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养殖技术引发关注,助力健康发展
孙佳顺
棘胸蛙又称“石蛙”“石鸡”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蛙类,主要分布区域在南方。棘胸蛙因肉质细腻、味道香甜美且富含矿物质而深受群众青睐,德化素有食棘胸蛙进补的习俗,市场需求大,有效促进了德化棘胸蛙养殖业发展。本文就德化棘胸蛙养殖的前期准备、养殖管理、蛙病防治及饵料培育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本地棘胸蛙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期准备与养殖管理
(一)前期准备
德化棘胸蛙养殖模式为工厂化养殖,养殖池为水泥池,新建水泥池脱碱处理后方能使用。常用脱碱方法有酸性磷酸钠法(酸性磷酸钠20mg/L,浸泡2d)、冰醋酸法(用10%的冰醋酸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注满水浸泡数日)、过磷酸钙法(过磷酸钙1000mg/L,浸泡1d~2d)和薯类法(用地瓜等薯类擦抹池壁,使淀粉浆黏在池子表面,然后注满水浸泡1周)。在放养蝌蚪、蛙之前,使用生石灰对蛙池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投苗前对池水pH值进行检测,符合标准后方可。
(二)养殖管理
1.蝌蚪阶段
蛙卵孵化成蝌蚪需要10d~15d,前2d~3d不喂食。随着消化系统逐步健全,小蝌蚪开始觅食,此时需要补充高蛋白流质饵料,如豆浆、牛奶、蛋黄等,同时添加一些嫩藻类植物,每天投喂一次即可,未吃掉的饵料需要及时清理。当蝌蚪体长达到2cm以上、体色变为淡棕色时,可以投喂动物性饲料,同时添加一部分南瓜和地瓜等植物性饲料,蝌蚪后期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比例,有利于提前变态。饲养密度以100尾/m 2 ~300尾/m 2 为宜。
蝌蚪身体弱小,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对水质、水温等条件要求高,要及时清理养殖池中杂物,防止水质污染,另外严格控制水温变化(温差控制在2℃以内)。蝌蚪生长后期是由水生蝌蚪转化为水陆两栖幼蛙的变态期,必须精心饲养管理,否则蝌蚪就难以变态或在变态中会大量死亡。
本地棘胸蛙蝌蚪大多使用鲟鱼配合颗粒饲料(蛋白含量约40%,含适量维生素)投喂,植物性饲料主要是南瓜和苦麦菜等。因蝌蚪无法食用未熟透的青饲料,所以要先将青饲料煮熟(为减少青饲料中维生素被破坏,要严格控制煮熟时间)并搅碎,随后与鲟鱼饲料兑水后混匀形成团状,根据蛙池蝌蚪数量进行投喂(投喂量为10g/3000尾)。靠近进水口多投,越往出水口越少投。投喂时饲料要分散且均匀,避免因抢食而使规格小、体质弱的蝌蚪摄食不足。投喂量以80%蝌蚪吃饱为宜,摄食时间6h~8h,前期每天投喂一次,后期(变态期)投喂一天,停两天,下午两点前后投喂。
蝌蚪的变态受温度、营养和放养密度等外界因素影响。上半年孵化的蝌蚪尽可能加强喂养,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并进行强化培育,使其当年能够变态成幼蛙,以免入冬前幼蛙因吃不到足够饵料,体弱瘦小,难以越冬。下半年孵化的蝌蚪适当增加放养密度,降低温度,控制投喂量,多投植物性饵料,使其只长个,延缓变态,以蝌蚪形态越冬,来年再变态成幼蛙。
2.幼蛙阶段
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比变态前的蝌蚪体型还小,采食量和消化能力较变态前低。投喂原则为定时、定点、定量,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小的黄粉虫、蚯蚓或蝇蛆等活饵料,投料量根据采食量而定,保持池内略有剩余为好。管理上,注意保持幼蛙养殖环境安静,光线暗,温度控制在16℃~28℃,池水深度保持5cm~15cm。根据幼蛙生长情况及时分池饲养,避免互相残食,同时去除残疾幼蛙。适当调整饲养密度,幼蛙200只/m 2 ~300只/m 2 。日常管理中,特别注意预防蛙病,定期消毒蛙池,并保持良好水质。饲养人员要经常检查幼蛙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当处理。冬季做好保温防冻,适当提高养殖水位,采用长流水,防止结冰。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温室、热水管道等设施使棘胸蛙不冬眠,缩短养殖周期。
3.商品蛙阶段
