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医疗会上,毛主席怒言:汇报半天,全是城里的医疗成就!

文文看国际 2023-09-15 13:34:05

1965年,氛围活跃的医疗会议上,时年72岁的毛主席突然大怒,并对着周围人一顿怒斥:汇报半天,全是城里的医疗成就!难道国家只给有钱人服务吗!

此后中国出现了全人类未曾有过的“医疗特种兵”,只是如今已经淘汰,但其他国家仍在效仿。

无论是毛主席的震怒,还是“医疗特种兵”的问世,都得从一份报告说起。

一、“老爷卫生部”

时间:1965年6月26日,地点:北京中央办公厅。

该地正举办重要的医疗工作会议,由于毛主席性格平易近人,外加他又特别注重民主,所以刚开始他老人家除了开场白,接下来都没怎么说话,为了防止有人生怯,毛主席和颜悦色的鼓励后,还会在旁边带头鼓掌。

很快,会议就开始百家争鸣,各个高层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整体氛围既热闹却也不失和谐。

然而,当一个人站起来汇报工作时,毛主席的脸一下子变了,起初他强忍怒气端坐在那,但很快,他老人家就跳起来怒斥一通,并说了非常尖锐却也痛心的话,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毛主席在生气,也在心疼,更是在打抱不平。

为谁呢?为了老百姓,为了全中国的人民群众。

“城市里才有多少人?为什么能占据如此之多的资源?现在我们的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你们干脆改成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主席厉声说完后,狠狠瞪着周围人。

会议原本的热闹戛然而止,大家都默默低头挨训。

毛主席觉得训得不解气,又再次严肃说道:“告诉卫生部,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

说完后,下面更是羞愧的鸦雀无声,有些人甚至把脸都捂起来了。

毛主席见状还甩了一句:“知道捂脸早干什么了?人民利益比你们当官的脸重要,你们只是在会议上丢个脸,广大的人民群众却在饱受痛苦。”

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尴尬,但也让人产生疑问,毛主席向来温文尔雅,到底什么样的报告,能把72岁的国家一把手气成这样?局面有这么夸张吗?

事情是这样的,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向毛主席汇报了来自全国卫生方面工作。

但是报告内容却触目惊心,尤其是当时全国140 多万名卫生医疗人员,有百分之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里,不到百分之10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

而卫生工作人员中,那不到百分之10的成员,个人素质和水平也是最次的。

等于农民和工人很难找到医生看病,医疗资源严重缺员不说,哪怕分到了治疗水平也很差,要是再误诊或致人死亡,那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同时,在卫生经费方面,百分之75在城市,只有百分之25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

且就当时情况来看,经费的严重比例失调,将进一步恶化。

广大农民和工人群体,可想而知的深受其害了。

如此惨烈的数据标志着无数人民的痛苦,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生为民,又怎么可能不为之痛心?

早在1951年,毛主席就高瞻远瞩的看到了问题,并在那年9月9日强调:

“必须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因此至少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

可为什么都到1965年了,明明已经预见了隐患,长达14年时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恶化成这般灾难了?

说真的,这事还真不能全怪卫生部,这与当时国家情况有关,卫生部也是陷入进退两难中。

刚建立共和国时,中国境内是百废待兴,国家也是一穷二白,不仅是全国经济都用在了“两弹一星”,还为了减少国家支出,很多医疗卫生机构都被解散了。

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又遭到“共产风”和“平均主义”的掣肘,整体发展呈倒退趋势。

因此,国家本就发放不多的卫生经费,一旦分配下去就严重不足,如果真要平均分配,那城市和乡镇的医疗部门就全得破产,尤其是医学基础相对成功的城市,那是几十年来的努力全部毁灭。

卫生部的这种医疗两极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本就是极端形式下的畸形产物。

另一方面,正因为看病有困难,很多老百姓就抱着“小病不用看,大病等着死”的心态,要么用当地的土方子治病,看好了算造化,误诊造成死亡那也只能认命。

更有甚者,幻想靠巫医或者邪教治病,这不仅对身体有害无利,更破坏国家科学思想的建设。

那么对于这些悲剧,国家卫生部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事实上,卫生部也是有所作为的,可效果却一言难尽,甚至引发了更多问题……

二、从看病中看“病”

