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惊天翻车:她用西方“落后”理念,赢得了舆论战争?

何仪聊巨大的世界 2024-10-25 17:32:58
京东的滑铁卢:杨笠代言与“政治正确”的商业迷思

“京东这是想干嘛?嫌自己用户多,想赶走一批?”“杨笠这代言一接,京东怕是要凉凉。”“卸载京东!抵制杨笠!”

2023年,当京东高调宣布杨笠成为品牌代言人的消息传出后,互联网上顿时炸开了锅。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谩骂声,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将这家电商巨头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杨笠,一位以犀利吐槽男性出名的脱口秀演员,她的“普信男”言论,在网络上掀起过轩然大波。有人将她奉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也有人将她视为“性别对立”的始作俑者。

而京东,这家拥有数亿用户的电商平台,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代言人?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公关灾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一、杨笠代言: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豪赌?

事实上,京东选择杨笠作为代言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女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她经济”逐渐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争夺的焦点。京东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希望通过选择一位能够代表“新时代女性”形象的代言人,来吸引更多女性用户的关注。

杨笠,凭借其独立、自信、敢于表达的公众形象,以及在年轻女性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成为了京东眼中的“最佳人选”。

然而,京东似乎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杨笠的“普信男”言论,在为她赢得一部分女性用户支持的同时,也得罪了数量庞大的男性用户群体。

在社交媒体上,无数男性用户表达了对京东此次代言人选择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杨笠的言论是对男性的恶意攻击和侮辱,京东选择她作为代言人,是对男性用户的极大不尊重。

“京东这是在歧视男性用户吗?”

“我以后再也不会在京东上买东西了!”

“用实际行动抵制京东!”

愤怒的男性用户纷纷卸载京东APP,取消订单,甚至跑到各大应用商店给京东打低分。

京东原本希望通过杨笠代言来吸引更多女性用户,提升品牌形象,却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强烈的用户反弹。

这场“营销豪赌”,最终以京东的惨败告终。

二、政治正确的泡沫:消费主义的“甜蜜陷阱”?

杨笠代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失败的营销案例,更揭露了隐藏在消费主义背后,一个被刻意掩盖的真相:政治正确,正在成为商家操控用户消费,牟取暴利的工具。

“政治正确”,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避免在语言和行为上歧视少数群体,倡导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正确”逐渐被一些人利用,成为了一种道德绑架和舆论操控的手段。

在消费领域,“政治正确”则被包装成了一种营销策略,商家利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被贴上“歧视”标签的恐惧,来引导用户的消费行为。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女神节”、“女王节”、“少女节”等各种女性专属节日,以及铺天盖地的“宠爱自己”、“你值得拥有”等广告语,无一不是在利用“政治正确”来刺激女性用户的消费欲望。

商家们将消费与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等概念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你不消费,你就out了”的社会氛围。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很多女性用户在潜移默化中被“洗脑”,陷入了一种“过度消费”的怪圈。

而杨笠的“普信男”言论,恰好迎合了这种消费主义的“政治正确”潮流。

她的言论将男性塑造成了一种“自大”、“无知”、“不思进取”的负面形象,而女性则成为了“独立”、“自信”、“追求自我价值”的正面代表。

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却极具煽动性,能够快速引发人们的情绪共鸣,尤其是在网络上,更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

很多商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纷纷选择与杨笠合作,希望借助她的影响力,来收割一波“政治正确”的红利。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政治正确”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沫,一旦被戳破,就会迅速消散,最终只留下满地狼藉。

三、男性用户的觉醒: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京东的翻车,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男性用户,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PUA”的沉默的大多数。

长期以来,在消费主义的“政治正确”叙事中,男性用户一直被塑造成了一种“工具人”的角色:

他们是“赚钱机器”,负责为女性的消费买单;他们是“情绪垃圾桶”,负责倾听女性的各种抱怨;他们是“无条件的付出者”,即使被误解、被伤害,也要默默忍受。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男性用户开始觉醒,他们不再愿意被这种扭曲的“政治正确”所绑架。

他们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要为别人的消费买单?为什么我要忍受无端的指责和谩骂?为什么我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京东选择杨笠代言事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点燃了男性用户心中积蓄已久的怒火。

他们用实际行动,向那些试图利用“政治正确”来操控他们的商家,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我们,不再沉默!

四、日韩的警钟:消费主义与性别对立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京东的遭遇并非个例。早在多年前,日韩两国就已经为这种消费主义操纵下的“政治正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女性消费力崛起,商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利用广告、媒体等各种手段,将“为女性消费”包装成了一种社会潮流。

一时间,“品牌包包”、“高级化妆品”成为了衡量男性爱意的标准,“舍得为你花钱的男人才是真爱你”成为了很多女性的择偶观。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狂欢中,男性成为了被“物化”的对象,他们的价值被简化为“赚钱工具”。

然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男性失业率飙升,曾经被追捧的“消费男”沦为了社会负担。

与此同时,女性的过度消费也导致了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韩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韩流”文化的席卷下,韩国女性成为了全球追捧的消费主力军,商家们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将“精致生活”、“自我提升”等概念与消费捆绑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消费焦虑。

然而,韩国居高不下的房价、教育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很多男性感到不堪重负。

他们开始质疑:

为什么我们要为女性的“精致生活”买单?为什么我们要承担所有的社会压力?为什么女性不能与我们共同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韩国社会出现了“MGTOW”男性回归自身等反女权主义思潮,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

日韩两国的经历,无疑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消费主义操纵下的“政治正确”,看似是在迎合女性的需求,实则是将她们推向了另一个消费陷阱,同时也加剧了社会性别对立,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五、商业的本质:回归用户,回归价值

杨笠代言事件,给所有商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营销课”。

它让我们明白:

1.“政治正确”并非万能灵药,过度消费“政治正确”只会适得其反。

在当今社会,用户越来越注重品牌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盲目跟风“政治正确”,只会引发用户反感,最终损害品牌形象。

2.消费市场多元化,切忌“一刀切”的营销策略。

不同的用户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商家需要深入了解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市场。

3.真诚沟通、尊重用户,才是长久之道。

任何营销手段,最终都要回归到“用户”和“价值”这两个核心要素上来。只有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

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将“政治正确”扫地出门,将平台的运营重心回归到用户体验和言论自由上来。

这一举措虽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却也让推特重新焕发了生机,用户活跃度和平台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马斯克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给京东以及所有正在迷茫中的商家一些启示:

与其绞尽脑汁地迎合“政治正确”,不如静下心来,倾听用户的声音,回归商业的本质。

六、结语:消费时代的“清醒剂”

杨笠代言事件,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们看清了消费主义和“政治正确”交织下的种种乱象。

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商家还是用户,都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消费主义的浪潮裹挟,更不要成为“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商家要回归商业的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要理性消费,不要被虚假的“政治正确”所绑架。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消费带来的美好体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