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巴塞尔,藏家在艺术现场看什么?

艺见看时尚 2024-06-17 11:20:02

在全球艺博会、画廊周几乎摩肩接踵而至的日子里,和很多艺术从业者一样行色匆匆、辗转“迁徙”于全世界各座城市的藏家们也是这些艺术现场发生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通常会在正式对外开放前的贵宾预览日走进会场,在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作品中迅速找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作品,或是观察不同地区的展会所释放出的市场信号。

如果以3月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作为今年全球主要城市艺术活动的开端,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刚刚落幕的画廊周北京和正在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也是中国藏家和艺术从业者高度关注和参与的现场。

邱志杰的“诗歌马拉松”项目在

画廊周北京2024公共单元

艺术家Lutz Bacher的作品在

巴塞尔艺术展“意象无限”单元现场

Courtesy of Art Basel

其中,作为重点展示地区性当代艺术生态发展的“北京艺术周”,就以两场艺博会和一场画廊周的组合,让北京成为那个时段的全国艺术焦点。相较于艺博会在短短3、4天内形成在一个场馆内的聚集效应,时间跨度更长、空间分布更广阔的画廊周北京在构成上则显得更松弛有度。

画廊周的形式最早于2005年诞生于柏林,一群柏林画廊主们自发地在同一时间段共同举行开幕,形成本地甚至国际藏家和游客的聚集观展。作为全球第一个联动城市各大画廊并以正式规划的展览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替代性艺博会”,每年春天举办的画廊周柏林如今已经成为了展示柏林当地艺术文化生态发展最重要的活动。此后,这一形式也很快在全球多个城市复制展开,包括洛杉矶、都柏林、北京。这些城市都有着丰富的艺术家资源和艺术氛围,但相较于纽约、伦敦和巴黎,或是香港和上海,它们又非“艺术市场”最为活跃的城市。画廊周或许提供了一个不同体验的观展氛围,也让整个地区的艺术生态能够做一个集中的展示:从艺术家工作室到画廊展览,以及非营利机构的展览以及一系列同期举行的公共活动,实现了艺术从生产、买卖、展示再到收藏、交流的完整体验。

本届画廊周北京以“漂留”为主题

共聚集了近40家国内外参展画廊与非营利机构参展

另外,从2019年起设立的“新势力单元”

今年则以群展的形式亮相

由策展人袁佳维以“风的内侧”为主题

在798艺术区里呈现30位/组艺术家的创作

2024巴塞尔艺术展期间举办的巴塞尔社交俱乐部

PHOTO STEFAN BURGER

COURTESY GALERIE MOLITOR AND DEUTSCHE KINEMATHEK

尽管画廊周北京的喧闹方才散去,不少艺术从业者、藏家、媒体人的脚步却未曾减缓,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场全球瞩目的艺博会现场——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点击阅读ARTnews展会深度报道)。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这一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艺博会无疑是艺术市场最重要的风向标,也是全球顶级画廊竞相展示实力的角逐场。作为全球艺术“迁徙”群中身影最为匆忙的藏家们,他们对于这两场相继举行的大型艺术活动有着怎样的期待和观察?对于他们而言,在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现场,关注点又将放在何处?站在藏家角度,收藏一件作品的原因很多,可能只是单纯出于喜爱,或是富有收藏价值,每个藏家都有着不同的偏爱喜好。这次,我们不和藏家聊宏大的艺术市场和生态趋势,而是从他们最近的一件藏品说起,问他们关于四个收藏的问题。

你最近收藏的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何想收藏这件作品?它在哪些方面触动了你,或是给你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感受?

王梓全2023年的作品《隐痛》。那是一件大小约为175厘米高的雕塑装置,用树脂、油漆、光敏树脂材料做成。

作品从直观感受上触动了我。王梓全的这件作品尝试擦去皮肤,还原身体内部的本貌。同时这种“擦去”不仅是一场X光照影,更是擦去绘画的最终层,同时对神经、荧幕以及肌肤进行探索,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王梓全,《隐痛》树脂、油漆、光敏树脂材料

175 x 46 x 55cm,2023

最新的一件收藏是香港艺术家董永康的一件影像装置 《一百次跳跃》。

这件作品主要呈现的是被绑在马达上的胶带在不停地抽打电视屏幕,荧幕中双腿不停地跳跃避开,可怎么都逃不过。它所展现的现实和虚拟在你追我赶中相互消耗的过程,充满讽刺意味。

董永康《一百次跳跃》作品截图

显像管电视、影像、扎带、马达

23 ×27×45cm,MP4,2015

最近收藏的是格鲁吉亚艺术家尼娜·金楚拉什维利(Nina Kintsurashvili)的布面油画作品《Laghami》。

这件作品的画面比较诡异,同时又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加上价格合适就收藏了。由于画家来自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Tbillisi),这让我对这个国家以及这所城市也有了新的认知,初步地了解了这个民族以及文化。

尼娜·金楚拉什维利《Laghami》

布面油画、颜料棒, 2023

我最近收藏了波兰裔德国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的一件雕塑作品。

阿丽佳·柯维德是一位我一直关注并且喜欢的女性艺术家。她具备女性柔美、细腻等特质的同时,还对天文、地理、哲学等领域感兴趣,因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动静相宜的极简美学。

阿丽佳喜欢挑战不同媒介、材质间的碰撞,也创造出了很多带有个人符号的标志性作品,我所收藏的这件黑色喇叭雕塑便出自她的经典系列。几只喇叭互相弯曲缠绕,它们原本用于吹奏的管身看起来就像是建筑中交错的管道,传递出一种独特的优雅。

阿丽佳·柯维德,《假想形状》

2017年,上色铜,157 x 181x 164厘米,版本唯一

ASE基金会收藏

这件藏品对于你的整个收藏体系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你是基于现有收藏的偏好而收藏了这件作品,还是在偏好上发生了变化?

