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登上飞机去度假的赫鲁晓夫,等来的却是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他不在场的情况下,就这样被赶下台了,勃列日涅夫正式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者。这样的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
勃列日涅夫的态度苏联的此次变化很突然,但对于中国而言,可能会有一些好的变化。因为中苏关系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正是起源于赫鲁晓夫上台,如今赫鲁晓夫突然下台,勃列日涅夫登台,或许是一个改变中苏关系的机会。
但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何态度,是否还会走赫鲁晓夫的老路?都无法确定。为此,在苏联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周总理率领我国政要前往苏联祝贺,并打算借此机会表达向往中苏友好相处的赤诚意愿,同时明确勃列日涅夫对中苏关系的态度。
苏联47周年国庆招待会上,苏联诸多元帅们聚集一处,举杯庆贺,周总理也在其中,共享欢庆时刻。然而,正在周总理与苏联元帅们举杯畅饮之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妨碍我们。”
周总理循声望去,发现说话的人是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马林诺夫斯基,他甚至来到周总理面前时,嘴里仍在胡言乱语,声称下把赫鲁晓夫搞下台,再把中国的那个人也搞下台。周总理闻言非常不满,当场就斥责他:“你胡说什么?!”
随后,马林诺夫斯基又去找到贺龙,继续对贺龙进行言语上的挑衅。贺龙当时正在与崔可夫元帅交谈,突然听到马林诺夫斯基的胡言乱语,顿时大怒,当场就怼了回去。马林诺夫斯基的行为影响很坏,令周总理极为气愤。
次日上午,勃列日涅夫率领柯西金等苏联新领导回拜周总理时,周总理将马林诺夫斯基昨晚的行为,原原本本的讲了出来,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提出强烈抗议。他们虽然当场就向中国代表团表示道歉,但诚意明显不足,推说马林诺夫斯基是酒后醉话,不是什么大事。
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那些话,难道真的只是酒后失言吗?当然不是,马林诺夫斯基身为苏联的国防部长,位高权重,又怎么可能轻易犯下如此的低级错误?从某种角度而言,马林诺夫斯基的态度,反映出来的极有可能是苏联高层的态度,所以周总理对这个说法并不认可。
周总理当场反驳,称马林诺夫斯基的行为不是酒后失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周总理认为,苏联高层如今仍然有一些人继续赫鲁晓夫那一套,打算对中国进行颠覆。
周总理此言并非毫无根据,此前他就接到消息,莫斯科有权威人士透露出这样的想法,甚至美国、英国、法国在莫斯科的通讯社,同时发出了这样的消息,难道这也是“酒后醉话”吗?
这个凌厉的反问令对方难以招架,柯西金认为已经道歉,此事就此揭过,周总理却表示此事不会就此结束。周总理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有着自己的独到的方式,他打算借此事继续与勃列日涅夫深入接触,弄清楚他真正的意图。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小心,对此又有所防范,无论是直接询问,还是旁敲侧击,勃列日涅夫始终都没有露出破绽,对为何让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以及未来是否会继续赫鲁晓夫做法的问题,始终讳莫如深,闭口不谈。
就在此事陷入僵局之时,一向心直口快的米高扬,在这场互相试探之中率先露出马脚,竟然直接说出了心声:“我们同赫鲁晓夫在中苏分歧上完全一致,甚至连细微的差别都不存在。”这样一句话,直接让苏联高层的态度显露无疑,令周总理有了决断。
毛主席的应对之策尽管这次接触最终不欢而散,周总理也表达了坚决的态度,但从大局来考虑,周总理并未彻底关闭中苏接触的大门,而是表示即便如此,中国的大门依然向对方打开,使得数年之后,柯西金率领苏联代表团有机会到北京访问。
柯西金与周总理的私交不错,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友好,但柯西金也只能看勃列日涅夫的眼色行事,对此也是毫无办法。
时间来到1969年,中苏之间的关系就已经非常紧张了,甚至在3月的时候,苏联还主动在珍宝岛制造了流血事件,中国被迫自卫反击,将敌人击退了。这件事令两国的冲突不断升级,苏联高层更是叫嚣着要挑起大规模战争,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
要知道,中国和苏联都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拥核国,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峙,并且发生冲突,一方甚至还要发起核战争,声称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动向,关乎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存亡,引起了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
这件事被美国披露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总理耳中,周总理因此忧心忡忡,急忙面见毛主席。彼时,毛主席正在游泳池内游泳,神情难得的放松,似乎这紧张的中苏关系并未对他造成任何影响。
毛主席见周总理过来了,脸上愁云密布,这才不紧不慢的走出泳池,披上浴巾,来到会客厅坐下以后,示意周总理也坐下。此刻,周总理已经十分焦急,没等坐下就已经开口,“主席,紧急报告看过了吗?”
