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不但有土生土长、操着本地口音的泉州人,还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有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英国人、犹太人……在这座城里,他们有自己的客栈和仓库,与本地居民和平相处。”这是一个叫雅各的意大利商人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里记录的泉州刺桐港的极盛景象。
历经近4年的精心打磨,刺桐港昔日的繁华在三集系列纪录长片《重返刺桐港》的镜头下为我们一一再现。纪录片全面梳理了从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历史沿革,并以神秘的雅各.德安科纳撰写的东方游记《光明之城》作为引线,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遗迹与闽南文化传统,将史料与现实不断地进行交互式呈现。在第二集《多元的盛宴》中,导演以人物寻访和地理建筑为载体,构筑了泉州这座千年港口过往的路径,引领观众一点点走向历史深处,引发对当下现实的新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刺桐风起
与镜头一同触摸“海丝”烙印
“行走在泉州城,一不留神你就会跟历史撞个满怀。”这是学者易中天对泉州的评价,也是看过纪录片《重返刺桐城》第二集《多元的盛宴》最深切的感受。关帝庙、清净寺、印度正教遗址……跟随镜头行走在泉州城,你能清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繁荣;九日山摩崖石刻、古桥遗迹、市舶司旧址……跟随镜头游览历史古迹,你能清晰触摸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烙印。纪录片第二集《多元的盛宴》用纪实寻访、情景再现、三维动画等方式,一点点印证、描绘出雅各笔下刺桐港海上国际贸易的盛景。
而站在那历史深处的,是以雅各、马可·波罗、汪大渊为代表的,书写了、记录了泉州盛景的历史人物们,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造就了这座海纳百川、拥抱世界的古老港口,也是他们在历史那一端,凝望着这座城生活的人们,在新的时代,不断带领着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文化向前发展:退休后依然穿行在当地山林中,搜寻着古代泉州的交通路网的黄真真;醉心于古代福船模型制作的黄屋锥和准备制造古船远渡威尼斯的台湾人黄凌霄;数十年如一日,孤身守护九日山祈风典礼遗迹的老人胡家其;传承永春蔑香古老技艺的林文溪。
在第二集《多元的盛宴》的镜头下,在一个个人物故事的讲述中,观众们不仅能发现当年泉州盛世时期重要的硬件支撑,也看到了这些闽南人对传统的继承与坚守,和对心中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诠释出泉州人自古以来勇敢坚韧、合作包容、互利互鉴的品格秉性。
十洲客来
积极构建文化多元共生
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伴随的,是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泉州人接受异域文化、开放包容的胸襟也在第二集《多元的盛宴》镜头下得到了最好的铺陈:涂门街上,一千年前的关帝庙紧挨着同样有着一千年历史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清净寺的对面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庙,而文庙的旁边是一座清代的基督教堂,当然还有比邻他们的佛寺和道观。短短的一条涂门街,让怀揣不同信仰的人都自由地享有着各自的精神领地,这充分体现了宋元时期文化交汇、宗教包容的社会风尚。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以史为鉴,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势在必行。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加入 RCEP,中国一直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也必将沿程丝路精神,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开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合作共赢,再创辉煌。
围绕着这本至今依然没有将原本公之于众的神秘游记——《光明之城》的真假之辩由来已久,纪录片《重返刺桐港》虽以此为脉,却没有告诉观众答案,但也不必告诉观众答案,因为观众已能够通过纪录片,发掘对“重返刺桐港”更深层次的思考。
纪录片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记录历史并从中探寻对当下的意义。总的来说,《重返刺桐港》立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以国际化的纪录方式展开叙事,以《光明之城》故事切入,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不仅传递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