收藏这件作品还是出于一种新奇的发现。王梓全的创作来源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后设的观察和理解。所以,这件作品还是属于“收藏未来”的理念里。

我的收藏大部分都是装置和雕塑类的作品。我喜欢和人有互动、体验感强的作品,但没有太关注收藏体系,而是更着力在收藏风格的建立。我始终认为独特的视觉语言,能够拉近观者和作品的距离。

我的收藏体系主要偏年轻化,同时也希望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对藏品的媒介做限制。同时,我也不会在意艺术家的国籍和身份,希望收藏更多元化。这件作品符合在现有的收藏体系里。

画廊周北京2024新势力单元现场

巴塞尔艺术展2024现场

Courtesy of Art Basel

我的收藏体系主要围绕着音乐、舞蹈、建筑、城市等元素,也会重点关注当今的女性艺术家,这件作品也是基于我的收藏体系而新增的。阿丽佳·柯维德用静态的雕塑形式表现出了动态的音乐韵律,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近年来艺术家一直在成长、突破,从方块到球体,从金属到石材,从直线到曲线……她不断探索着材质的特性和空间的尺度,你能感受到她作品沉静的外表下蕴藏着的力量感。

在参观本届画廊周北京的过程中,你有看到哪些觉得不错的展览?以及让你印象深刻的作品又有哪些?

整体而言,本届画廊周北京各个画廊和机构都精心准备了质量很高的展览。这次我惊喜地看到,主展场A07大楼里集中了8家不同背景的国内外画廊,很多画廊带来了艺术家个人项目。大楼本身空间很高,让作品得到了更好的呈现,确实在现场也看到了不少好作品。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的群展"险境集”的策展思路很吸引我,以及邱志杰老师在常青画廊的个展“生态实验室”,那也是我在开幕前就很期待的展览。

印象深刻的作品有雨果·塞文尼(Hugo Servanin)的《Foule Media #5》(2021),是一件由玻璃、不锈钢、泵、水等媒介组成的墙面装置。

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主要关注文化与技术、有机体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作品大多融合了机械、电脑及人工智能等手段,表达对时尚工业体系的讽刺,以及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批判。

“险境集”展览现场图片,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

2024。摄影:杨灏

常青画廊,邱志杰“生态实验室”,展览现场

我会推荐施布特-玛格画廊(Sprüth Magers)的安德烈斯·舒尔策(Andreas Schulze)个展。艺术家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绘画视觉语言并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艺术家对于空间的利用有一套德式幽默在里面,粗犷的汽车、无人在意的脏角落、各种抽象化的体育动作,让他的绘画在二维及三维空间中不断徘徊。

我在今年的画廊周北京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其中Balice Hertling画廊的双个展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展览名字叫做“筑层”,法国艺术家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Camille Blatrix)和中国艺术家志韦在创作媒介的选择上都很有特点。卡米耶的绘画总是镶嵌着原始的木纹,其承载的是当代工业图景;志韦则擅长运用布料,以人造织物的拼接表现自然和生活。两位艺术家都在思考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呈现出软与硬的对比,经典与现代的结合。

“险境集”展览现场图片,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 2024

画廊周北京2024“艺访单元”,Balice Hertling画廊

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和志韦的

双人展项目“筑层”展览现场

摄影:杨灏

相较于画廊周北京这样的观展及艺术体验,你对瑞士巴塞尔艺术展这样的艺博会有何不同的期待,关注的点是什么?

瑞士巴塞尔还是世界范围最好的博览会,在藏家的心中有不可错过的地位。也关注中国的画廊带的作品。

Christine Sun Kim的作品在巴塞尔艺术展

“意象无限”单元现场

Courtesy of Art Basel

这次因为时间原因,无法参加巴塞尔艺术展。不过,我还是会去了解最近比较年轻的活力艺术家。比如巴塞尔艺术展的艺创宣言(Statements)展区是着重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板块, 其中我关注到一位居住在伦敦和罗安达的安哥拉艺术家桑德拉·保尔森(Sandra Poulson)。她的作品是从人种学研究开始,都与身体及政治有关, 而这两个议题也是我收藏的方向。

在画廊周北京,我会更期待画廊对于在地性的展览体验,本土以及海外艺术家能够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什么样的新视角。而在巴塞尔艺术展上,我的个人期待是能看到更多前沿、先锋性的艺术家。巴塞尔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展会,各家画廊带来的项目可以反映当今当代艺术的生态走向,同时也能为藏家带来更宏观的全球视野。展会中可以接触到平日无法触及到的小众优质画廊,这也是探索当代艺术的乐趣所在。

Experimenter画廊在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Courtesy of Art Basel

因为行程安排上的冲突,今年我无法亲自前往现场,但巴塞尔的最新讯息定然也会通过艺术圈好友和艺术媒体无缝隙地传递到我身边。新的观点、新的艺术家、新的引人注目的项目……这些信息我都能从大家的分享中获取到,所以我并不担心。因此尽管会有点小遗憾,但应该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对于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展,我更关心的是一些新的艺术语言和新的艺术家的出现以及巴塞尔的周边展览,作为一个全球领先的艺术博览会,无论是其“意象无限”展区还是周边的展览,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和预见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