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卫生部下达政策,要求城市医生全副武装,定期组队下乡看病。

然而这套方式实施没多久,一大堆新弊端出现了。

首先是不定期下乡行医,必然会造成城市本身医疗程序被干扰,而大量药物和医用仪器被医生带走,不说农村病患是否缓解,城市就先引发医用资源短缺。

同时,大量医生抵达农村后,相关治病经费,以及供给医疗人员吃住成本,给当地农民经济上增加了负担,如果卫生团队来到的是贫困地区,那还没等看病了,光接待费用都把困难户为难够呛。

最后,医疗团队人数有限,带去乡下的设备和药物自然也不多,为此这些医生也看不了太多病人,可能排队一百个人,真正等到号的最多十几个,而确诊或治愈的,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日常小病倒还好,如果是疑难杂症或严重疾病,那医疗人员缺乏工具情况下,很多医术也发挥不了。

根据上报数据来看,从1965年1月到6月期间,全国医生下乡次数仅2800次,得到治疗病患就更少了,在当时6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这项行动无疑收效甚微。

对于以上情况,很多医院和农村都纷纷取消对接,卫生部也表示该计划失败了。

同时,卫生部对毛主席汇报总结就是,由于全国医疗资源匮乏,医生数量也捉襟见肘,这让很多民生治疗无法展开。

在场的高层开始沮丧了,很多人都因为束手无策,直接选择低头等主席说教,有的则扯些片汤话找台阶了。

然而毛主席不愧天生的战士,他不仅没有被困难难倒,反而跳出了所谓“医疗困难”的思路,在国家医学体系上抓首要矛盾,迅速做出战略战术的应对措施。

他老人家认为,医生的严重缺乏,不能单纯纠结什么资源困难,而是全国培养医界人才的学校不多,外加过于“医术规范化”的政策,本科生学习深造就要5到7年,还得照顾医院的岗位数、病床位数、上下级比例问题。

虽说在医生质量上给予了保证,但是医生数量却严重不足,并且发展上也极其缓慢。

面对一个五亿农民的大国,纵使再好的艺术,却不能医治数量庞大的病患,那一切都将白搭。

在该问题上,毛主席要求在医学教育上下手,要根据实际国情,改革医疗教育、缩短医学学期、降低录入学历、简化医用学习,从而扩充大量医疗方面人才。

为此,毛主席是这样解释的:“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主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实际执行就是,让学生学会日常疾病治疗加预防方法,然后在有经验和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边学习边实践一段时间,这样就能培养出低成本、快速毕业的卫生人员,他们能满足农民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求。

毛主席对此还专门讲道:“这样的医生,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可能很多人觉得,毛主席轻视医学专业,削弱了医生学业能力,这让中国医学界无论是质量还是发展,都会造成巨大损坏。

事实上,毛主席正是看到了病患危机,他很清楚高学历精英的价值,所以这些人才下乡后,便会造成“留不住”、“养不起”,引发人才耽误前程,农民额外损失,这种“双输”的局面,是毛主席所要避免的隐患。

况且,当时医疗资源稀少、医药用品急缺,广大基层人民有病不能看,很多人只能等死的局面岌岌可危,你医生还在学校“含情脉脉”搞专业,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医学生学三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基本治疗知识,大量病患也能尽快有医生治疗。

所以毛主席认为,只有找到问题主要矛盾,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毛主席不仅在医学制度进行批示,还特别强调医生本人的问题。

很多医生在研究医学思路上,讲究的是高、深、难,只对不常见,或有医学价值的病症进行攻克,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疾病,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这些医生是不管不问,原因就是农民死活没有利润。

毕竟解决医学界的疑难杂症,就能名利双收,但中国人民的疾病问题,治好了也算不上个人学术成就。

毛主席说道:

“脱离群众,工作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病,怎么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

这句话揭露了多少医学界的良心缺失,毛主席警告医生不要脱离人民群众。

从毛主席的言论中,我们能看到他的高瞻远瞩,以及对于实践高于一切的明智,堪称是从全国看病的问题上,看到了看病的“病”。

因此,一个史无前例的角色出现了,他们将担负中国五亿人的健康。

由于该医类的时代特殊性,他们也是“医学特种兵”,是毛主席给劳苦人民大众的曙光。

三、“医学特种兵”

