之后,宋军也不休息,继续夜袭。所以,女真的先锋部队不仅无法发起攻城战,而且还被宋军追着打。
第三阶段:天时地利,击溃金军。
金兀术终于到了,而且带来了金军主力。
抵达顺昌后,金兀术立即下令攻城,甚至派出了自己的王牌特种兵“铁浮屠”,并配以“拐子马”,势要踏平顺昌小城。
宗弼自带牙兵三千,往来为援,皆带重甲,三人为伍,贯韦索,号“铁浮屠”,每进一步,即用拒马子遮蔽,示无反顾。复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悉以女真充之;前此攻所难下之城,并用此兵,故又名“长胜军”。
但问题是金兀术这家伙打仗从来不带脑子。
首先是失了天时。
南宋一项重要的国防政策是“防秋”。简单解释就是防范金军秋天进攻。因为秋天之后越打越凉,非常适合女真士兵的体质。对于金军士兵来说,冷一点儿不怕,但受不了热。同时,也非常适合北方战马的体质。秋天才是战马膘肥体壮、战力充沛的时候。但金兀术选择攻宋的时间是绍兴十年五月,是盛夏。
等到决战顺昌的时候,已经到了六月,正是最热的时候。而且,还是在南方的江淮地区,既热又湿。这大大削弱了金军战力。
其次是装备太“好”。
乾隆皇帝认为根本没有“铁浮屠”这个兵种,就是宋人在造谣。即:
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我们没必要纠结到底有没有“铁浮屠”这个兵种,也没必要纠结到底有没有“三马联络”这种战术组合,仅需要知道女真人肯定有重甲骑兵就够。
对战武装到牙齿的南宋步兵,一般装备的骑兵,冲过去就是送死。所以,金军一定也要把骑兵武装到牙齿。
但问题就是装备太好。
南方天气太热、战争越打越热,甚至热到铁甲难耐。到这时候,你的铁浮屠还怎么打?
决战当天是一个晴天,
金兀术的“钢铁洪流”从早上开始就在疯狂撞击顺昌小城。宋军采取守势,一面轮番应战,一面躲在羊马垣下休息就餐。直至挨到中午,挨到金军铁甲已经热辣滚烫的时候,宋军才露出獠牙,冲出城门,默默地屠戮已是强弩之末的金军铁骑。
方早凉,锜按兵不动;未申间,忽遣数百人出西门;金兵方接战,俄以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勿喊,但以短兵极力与战。
顺昌攻城战变成了顺昌绞肉战。
金军的骑兵机动受困于壕沟城墙,金军的铁甲具装变成了铁镣铁铐。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刀大斧迎面砍来,自己却避无可避、逃无可逃,成了待宰的羔羊。
史载此战宋军屠戮金军五千。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杀伤数字。关键是刘锜所部总共才不到一万人。
顺昌攻城战彻底失败,甚至失败到金兀术绝不再敢攻城。但他不死心。金兀术想起了围城。太原之战就是围城围到宋军投降。太原可以,顺昌也可以。因为我们女真大金有的是兵、有的是时间。
宗弼乃移寨于城西,掘堑以自卫,欲为困官军之计。
但问题是时间不仅不够而且不对。
前天热辣滚烫,转天暴雨如注,平地都能水深尺余,金军只能把自己困死在营寨,而宋军却能主动出击,搅得金军鸡犬不宁。“是日大雨,平地水深尺馀,锜遣兵劫之,上下皆不宁处”。
到这个时候,金兀术想撤也得撤、不想撤也得撤。他这个大金都元帅不能继续赖在顺昌丢人现眼。否则,这太影响士气、影响战局。
而更关键的原因是时间真得不够了。因为岳家军已经出动。这才是南宋最为凶猛的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