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晚年回忆毛主席:四平之战失利后,他想了三天三夜要不要打

漫步史书 2023-10-14 17:25:39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一次晚饭后,毛主席约黄克诚到住处吃饭,两人一边吃,一边就问题争论。

聊着聊着,两人聊起了十多年前的四平保卫战,黄克诚称自己当时曾建议不要打这一仗,毛主席点点头反问了一句

“难道说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回答道:

“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他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找主力决战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

“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

毛主席严肃地说道。

“就是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黄克诚也毫不相让。

毛主席也很无奈,摇了摇头:

“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对于四平保卫战究竟该不该打?到今天早已经形成了公论。

四平保卫战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为我军迟滞了国民党军队北犯进度,为巩固和建设后方根据地赢得了时间。

毛主席主张打和黄克诚不主张打,也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划分,毕竟两人的认识在当时是不同的。

当时东北的形势对我军很不利,尽管从各大解放区抽调了不少精干力量到东北,但彼此上下之情未通,且武器装备上较敌人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黄克诚主张先在东北巩固根据地,壮大自身实力,然后再与国民党军决战。

应该说黄克诚的主张也是当时党内绝大多数高级干部的想法。

李富春在四平保卫战之前,也向中央写了份报告,大概的意思也是不支持四平保卫战,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攻。

不过,毛主席的认识显然要更高一些,他接到李富春、黄克诚的报告后,百忙之中特意回复道:

“……李黄二同志的报告已详阅,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毛主席的主张与认识,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不过,四平保卫战的失利,也标志着我军求和的想法落空,蒋介石铁了心要大打特打,消灭人民解放军,党中央面临的困难也将更大。

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彻底撕破脸皮,我们是否有那样的底气呢?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连发出三封电报给延安,邀请毛主席赴重庆谈判。

从后来发展来看,蒋介石目的本身不是和平,而是筹划消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为了能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他发出三封电报,就是想把内战的罪责全部推到共产党人身上。

1945年8月23日,中央在枣园开会,在会上大家对蒋介石的狼子野心心知肚明,可如何应对却成为难题,关键时候,毛主席以无与伦比的勇气站出来,表示愿意赴重庆参加和谈。

“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中苏条约有利于中国人民,苏联红军攻占东三省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应该说毛主席那时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到的重庆,所以在临走之前,他特意做了安排,不仅建议刘少奇代理自己的职务,还增补陈云、彭真到了中央书记处书记,这么一来,他和周恩来不在的时候,中央书记处还能保持5个人开会。

那时的蒋介石,确实占尽了优势,甚至于当时毛主席在重庆,蒋介石不止一次的动过要扣留毛主席的念头。

不过,考虑到当时毛主席到重庆,这份弥天大勇获得了国内外认可,蒋介石不得不考虑这重因素,当然蒋介石也认为,尽管中国共产党有120万军队,但基本上成不了事,他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有400万军队,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更何况当时,国民党军才刚刚在正面战场上打赢了日军,接受了美械装备,精锐部队的火力足以比肩美军。

不仅仅是蒋介石,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一旦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党的对手。

毛主席在一开始确实做了和的准备。

从1946年双十协定生效开始,全国各解放区就开始落实中央裁军整编的指示。

1946年2月14日,中央下达指示:

“无论将来情况如何,我们均需精兵简政……如何实行精简,应速决定方针。我们意见,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完成……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

其中晋察冀根据地因为裁减员额过多,也直接导致了在后来解放战争中长期处于劣势。

尽管共产党人对蒋介石仍然抱有戒心,但出于对和平的考虑,采取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

可即便如此,和平仍然没有到来。

蒋介石本身就没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当做对等的力量来看待,自然也就无和谈的诚意,当时双方仍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可国民党军却并没有停下脚步。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毛主席提出了“自卫战争”的概念。

1946年7月20日,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

“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破坏政协决议,在东北占我四平、长春等地后,现又在华东、华北向我大举进攻,将来亦有可能再向东北进攻。只有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

尽管全面内战已经爆发,但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放弃一丝和平的想法。

按照毛主席出发去重庆和谈之间的话来讲,他是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

四平保卫战尽管取得了成效,但失败也是实实在在的。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被蒋介石、杜聿明的六个军追的逃过了松花江以北建立根据地。

显然以军事实力来论,当时的人民解放军还远不如国民党军。

早在四平之战前,党内不少高级干部普遍的思想还是“与其打不过,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毛主席那时也没有做好完全与国民党当局撕破脸的打算。

四平之战失利后,东北的局势逐渐艰难,毛主席忧心忡忡。

据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回忆:

“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主席想了三天三夜,是和国民党彻底翻脸决裂,还是再次坐下来谈判。主席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

毛主席开始着手军事战略上的改变。他在给黄克诚、李富春的回复中,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并总结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的劣势。

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要短期内接收沦陷区,并重新建立政权,无法完成;

二、国民党当局接收沦陷区,每接收一座城市,就要派兵驻守,无形中将几百万兵力分散,国民党军把部队分散了,能够用于同我军作战的兵力就会越少;

三、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不是铁板一块。

鉴于国民党当局的三大劣势,毛主席主张“集中兵力,不拘泥于一城一地得失,未尝不可与之一战”。

事实也确实如毛主席预料,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一直到年底,国民党军并没有实现“三个月结束战事”的想法,反而还日渐局促。

尽管现实如胡乔木所说,毛主席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打,但仍然没放弃和的准备。

哪怕是后来全面内战已经爆发,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仍然留在重庆,为和平尽心竭力的谈判。

一直到1946年11月15日,蒋介石撇开各方单独召开“一党国大”,毛主席这时才指示:

“‘国大’已开会,除董(必武)及少数人留京外,周(恩来)及其余备人宜即回延(安)。”

11月18日,周恩来在延安召开记者招待会,并在会上宣布“中共不承认这个“国大”,和谈的大门已为国民党当局一手关闭了。”

同一天,毛主席起草了给各中央局的指示,一改此前“自卫战争”的说法,正式改称“人民解放战争”。

毛主席此时说这样的话,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底气,半年多的作战,证明人民解放军是有能力同国民党军作战的,而且是可以取胜的,甚至于那时毛主席还决定,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打破国民党当局的军事优势,达到双方均衡,然后再向长江以南发展。

1947年7月21日,中共在陕西靖边县召开会议,会上毛主席正式做出估计,要用五年的时间解决对蒋介石的斗争,并提出目标。

“每年消灭国民党军100个旅,5年消灭500万军队。”

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已经消灭了国民党军98个旅,78万人,毛主席于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并喊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要知道在此之前,虽然我军也喊“打倒蒋介石”的口号,但还仅仅只是努力而不是正大光明的喊口号,对蒋介石的还是温和的“洗脸”政策,可到1947年10月,随着全国战场形势的好转,我军也决心不再采取温和的政策。

5 阅读: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