“现在我们的困难是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因此,我认为在未来医疗卫生工作上,应该把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出一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毛主席的这段话,就是他解决这场灾难的关键,尤其是培养出一批“农村也养的起”的医生,这才是整个病患体系“药到病除”的“药”。

那就是医学特种兵—赤脚医生。

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后,是既感到陌生,又有些亲切。

没错,就是几十年前那批人,他们是毛主席的兵,在医学上为人民服务的兵。

针对前文指出,中国当时医学生培训时间长,外加国家财政支出紧张,也正是因为这两点,所以卫生部计划失败了。

因此,毛主席给予以下方案:

“正规培训是来不及,国家也难以负担,现在我们主要任务是在农村不脱产的情况下,培养卫生员。”

也就是说,这群新式医生不能像卫生部下乡那样,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或者影响到城市和农村的正常运转,赤脚医生是完全为人民服务的。

同时,毛主席强调要发挥中医力量,他老人家过去饱读诗书,所以非常重视中国传统力量的可贵,中西结合往往治愈效果更好,且中医看病不用太多医学设备,开出草药往往便宜有效,农民不仅吃得起,中药成分比西药也更容易得到,农村山区有大片草药可以抓。

毛主席有先见之明,他就是知道中医是本土医学,所以在药材上都是国内就有的,大多还是山区,这和农民住的地方重合度高,抓药理想的话,完全可以就地取材。

毛主席对农民各方面利益权衡后,并制订了详细而又周密的规定,伟大的医学事业正式开启了。

不过提一下,那时他们还不叫赤脚医生,名义上称为医疗改革。

中国上海是最早参与这项政策的,上海当局得到指令后,在各个公社和村子精挑细选了一批青年,这些人均属文化水平较高,且学习能力极强。

由于上海当局只能支出4个月开销,所以这批学员在短暂学习后,便立刻投入医生工作,进行初级阶段实现。

然而效果竟非常显著,他们的医疗人数,以及个人治病水平,也许和专业医生还有差距,但成功治愈一大批农民疾病,远超过上海当局的预期。

不到几个月,各地工作人员,便再次向上海市委表示,应加大新式医生数量的扩充。

虽说前景是乐观的,但上海市委感到奇怪,此前专业医生下乡都没做到的事,给一群新手学员完成这么好?

原来,看病真的是医者仁心,这些学员无论经验还是专业,他们虽不如卫生部那批,但他们和病人是同村老乡,双方对彼此都有认同感,学员对病人更加负责,而病人也更接受学员治疗,在医患配合上非常默契。

更让人欣慰的是,学员医生在报酬上廉价,且都是一个村的人,也就不存在包吃住问题,双方成本都降低了,学员们收入足够用,农民们也出的起,这种“双赢”局面也实践了毛主席的“农民养的起医生”。

上海新式医生实验成功后,在全国都引发轩然大波,各地也争相响应国家政策,参考了上海的行动经验,结合自身地区的问题特点,一场轰轰烈烈的“医学大革命”拉开序幕。

同时,国内各政府机构也开始考虑,是否要就此为基础,加大医学方面投资建设,从而对“患多医少”对症下药。

很快,各市委就展开医疗改革宣传,鼓励广大青年做主力军,积极响应毛主席的“青年人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进步思想。

就这样,全中国的青年们,怀着对毛主席思想的信念,“雄赳赳气昂昂,学医去下乡”。

其中便涌现出一大批医学俊杰。

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例如上海《文汇报》报道的医生王桂珍,她不仅是全世界首位“赤脚医生”,更是“赤脚医生”头衔的由来。

王桂珍是上海本地人,小学毕业后就务农做工,别说学历了,连看书都有些许困难,这种情况本是和新式医生无缘的。

可机缘巧合下,她却被大队选中了,正是这场意外,也改变了她的一生,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刚开始,因为王桂珍认字都困难,所以学医一塌糊涂,连药品字符都看不懂,各病症特征也记不住。

但王桂珍深知她为什么而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此后她坚持不懈、起早贪黑,愣是靠顽强的学习意志,在毕业时刻脱颖而出,自此奔向了治病救人的征途。