毛主席表示自己已经看过了,但不怕打核大战。毛主席见周总理的依然忧心忡忡,并未继续这个话题,而是突然向周总理发问:“你看过《明史》吗?里面记载的那个朱升,在我看来他应该是明太祖的头号功臣!”
毛主席一生饱读诗书,更是以读史著称,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君臣,皆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毛主席言谈之间,经常引经据典,鉴古知今,这次与周总理谈话时,突然提到朱升,自然也是意有所指。
毛主席也不卖关子,直接道破其中的玄机,称朱升曾为朱元璋定下九个字的国策,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当今世界局势之中,应付可能会发生的核战争,毛主席也提出了9个字的国策: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说完这九个字,毛主席还故意打趣的问周总理,这有没有剽窃的嫌疑啊?正所谓鉴古知今,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知今,能够通过熟读历史,寻找到当今的“秘钥”,这是能人所为,需要大智慧、高格局,自然与“剽窃”扯不上关系。
毛主席说话一向风趣,因为这样的谈话更显轻松,让原本紧张的氛围,立刻就轻松了许多。周总理闻言,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恍然大悟的惊喜。周总理与毛主席在一起多年,早已经有了默契,往往解决一个难题,只需要一句话就聊得通透了。
毛主席虽然仅仅说了9个字,却是解决新中国困局的关键所在,仅仅一个“不称霸”,就足以令美国心安。事实上,美国也确实在联苏抑中和联中抑苏之间,选择了联中抑苏,尼克松做出这样的决定,与毛主席的策略不无关系。
同时,毛主席的考虑十分周全,他不担心自己的9字国策不奏效,却担心勃列日涅夫的耳根子太软,管不住苏联的那位国防部长,万一这位国防部长再次冲动行事,不顾勃列日涅夫的忌惮,直接对中国动手,那就麻烦了。
尤其是当时正值9月,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即将到来,如果在这个时候取消国庆节,难免有示弱的嫌疑。但如期举行国庆节,又恐怕苏联会趁机动手搞破坏,导致国庆节难以顺利举办。因此,毛主席又下达了一道命令:“国庆节前几天,放两颗原子弹吓唬吓唬他们,但要秘而不宣。”
既要吓唬敌人,又要秘而不宣,这是什么道理?难道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吗?当然不是,毛主席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新中国自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以后,形成了每次试爆原子弹都对外宣布的惯例,为的是壮我国威!
但这一次,在国庆节前试爆两颗原子弹的意图,却是震慑苏联和美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仍按照惯例对外宣布,震慑力不足。由于原子弹试爆的威力巨大,动静也非常大,不可能瞒过各国,即便不对外宣布,他们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此事。
此时反其道而行之,秘而不宣,就会令苏联和美国格外紧张起来,担心中国试爆原子弹是为了打核战争而做准备,从而将心思放在防范和应对之上。
事实上,毛主席的策略非常奏效,两颗原子弹试爆以后,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此举十分忌惮。苏联甚至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收敛了中苏边境的摩擦,却始终没等到下文。几天后,国庆节已经顺利举办,他们这才明白了中国意图,却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