商品蛙进入养殖池前要先消毒,防止表皮细菌带入。目前,棘胸蛙养殖的主要饵料是黄粉虫。投喂时根据蛙的数量进行投喂,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均衡,依具体摄食情况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下午五点,投喂两天,停一天,日投一次,定点投喂。天气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如果摄食量出现较大改变,就必须及时了解蛙池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及时有效解决。
4.种蛙阶段
德化棘胸蛙产卵季节一般是每年4月~9月,5月~7月是产卵高峰期。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进行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雌蛙200g以上,雄蛙250g以上),每个种蛙池放养种蛙150只(15只/m 2 ),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要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二、蛙病防治与饵料培育
(一)蛙病防治
防治原则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无论是蝌蚪、幼蛙还是成蛙,从冬眠结束开始,每隔半个月就要全池消毒一次,定期更换消毒药,防止产生抗药性。
蛙病是病原体和非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维持良好养殖环境是预防蛙病的主要措施。多数情况下,引起蛙病的主要原因是饵料食用不当引起肠炎进而诱发其他疾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饵料不受污染,并控制投喂量。
(二)饵料培育
变态后饵料主要为黄粉虫。选择个体大、形体健壮、色泽金黄、体表发亮、腹面白色部分明显、爬行迅速和对光照反应快的幼虫作种虫。
饲养房要透光、通风,冬季能够取暖保温,温度一年四季均要控制在25℃~28℃,低于10℃黄粉虫既不摄食也不生长,超过30℃黄粉虫会因热致死。湿度要保持在60%~70%,地面不宜过湿。
1.幼虫阶段
适 宜 温 度 2 5 ℃ ~ 3 0 ℃ , 湿 度55%~70%,生长期为85d~130d,平均120d。幼虫一生要蜕皮十多次,其发育过程是边生长边蜕皮,各龄幼虫都是棘胸蛙的饲料。刚蜕皮的幼虫全身为乳白色,随后逐渐变黄。孵化后7d~9d,幼虫体长达0.5cm以上时,可添加麦麸和南瓜,并注意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60d生长期(7次~8次蜕皮)后,变为老熟幼虫。老熟幼虫长2.5cm~3cm,接着就开始变蛹。
2.蛹阶段
老熟幼虫爬到饲料表层,静卧后虫体慢慢伸缩,在最后一次蜕皮过程完成化蛹。刚化成的蛹因与幼虫一起生活而容易被幼虫咬伤,且部分幼虫在化蛹过程中可能死亡,要及时消毒灭菌并清除死蛹。把同一时期化的蛹放在同一饲料盘中,坚持同步繁殖,集中羽化为成虫。
3.成虫阶段
蛹经3d~7d羽化成虫,成虫期约50d。为确保成虫产卵时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麦麸、南瓜、玉米粉和红糖,减少成虫因营养不足互相撕咬而造成的损失。阴暗、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成虫产卵,根据产卵情况及时更换卵盘(5d~7d换一次)。
4.卵阶段
将虫卵放置在盛有饲料的饲养盘中,饲养房保持温度18℃~30℃、湿度60%~75%,当饲料表层出现幼虫皮时,卵就孵化成了幼虫。
三、总结与讨论
(一)生产管理
蛙池要相对稳定的专人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仔细检查蛙池周围缝隙,防止蛙跑掉;如果环境较亮的,要使用遮阳网挡住亮光,提供阴暗环境;如果有敌害(如黄鼠狼、老鼠等)要使用比较密集的铁网将整个蛙场封住,防止敌害生物危害造成损失。水体环境与棘胸蛙生长和疾病发生有直接关系,要经常观察水质变化情况,发现池水变坏,及时采取加水、换水等措施,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每天换水1次。
(二)苗种选择
健壮的苗种生长快,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较高。若购进的苗种体质瘦弱,其抗病力就差,容易被各类病原生物感染而发病,并成为新传染源。
(三)消毒管理
一是蛙池消毒。蛙池作为棘胸蛙的养殖场所,容易滋生病菌,定期消毒蛙池,是预防蛙病的主要措施。二是苗种消毒。苗种或多或少都带有病菌或寄生虫,当条件适合时这些病菌或寄生虫会大量繁殖,所以放苗前要消毒。三是食场消毒。及时清除食场周围堆积的残饵,并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