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片就近入学?其实很多普通吃瓜群众的心都悬着。
这几天,多名成都家长状告政府部门学区划片不公,刷屏。家门口小学不让上,却被划到一两公里外的学校,你说谁有理呢?据说,这是全国首例。
成都地摊是第一个摆,这事儿也创了先。只能说明成都家长勇敢,别的地方家长怂?
看公开报道,人家家长说得也蛮有道理,“家门口新建小学不能上,学区划片究竟以何为据?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难以服众。”
其实也不是说其他地方家长就怂,这样的案子2016年就有。
“为何距离家门口三百多米的学校不能上,必须去2公里外的学校上学?”2016年,南京一位想让女儿“就近入学”不成的家长顾某,一怒之下将教育部门告上法庭。
不过,最终家长还是输了。
在一审判决驳回其诉讼之后,顾某在三个月后再次上诉,坚持要求教育部门“给个说法”,不过,二审结果依旧维持了一审原判。
这次成都民告官,结果也可以想象。答复应该和南京差不多:就近入学不等于最近入学。
不知道这种回答算不算8年前张维迎教授所说的语言腐败?张教授说,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量词汇,基本上都腐败了。
某城市教委,为了这篇文章的生存,就不点名了,有关负责人也有类似说法,“就近入学的就近指的是相对就近,不是指绝对地理位置的远近,不是指某个学生的家庭住址距离某一所中学最近就能就近入学,也不是指某一所小学距离某一所中学近就是就近入学。按照规定,每个学校的招生范围肯定会公布,市教委要求区县教委文件中必须公布学校招生范围,但这个招生范围的确定是以小区或者街道整体划分,居住地与学校虽然仅一墙之隔,确实不一定能被划进家长想要选择的学校。”
呵呵,没脾气吧,汉语博大精深还是衙门博大精深呢?以决策君看,是典型的语言腐败。
有篇评论,评论语言腐败说得好:“对语言的运用与鉴别,先贤们早有一套实在的标准。言无善恶,重要的是发乎心、达于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说什么、怎样说可以由你,对我只是过耳风,关键是眼睛一定要紧盯事实,要一眼不眨地看清你到底在做什么,是言行一致还是口是心非。”
很多规定,字面上说得都挺好,但具体执行起来,往往就口是心非、背道而驰了,比如这好好的“就近入学”。
为什么就不能真的按照实际距离就近入学呢?实际操作真的难以实现吗?
照常理,就按照距离来分配学校,应该是执行起来最容易的一件事。如果最近的实在容纳不了,就按照次近原则。只要规则简单透明,家长都是能够理解的。家长害怕的就是,你口口声声有规则,实际上规则难以见人;口口声声就近入学,实际上玩的是其他规则。
古人说,大道至简。至简之后一切就都是透明的,贩夫走卒都能看明白,就玩不了什么猫腻了。换句话说,是把玩猫腻的权力让度给了大众了,洁身自好,主动远离猫腻。
相反,如果规则越搞越复杂,说白了就是存心让别人一团浆糊,让人看不明白,以便你躲在江湖后面耍花招,乘浑水摸鱼。如果果真此心天地可昭、日月可鉴,又何苦取繁舍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