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一行一会一局”联合发布政策,扭转了市场前期的悲观预期,国庆节前市场走出多日连续放量大涨的行情。短期快牛之后市场积累了较大获利盘兑现需求,本周市场逐步由快速普涨模式向震荡的结构性行情转变,向后看,周六国新办财政专场发布会传达了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的积极态度,伴随着货币政策落地显效与财政政策接续发力,国内基本面仍存在边际改善预期,短期波动不改A股长期向上趋势。
SFISF正式落地,资本市场韧性有望增强。10月10日,央行释放利好消息,决定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SFISF迎来正式落地,此项工具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种“以券换券”的形式提高了股票资产的流动性;非银机构可以拿着换取的国债、央票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去市场融资,提高了其加杠杆能力;此外,非银机构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或为资本市场带来千亿级增量资金,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
国新办发布会政策表态积极,财政力度可期。10月12日,备受瞩目的国新办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召开,会议表示“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请大家放心”,并表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2)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3)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4)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上述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还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整体而言,财政部新闻发布会释放了政府有空间、有意愿加码财政的积极信号,后续财政增量政策或陆续推出,对基本面预期和市场情绪形成支撑。
基本面有待修复,关注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显效。10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物价数据,整体表现低于预期。其中,9月CPI环比持平,同比增速为0.4%(前值0.6%),低于市场预期的0.7%,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和非食品价格表现弱于季节性影响。9月PPI环比下降0.6%,降幅有所收窄,同比增速为-2.8%(前值-1.8%),低于市场预期的-2.5%,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9月物价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延续弱修复态势,接下来一周,9月外贸数据、金融数据、工业产出、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以及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考虑到此前政策效果或更多落在四季度和明年,上述数据整体或延续弱修复格局,继续关注后续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部署和落实效果。
海外方面,美国超预期通胀数据不改降息预期。在上周公布的9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走强后,降息预期明显回摆,市场关注点聚焦于9月通胀数据。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9月CPI同环比读数均超市场预期。9月非农就业和通胀数据超预期显示美国经济的韧性,未来美联储降息的节奏或趋于谨慎,不过年内继续降息仍是基准情形。未来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或明显减轻,并且随着国内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和加快落实,基本面积极因素也有望不断累积,外部环境的减压与内部经济数据的改善夯实市场长期向上基础。
行业配置而言,在国内政策积极和全球流动性拐点的当下,重点关注:1)流动性指引:聚焦于利率敏感的科技成长,关注TMT、医药等方向;2)政策面指引:关注受益于国内政策加力的顺周期,以及受益于流动性宽松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利好的非银金融等;3)长期底仓:红利方向做更精细的选择。
目录
◆ 1 、市场展望探讨
◆ 2 、行业配置思路
◆ 3、本周市场回顾
(1)市场行情回顾
(2)市场情绪监测
(3)估值与盈利预测
◆ 4、下周宏观事件关注
Part 1
市场展望探讨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一行一会一局”联合发布政策,扭转了市场前期的悲观预期,国庆节前市场走出多日连续放量大涨的行情。短期快牛之后市场积累了较大获利盘兑现需求,本周市场逐步由快速普涨模式向震荡的结构性行情转变,向后看,周六国新办财政专场发布会传达了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的积极态度,伴随着货币政策落地显效与财政政策接续发力,国内基本面仍存在边际改善预期,短期波动不改A股长期向上趋势。
SFISF正式落地,资本市场韧性有望增强。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宣布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这两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10月10日,央行释放利好消息,决定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SFISF迎来正式落地,此项工具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种“以券换券”的形式提高了股票资产的流动性;非银机构可以拿着换取的国债、央票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去市场融资,提高了其加杠杆能力;此外,非银机构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或为资本市场带来千亿级增量资金,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
国新办发布会政策表态积极,财政力度可期。10月8日,国新办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了系统落实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关情况,表示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10月12日,备受瞩目的国新办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召开,会议表示“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请大家放心”,并表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2)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3)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4)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上述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还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整体而言,财政部新闻发布会释放了政府有空间、有意愿加码财政的积极信号,后续财政增量政策或陆续推出,对基本面预期和市场情绪形成支撑。