每逢接待病患时,王桂珍便耐心温柔的讲解,特别关心病人情绪,遇到害怕吃药和针灸的,她也会在多次安慰后,自己亲自口服或扎针,这让很多病患深受感动,很多人都开始宣传王桂珍。

也正如此,王桂珍名气越来越大,接待病人与日俱增,这就让草药和工具不够用了。后来,王桂珍拿出自己积蓄,包了一块田地,在上面种植草药植物,然后低价卖给病人,真正做到了自产自销,并能保证治病救人的自给自足。

这是卫生部之前八辈子都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这“赤脚医生”的头衔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为保证新式医生不脱产,像王桂珍这类人是一边看病,一边务农,闲暇时间还得学习,而王桂珍的居所到处是水田,她索性为了方便工作,打那时起就光脚行走,看病务农都不穿鞋了,乡亲们都给她起了“赤脚医生”的亲切外号。

后来就连国家都注意到了王桂珍,高度重视《文汇报》有关她的文章,希望能以王桂珍为榜样,将舍己为人的新式医生全国传颂,自此《人民日报》也以“赤脚医生”为亮点,进行了重点刊登,毛主席亲自出面点评:“赤脚医生就是好。”

事实上,王桂珍这种赤脚行医的行为,很多同行也这样做,不仅是方便务农和行医,也是为节省病患对接时间。

因此,“赤脚医生”出于刻板概念,也成为了当时新式医生的统称。

正当“赤脚医生”们在毛主席领导下,将医学带入乡村,让医疗真正为人民服务如火如荼时,一个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换句话说,是赤脚医生一直没解决的“顽症”,如果这个“顽症”不根治,那这场“医学大革命”在战略上就治标不治本了。

说来非常心酸,即便赤脚医生们把看病成本下降了,但依然有很多农民看不起病,或者赤脚医生的分布太分散,离得近的还好,离的远的,那个时代农民只能步行,在结合务农时间,很多病患还是看不了医。

虽然当时中国是困难重重,但是当时中国从来都不缺解决困难的人。

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个男人站了出来,他叫覃祥官(中国合作医疗创始人之一),他将用自己的作为,未来成为毛主席亲点的得力干将。

那几年公社传染病流行,覃详官看着一个个农民,因为没钱看病,只能任由疾病恶化而死,他们哪里是被病害死的?他们是活活穷死的。

覃详官因此找到公社,并说出这样一段话:“过去,我们组织起来办信用社,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剥削;组织起来办供销合作社,摆脱了奸商的剥削……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起来,实行合作医疗,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和疾病作斗争呢?”

接下来,覃详官这番肺腑之言,将会撑起农民医疗的一片天。

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横空出世。

该计划是这样的,农民每月给卫生室交1元钱,公社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里,定期抽取5毛钱,作为一个共同医疗钱款,这样老百姓们生病了,只需要缴纳5毛钱挂号钱,看病拿药全部免费。

等于一人有病便能享受集体力量带来的医疗。

同时,覃详官将公共给予的钱款,用于建立种植园,专门在该区域种植中药药材,又扩建药材室和购买行医工具,进行制药和配药工作。

这就是覃详官所说的,“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

除此以外,将分散的赤脚医生聚合起来,也方便病患们在选医、寻医的机会。

不仅如王桂珍一样,在医用上自主独立,还革命性突破了农民看不起病,以及农民看不到病的难题。

可谓是这场“医学大革命”战略上的最后一击。

而该计划在全国实施后,为此受益的农民,以及从病痛中解放的病人,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人民深切感激覃详官和他的“农村合作医疗”,至今都传唱不衰,念念不忘。

1968年,毛主席在看完报告后,便高兴的称赞:“合作医疗是一场大革命!它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困难,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

就这样,在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伟大的“赤脚医生”运动拯救了亿万国人。

因为很多原因,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可能有的地方还存在)在当代中国都结束了。

但全世界依然有很多国家,例如中东、南美、非洲等饱受病灾地区,还在用毛主席的“赤脚医生”政策做救命稻草,这场伟大的革命从来没有停止,它一直都在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做贡献。

赤脚医生已经在中国消失了,但他们的光荣事迹从未磨灭,正如毛主席虽然远去,可他又一直在陪伴我们。

毛主席真的是一辈子都在为人民谋福利。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