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0多位上海老人合资买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家里自在

福谈娱乐 2024-11-25 20:40:41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这年头养老问题愈发棘手,谁不是为自己的晚年发愁?

可在1997年上海一群平均年龄70+的"老顽童"们,却走出了一条惊人的养老新路!

退休医生浦逸敏带头,联合50多位老人众筹买下一栋老楼,搞起了"共享养老"。

这个被命名为"慈舟养老院"的地方,见证了20年间一群老人相互扶持的温暖时光。

老人抱团养老能行得通吗?这群"老顽童"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

浦逸敏老人的这个想法一出来,可把她儿子给吓了一跳。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竟然要离开家去住养老院?

要搁在当时养老院可不是个受待见的地方,大家伙儿都觉得把老人送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

但浦逸敏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自己这是在给儿女减负。

这事儿还得从她和儿子的日常生活说起。

母子俩挤在一个40平米的小屋里,光是做饭就让浦逸敏犯了难。

老太太信佛吃素,可她儿子是个无肉不欢的主,每次做饭都得分开来整,搞得厨房跟打仗似的。

更让她揪心的是儿女们的身体状况,儿子有早搏和高血压,女儿更是因为冠心病装了8个钢钉。

看着孩子们操心自己的起居,浦逸敏心里直不是滋味。

正当她一筹莫展时,一个意外的消息让她眼前一亮。

1997年的一天她听说葛隆村的一家信用社要搬迁,那栋老楼要卖了。

这可不是个普通的破楼,一楼二楼加起来两百多平,而且只要6.8万!

浦逸敏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她脑子里立马蹦出一个点子。

这么大的房子要是改造成养老院,不就可以和老姐妹们一起安度晚年了吗?

说干就干!她二话不说就开始到处找老朋友商量这事儿。

没想到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马就得到了热烈响应,老姐妹徐凤英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大家七凑八凑有的出3000,有的出10块愣是凑够了5万块钱。

这帮老人家的行动力可真不是盖的,一群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老顽童",就这么干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有了房子这帮老人家立马大显身手,把破旧的老楼收拾得焕然一生。

大门刷成了喜庆的大红色,楼梯装上了结实的扶手,地板换成了温暖的黄木色。

1999年取名为"慈舟养老院"的地方正式开张迎客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养老院的运营模式简直是开了挂!

说是养老院其实更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二十多位老人在这里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快乐生活。

每天清晨四点半,老人们准时起床做早课,仿佛约定俗成一般,从没有人睡懒觉。

五点半开始洗漱,六点准时吃早饭,生活节奏精准得像个钟表。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轮值制度,大家轮流当家做饭打扫卫生,谁都不偷懒。

要说这帮老人最厉害的是精打细算,每月每人才交100块钱,全院支出愣是控制在500元以内。

后来因为物价上涨,月费涨到了800元,但比起外面动辄几千的养老院,这简直是白菜价!

浦逸敏更是成了这里的"全能管家",集院长、医护、后勤于一身。

谁要是头疼脑热的,这位退休医生立马上门服务,针灸拔罐样样精通。

其他老人也都很给力,谁有个头疼脑热,大家轮流照顾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和葛隆村的村民打成了一片。

村民们经常把剩下的木料和谷秆送来给老人们取暖,丰收的时候还会送来新鲜的瓜果蔬菜。

老人们也不甘示弱,在院子里开辟了一片菜园,种满了黄瓜西红柿茄子丝瓜,时不时跟村民们分享收获。

要说他们最厉害的还是热心公益,汶川地震捐了6万,印尼海啸捐了3000,连困难大学生都照顾到了。

这群老人的生活,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乌托邦,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养老还可以这么快乐!

然而再美好的日子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

2004年一个让所有人都揪心的消息传来,浦逸敏的伴侣朱振良永远地离开了。

这对相识于晚年的恋人,曾经让养老院里的老人们羡慕不已。

朱振良总说:"我一定会好好照顾您。"可惜天不遂人愿。

这个打击对浦逸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徐凤英老人在一个平常的早上,因为视力不好在卫生间里摔了一跤。

当时已经90多岁的浦逸敏听到楼上的动静,连滚带爬地上楼查看。

可她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等她气喘吁吁地爬上楼,看到的是让人心碎的一幕。

徐凤英倒在地上,额头上肿起了老大一个包。

浦逸敏想去扶可自己也没多少力气,只能赶紧打电话给徐凤英的女儿。

虽然这次摔倒没有大碍,但这件事却成了一个转折点。

徐凤英的女儿坚持要接母亲回家,尽管老人家一开始很不情愿。

就这样养老院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住客。

有的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去专业养老院,有的被子女接回了家。

还有一些老人悄无声息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2017年,偌大的养老院就只剩下浦逸敏一个人还在坚持。

最后连这个倔强的老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3月2日她的儿子终于说服了她,把她接回了家。

不久后她住进了上海嘉定区的双善养老院。

虽然那里的环境更好,大家都说上海话,让她倍感亲切但她的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如今那栋承载了无数回忆的老楼已经身价百倍,升值到了数百万。

换做别人说不定早就动心卖掉了,但浦逸敏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

她和其他老人商量后,决定把房子捐给葛隆村村委会。

在她看来这栋楼里不仅仅有砖瓦,更沉淀着二十年的欢声笑语。

她希望这个地方能继续发挥余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

回首这场始于1997年的"养老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启发。

原来养老不是非要依赖子女,也不是一定要花大价钱。

重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群可爱的"老顽童"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养老,与其说是"老有所养",不如说是"老有所乐"。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虽然最终也没能逃过岁月更迭,但那二十年的温暖时光,足以温暖人心。

这或许就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但生命的宽度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