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人民币现在可以投资什么?
有的人拿来做预制菜,有的人投到宠物医疗,还有的人选择切入微短剧赛道。来自佛山刚刚毕业两年的安先生,最近写下了他的答案——充电桩。
半年多以前,他从一家做金融工程的公司裸辞。半年多以后,他已经拿下佛山8块地皮并全部建成了充电桩。
每个站点成本大致在100万至200万之间,所以截至目前,安先生的投入已接近千万。
跟打工人迥然不同,安先生发现,一个创业者需要操心和焦虑的事情实在数不胜数:
他要一处一处地找场地,目标是那些新能源车多而且充电站相对没有那么密集的地方;
要跟供应商确定好充电枪的数量,还要订做变压器以及报告给供电所走流程;
他需要在安装完毕之后,观察各个站点的空闲情况。连春节期间,都不忘拿手机监控这些桩。
安先生分享的春节期间的充电桩使用情况
在这半年多时间里,安先生听到的质疑声音很多。诸如“一个富二代不好好守住家业,非要离开舒适区做冒险的事情。”但安先生说:“没必要听那么多话,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就好了。”
在闲暇生活中,安先生是一名狂热的“撸茅党”。倒卖茅台酒的生意,从未让安先生失望过。安先生相信,这一次,投资新能源也不会让他失望。
NO.1[ 个人创业者涌入充电桩行业 ]
跟安先生一样对充电桩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在安先生分享的充电桩图片下方,有几百个账号留下相似的请求:“求带”、“求流程”、“求资料”。
由于咨询流程的人太多,安先生甚至整理出了一个模板,供粉丝们参考。
而对于某些尤其具体的问题,安先生也能给出自己的经验总结。
有粉丝问,怎么解决燃油车占位和充完电不走的问题?安先生答:“做道闸,冲完不拔APP可以直接调高收费额。”
有粉丝疑惑,把城市公共区域走遍了都没发现新能源车流量高的地方,场地又该如何选?安先生建议:“直接换一个城市。”粉丝留言
去年6月,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博士在一个大会上发表观点说:
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任泽平的依据是,未来禁售燃油车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进入普及阶段。而且,中国无论是新车生产还是销售,或者是出口,在全世界都遥遥领先。
不管国内的投资者们是否受了这位经济学家的鼓动,反正从社交媒体的分享及互动内容来看,国内确实正涌着一股新能源热。
一个名叫“啊哈充电”的充电运营品牌6月份才刚成立,但其创始人告诉我们,
每天通过社交平台咨询、意图加盟他们的人多达几十个。
啊哈充电的合作模式之一当然,加盟这样全新品牌的人只是少数,更多的创业者倾向选头部桩企。
安先生选择的便是截至目前全国充电桩数量排名第一的特来电。
作为充电网生态的运营商及制造商,特来电给加盟者提供两种合作方式:
一种是场地合作,即投资者提供场地资源,包括负责场地租赁,高低压线缆施工以及洗手间等配套设施的投入,特来电则提供充电桩设备,负责其运营、维护和迭代。投资者和特来电5:5分成充电站点生成的收益。
另一种是销售设备为主。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要兼顾“搭台”和“唱戏”,也就是说,从场地、线缆铺设到购入设备、后期运维,这些问题都需要投资者自己解决。这种模式下,充电站产生的收益全部由投资者获得。安先生对5:5分成的模式不太满意,于是选择了买断设备。
“理论上说,充电站的回报周期在4年左右。没有点信仰还真做不下去。”安先生说。
这个周期确实吓退了很多投资者。还有的投资者对“入场时间不够早”有顾虑,因而保持观望。
对此,安先生说:
“有的股票还在山脚的时候,也很多人说高位呢。”
NO.2[ 桩企即将度过亏损期?]