基本面有待修复,关注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显效。10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物价数据,整体表现低于预期。其中,9月CPI环比持平,同比增速为0.4%(前值0.6%),低于市场预期的0.7%,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和非食品价格表现弱于季节性影响。9月PPI环比下降0.6%,降幅有所收窄,同比增速为-2.8%(前值-1.8%),低于市场预期的-2.5%,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9月物价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延续弱修复态势,接下来一周,9月外贸数据、金融数据、工业产出、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以及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考虑到此前政策效果或更多落在四季度和明年,上述数据整体或延续弱修复格局,继续关注后续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部署和落实效果。
海外方面,美国超预期通胀数据不改降息预期。在上周公布的9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走强后,降息预期明显回摆,市场关注点聚焦于9月通胀数据。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9月CPI同环比读数均超市场预期。其中,9月CPI同比上涨2.4%,略超预期的2.3%,低于前值的2.5%;环比上涨0.2%,略超预期的0.1%,持平于前值。9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3%,略超预期和前值的3.2%;环比增0.3%,略高于预期的0.2%,持平于前值。结构上,CPI的回落主要受益于能源分项的跌幅扩大;核心CPI超预期反弹,一是汽车、服装等价格上涨带动核心商品通胀压力抬升,二是医疗和运输服务价格的上涨抵消了住宅通胀改善的影响,核心服务通胀粘性仍强。但由于同期公布的截至10月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在飓风天气影响下超预期回升,市场对联储降息的预期不降反升。截至2024年10月12日,市场预期到年底还有50BP的降息,即11月、12月各降息25BP。
9月非农就业和通胀数据超预期显示美国经济的韧性,未来美联储降息的节奏或趋于谨慎,不过年内继续降息仍是基准情形。未来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或明显减轻,并且随着国内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和加快落实,基本面积极因素也有望不断累积,外部环境的减压与内部经济数据的改善夯实市场长期向上基础。
Part 2
行业配置思路
行业配置而言,在国内政策积极和全球流动性拐点的当下,重点关注:1)流动性指引:聚焦于利率敏感的科技成长,关注TMT、医药等方向;2)政策面指引:关注受益于国内政策加力的顺周期,以及受益于流动性宽松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利好的非银金融等;3)长期底仓:红利方向做更精细的选择。
流动性指引:聚焦于利率敏感的科技成长
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国内重磅政策发力见效,受益于无风险利率下行和市场风险偏好改善的成长方向存在较大的反弹弹性,重点关注TMT、医药等。具体来看,TMT板块中,在消费者换机需求的回暖、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升级以及供应链复苏的支撑下,电子有望持续受益;通信受AI算力需求带动盈利增速也存在边际提升倾向;在信创政策持续释放利好、国产化持续推进等的支撑下,计算机也有望表现。此外,此前调整较多的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领域也存在反弹机会,如对医药生物而言,受行业整顿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中报业绩依然承压,下半年受益于低基数效应和院内修复,业绩增速在行业中有望更加亮眼,叠加随着行业负面因素消退的估值修复,医药板块有望迎来触底回升,重点关注具备政策支撑和成长动能的创新药细分。
政策面指引:受益于国内政策加力和三季报业绩有望改善的方向
近期国内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支持性政策批量落地,非银金融作为流动性宽松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利好的核心受益板块存在较大的回升弹性。另一方面,受益于宏观经济的悲观情绪修复,前期预期、估值、仓位都回落至低位的地产、部分消费等顺周期资产迎来超跌反弹,后续继续关注财政增量跟进和政策落实效果。
此外,10月下旬进入三季报密集披露期,关注业绩对行情的指引。根据wind一致预期数据,9月以来行业盈利预期上调(或下调幅度较小)、行业内盈利预期上调的公司个数或占比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电子、汽车、非银金属、农林牧渔等。
长期底仓:红利方向做更精细的选择
国内一系列重磅政策出台后,市场乐观预期快速发酵,市场波动加大,红利板块的进攻性或稍显不足。不过长期来看,红利资产仍是低利率时代的底仓重要选择,关键要在红利板块内部做更精细的选择,如有望率先受益于新货币政策工具的央国企红利等。
Part 3
本周市场回顾
(1)市场行情回顾
近一周,上证指数下跌3.56%,创业板指下跌3.41%,沪深300下跌3.25%,中证500下跌4.74%,中证A50下跌3.32%,科创50上涨3.04%。风格上,金融、成长表现相对较好,消费、周期表现较差。从申万一级行业看,表现相对靠前的是电子(-0.02%)、非银金融(-0.64%)、银行(-0.77%)、计算机(-1.44%)、通信(-1.99%);表现相对靠后的是社会服务(-8.66%)、传媒(-8.57%)、房地产(-8.31%)、美容护理(-8.00%)、农林牧渔(-7.59%)。
本周市场由快速普涨模式演绎至震荡的结构性行情,金融科技等主题表现相对靠前。从Wind热门概念板块来看,表现相对靠前的是GPU(7.06%)、跨境支付(5.07%)、MCU芯片(5.04%)、华为HMS(4.53%)、金融科技(4.35%);表现相对靠后的是旅游出行(-11.51%)、短剧游戏(-10.49%)、动物保健(-10.16%)、Kimi(-10.09%)、白酒(-9.83%)。
(2)市场情绪监测
本周市场日均2.5万亿元的成交额创下历史记录,其中10月8日单日近3.5万亿元的成交额更是历史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短期情绪指标看,本周日度换手率均值从上周的3.52%下降至3.03%,融资交易占比从上周的10.90%上升至11.02%。长期情绪指标看,本周股权风险溢价从上周的3.27%上升至3.48%,处于2010年以来75.88%的分位水平。
(3)估值与盈利预测
估值方面,本周多数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估值收敛。上证综指、中证A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等指数估值均有所回落,科创50表现相对坚挺,市盈率、市净率均提升了4%。从行业指数看,31个申万一级行业有1个行业实现估值扩张,其中市盈率涨幅靠前的是电子(0.04%)、银行(-0.53%)、非银金融(-0.63%);市盈率跌幅靠前的是社会服务(-8.63%)、传媒(-8.54%)、房地产(-8.02%)。
盈利预测方面,本周多数行业下调盈利预期。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8个上调盈利预期。其中,盈利预期上调靠前的行业有非银金融(0.87%)、汽车(0.29%)、交通运输(0.16%);盈利预期下调靠前的行业有房地产(-2.83%)、综合(-2.14%)、商贸零售(-0.99%)。
Part 4
下周宏观事件关注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