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没有暖气,古人如何将屋内打造成温暖堡垒?让你大开眼界

文化辽阔有趣味 2024-04-22 03:48:49

在寒风刺骨的冬日,当我们蜷缩在温暖的家中,享受着暖气、空调和电热毯带来的舒适时,心中难免会对古人的生活产生好奇。那个没有现代取暖设备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季的呢?

1、原始但实用的取暖措施:壁炉、火塘;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火便成为了人类取暖、烹饪和驱赶野兽的忠实伙伴。

在古代,取暖的方式虽然原始,但却非常实用。其中,壁炉和火塘便是常见的取暖设施。在“咸阳一号”秦王宫室遗址中,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三处壁炉遗迹。这些壁炉直接在房间内加热,为古代的贵族们提供了温暖的休憩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间宫妃的浴室还单独设置了一个壁炉,这样的奢侈享受在当时可谓是独一无二。

这些壁炉以煤炭为燃料,通过室外的烟孔排烟,有效避免了炭烟中毒的风险。而墙内侧的“筒瓦管道”与灶台紧密相连,形成了早期的“火墙”,这种设计已初具火炕的雏形。

此外,火盆和炉子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取暖工具。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从最初的泥盆发展到陶盆、铜盆,甚至更为精致的铁盆。这些火盆和炉子不仅仅是取暖设备,更是家庭生活的聚焦点。家人们围坐在火盆旁,享受着温暖的火光和家的温馨氛围。

如今,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为“火塘”的取暖工具,它与古代的取暖方式颇为相似。所谓火塘,就是在屋子中间挖一个土坑,平时可以在上面烧火取暖、做饭、照明,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守着火塘,上面支一口小锅,里面煮上点应季蔬菜、肉类,就是一顿美滋滋的家庭火锅。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火盆往往是他们唯一的取暖方式。然而,富贵人家则拥有更多精致的取暖选择。他们可能会选用精美的铜炉或铁炉来取暖,甚至在室内设置了地暖系统,如舒适的火炕或火墙等。

倘若将这些古人的取暖神器置身于现代环境中,它们或许会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电暖器、壁炉以及地暖系统。尽管这些现代取暖设备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古代有所不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核心理念——为人们提供温暖与舒适——却是古今如一的。

2、古代取暖黑科技:花椒还能修成“温室”;

作为一名四川人,花椒是我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料之一,麻婆豆腐、火锅、红烧、水煮鱼都离不开花椒,但除了吃以外,花椒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建造温室。

据《汉宫仪》记载,汉代的皇室中有一种特殊的建筑,被称为“椒房”。这种建筑的墙壁上涂抹着用花椒制成的涂料,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椒房在冬天也能保持温暖,同时还能去除室内的不良气味。

书中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在两汉时期,这种以花椒涂抹的温室主要供后妃居住,同时也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其独特的保暖功能,使得室内的温暖如春,为皇室成员和贵宾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花椒房的建造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普通富商权贵之中。西晋有个叫石崇的人,他便“以椒为泥涂室”。

3、古代也有暖气房:火炕和暖阁;

很多北方朋友,家里应该都使用过火炕吧?其实,这种取暖方式,秦汉时期就存在了。

火炕是一种与灶台相连的床,用砖和泥砌成,通过灶台的火道传递热量,使得整个床铺温暖如春。在清代皇宫中,几乎所有的寝居之室都配备了火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地炕。

这种取暖方式的巅峰之作便是故宫博物院坤宁宫的东暖阁。

东暖阁墙壁被精心砌成了空心的“夹墙”,墙下则铺设着火道,而添火口巧妙地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当木炭在其中燃烧,热力便顺着火道和夹墙循环流动,使得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春天的温暖。

在古代,皇宫内有专门负责管理柴火、添柴的机构,随时为皇帝和后妃们保持温暖。这些机构的存在,确保了皇室成员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能享受到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康熙年间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对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印象深刻,他描述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

“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这些精心设计的暖气设施,如火炕与暖阁,不仅为古代人们提供了身体上的温暖,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对舒适生活的不懈追求的体现。从秦汉到清代,这种取暖方式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方面的努力。如今,虽然取暖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份对温暖与舒适的向往,始终如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