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以及无数个像安先生这样的投资者的加入,让连亏多年的头部桩企财务得到改善。
最典型的是特来电,其营收近几年逐渐增长,亏损也收窄。据特锐德(特来电母公司)财报数据,2020年-2022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收15.77亿元、31.04亿元和45.70亿元,亏损3786.49万元、5132.08万元、2600.02万元。
特来电相关负责人称,特来电2022年的亏损大幅收窄,意味着公司充电业务正在从播种期转向可持续的收获期,未来具备良好的盈利提升空间。
充电桩数量排名第二的星星充电,其近两年的利润也为正数。公开数据显示,星星充电在2021年和2022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798万元和3859万元。
相比头部企业,一些中小型充电企业更早地实现了稳定盈利。
汽车分析师张翔表示:“据我了解,一些地方性的聚焦于B端车辆场景的中小充电设施运营商户如小桔充电,之所以能稳定盈利,是因为他们专注做充电桩利用率高的市场,而特来电这样的巨头则布局很广,容易局部城市亏损。”
不管怎样,这个长期亏损的行业似乎走到了一个可以眉头舒展的阶段了,尽管这个过程花了接近十年。
2014年是充电产业发展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那一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召开新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市场发布会,内容为全面开放分布式发电并网工程,以及慢充、快充等各类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
这意味着国内充电行业发展模式和方向确定下来,充电模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政策确定之后,资本开始涌入充电行业——
特锐德在2014年宣布斥资6亿元成立充电子公司,后更名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即“特来电”);万帮数字能源也在同一年成立星星充电,万帮数字能源隶属于江苏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万帮金之星车业集团。
同样是那一年,江淮、比亚迪、北汽电动车、宝马等车企,不甘落在特斯拉后面,也纷纷启动充电项目。当然,不同于桩企,他们更多是寻找合作方共同建设充电桩。
但不管是桩企还是车企,因为公共充电桩使用率太低,前期都是赔钱赚吆喝。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公开表示,
“成立前四年亏得心惊胆战,也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前几年累计亏损12亿元。”
亏不动的企业早早就倒下了。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19年底,全国的充电桩企业从300多家锐减到100多家。
发展6年后的2020年,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平均也只有4%左右,其中充电桩铺设最多的北京、上海,使用率仅为1.8%、1.5%。而专业人士说,如果超过10%或者做到15%利用率,那才算是一门好生意。
充电企业新电途CEO王光星表示,公共充电桩的行业平均利用率有一定提升,不过也仅在7%。整个行业仍处于投入阶段,尚未进入真正的回报期。
但让中小投资者高兴的是,随着新能源车进一步渗透市场,公共充电桩的利用率很大可能会加速提升。
“我们按照2025年新能源汽车突破5000万辆来算,按照行业现在的车与桩最佳比是2.5:1,就需要2000万的桩。”王光星说,5000万辆新能源车还不是终局,如果以3亿辆来算,这才只占1/6,也同样需要更多的桩。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富二代”安先生确信:这只潜力股才刚走到山脚。
有券商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单车带电量的逐步提升,充电运服务收入规模有望得到大幅增长,预计到2026年,中国充电运营商市场空间(电费+服务费)规模将达2105亿元,同比增速43%。
NO.3[ 投资都有风险,入行仍需谨慎 ]
政策面上,充电站这一产业目前受到了绝对的支持。
6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马上转发了该《意见》,并表示这是特别好的消息。
实际上,在该《意见》之前,各省市对充电站就已经有五花八门的补贴政策。
比如,广东按照充电功率给予建站补贴,按照年度运营电量给予0.1元/KW运营补贴;重庆在市内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直流充电桩给予300元/千瓦的一次性建设补贴等。
这给了一众私人投资者莫大的安全感。安先生表示:“只有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变了,才会冲击这个长期趋势,不然小级别的风浪是翻不了船的。”
不过,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投资充电站也并不是十拿九稳的生意,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有些私人投资者会选择加盟一些小公司。但这个市场变化也比较大,属于一个初期建设。时间长了以后,比如说这个行业集中度提高了,优势劣汰以后,小公司倒闭了,那么这些加盟者就很危险。”
另外,张翔指出,充电桩产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几个难以解决的痛点:一是充电站建设无规划,存在一公里内2-3个站的现象,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二是产品迭代更新极快,目前超快充产品需匹配固定的车辆;三是部分省市的电力局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
再者,补能的方式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比如,网约车换电模式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试运营并流行起来。据7月初的数据:
厦门现在24座换电站,供给网约车1200台及巡游车1100台;泉州有8个换电站,供给500台网约车;贵阳已有4个换电站,供给500多台换电车;重庆规模最大,换电网约车达8000台,换电巡游车达5000台。
补能的路线变化必定会左右无数投资者的命脉。如果风向变化太快,投资者随时可能陨落。
目前,中国对充电桩的投入比其他国家都要更激进。数据显示,2022年,尽管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达到7%左右,但其车桩比却只有17∶1;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为2.5∶1。
相对应的,无数个中小投资者多少也是选择了一条不保守的创业道路。长期来看,中小投资者与中国整个汽车行业必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这都是一次重大的开弓,一放手,再无回头箭。
就像任泽平所说,这也许是无数个人跃迁的机会之一。
但任泽平同时也说了,新能源市场增量空间巨大、竞争格局未定,未来还将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注:文中安先生为化名)
就是加油站嘛,谁不知道加油站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