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已“事实死亡”,老人连电视都看不懂!咱是否也得警惕起来?

忆寒说时尚穿搭 2024-11-10 04:42:03

一部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风靡网络,然而在日本却成为了“空巢老人”的痛点。

年近花甲的老人们坐在客厅里集中精力观看这部剧,却听不懂剧中演员说什么。

在询问身边的年轻人时,他们才得知原来这些话都是外来语。

然而年轻人也只会说,不理解这些外来词汇中的意思是什么,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在日本当地还有这样一则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超过70%的人表示根本无法理解年轻人使用的新词汇。

日语“西化”

为什么日语中会有这么多外来语呢?

了解历史就能够明白。

外来语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冲击来源于明治维新。

在当时战争技术逐渐兴起,我们国家的底蕴相对较浅,在世界列强都在争夺地盘时,我国的地盘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

之后日本趁虚而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工业技术,从而让我国开始感受到来自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巨大压力。

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劣势,并迎头赶上,在1873年,政府决定大规模引入西方的东西,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还有与之对应的外来词汇,为了能够表达更多事物,于是就用这些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工业以来创造出来的词汇。

日本在那个时候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所以对于这些外来的新名词根本没有现成的。

于是为了能够表达这些东西,就开始对借来的外来词进行创作。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英语,当时欧洲大陆上流行起来的语言就是英语,后来连欧洲大陆都慢慢讲英语,只有法国还在坚持法语。

于是日本借用最多的外国语言就是英语了,这第二次语言冲击是在二战后,大批战败后逃回祖国的日本人突然发现如今他们在美国打拼已经获得了一片天地。

他们生活上不再困难,于是向为他们提供机会的美国朋友们表达谢意和崇高敬意,当时那批人都是30岁以下,也就是日本战后重建力量的中坚力量,他们和美国人混在一起,不仅语言沟通对他们带来了便利,也便利了文化交流。

有了第二次接触外来语的机会,他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学习英语的机会。

和明治维新时期学习外来语不同的是,到了这个时代,日本人已经将大量的外来语钱入自己的语言中。

之前是为了充实它,如今是为了学习它。

直至进入现代社会,这个时候英语的重要性是大家都能够认同并接受的,中国的发展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

只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大部分借用的都是实用程度高,而且最常用来表达简单的事物,这个繁杂至极,却有一种纯正美感的语言中不太能有什么用武之地。

现代日语当中,借来的英语所占据的一部分比例已经超越了三分之一。

于是在他们需要日常聊天时,自然就会随口说出来。

年轻人可以接受这种变化,老年人却不能。

为了能够让老一辈人与年轻人之间进行交流,人们就出现了日英双语交流。

老少困境。

日英双语交流现象产生后,当地人们错认为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样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呀!

能让日本文化更多元更丰富,是不是一件好事?

抱着这样的想法,日本却没有注意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正慢慢形成。

那就是,为了表达这些新出现的东西,英语借词已经在日本这个地方逐渐取代了日本本土词汇,这样造成日英双语教育的另一重困难,让老一辈人直接面对最直接表达方式,老年人与“新的”日语之间造成了一种深重隔阂。

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小接受日英双语教育,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别扭,但是时间久了自然就习惯了。

而且现在只要是年轻人中间就没有不会说英语单词的人,甚至因为日语也跟着变得复杂起来,各种版本也因为节目收视率利益挣得盆满钵满。

但是老人们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大部分60岁以上的人只会说原本日语,他们不会上网,不会看电视,对于日本变高变难的信息,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

这种情况像是大海一样广阔无垠,它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在1980年前后,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了能够与更多国家进行贸易交流,让中国人民逐渐与世界接轨,从而开启了学习外语的大潮。

当时“学好数理化”,不过是单纯执着与成绩的一些家长们尚不愿意接受这个世界潮流,于是拒绝孩子学习这门课程,不想逐渐融入这个大潮流。

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名额还被缓缓抽走,专门出来培训外语教师,供不应求,这个现象以为只出现在大城市,其实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广。

这是因为什么呢?

除了因为有能力去那个地方赶潮流的人之外,还有大部分是因为那些地方想要赶潮流却没有能力的人。

与他们相比的是发达地区,那些地方的人们基本上都能意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很早就开始重视起来。

而且此时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慢慢增加,他们知道外来文化重要,但不想被其控制,他们希望在文化交流中自己还是主导,因此没叫什么问题。

即使是这么好的情况,也遭到了一个群体的反对。

这群人是谁,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

没错,他们就是老一辈人,多数是60岁以上。

其实60岁以下的人也不能说乐见其成,但是从1993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起,这组数据开始逐渐变化。

汉字文化圈保护者。

日英双语交流,在中国甚至只用看电视剧或者听广播就能够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的电视剧以及电台节目中,都是翻译得很好的汉字表达,但是外国友人们看电视听广播时却什么都听不懂,其实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汉字保护工作者们。

日本曾经文明昌盛,也有汉字,但是后来他们慢慢陷入了闭关自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跟不上对汉字进行改造创造发展的脚步,因此汉字渐渐没落,中国也就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一下子把日本甩在了身后,之后只能向中国学习汉字发音,更改为假名式。

由此可见,汉字真的重点程度高的是由汉字本身,而不是中国语言韵律规则相对简单,只能放弃甲骨文简洁美观又便于书写的汉字,将其换成发音更复杂,但是表达更通透又便于造词表达更多意思的假名式。

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有汉字保护者,一直都认同中国文化是一种可以包罗万象,并不断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之中的文化,从而不断进化不断增强强得出华夏民族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唯一一个从5000年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绵延不绝不断传承进步并仍然具有活力的东西。

而且中国语言经过多个朝代和不同地方的发展,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普通话,是普通话,但是我们拥有许多地方方言,有些甚至与普通话完全不同。

这就是一种保护,多种方言之间能互相沟通最重要的一种语言是普通话,而我们本身创造出来的大多数词汇几乎占市场份额87%。

相比于日语三分之一外国单词的大幅度xing降低我们中文外国单词占比,我们中文不仅没有降占比,更因为更有表情和扩张性成为现在世界第三大语言之一!

写在最后

现在每年都有大批中国人在外国开发建设或者留学,这些人学会说多国语言也是一种必然结果,不仅如此,他们归属感更强,中国从中国去往其他国家的人大多数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

因此,对外国人来说中国人的中文越来越难学,但是外国人的中文学习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母语表达方式甚至使用方式产生影响,我们中国是否该警惕一下呢?

文化认同不只是在语言上,它可能需要将这一思想变成教育系统地改变,从你我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培育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和语言系统独特性的认同。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