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国将军名号:赵云是杂号将军吗?典韦为何当不上将军?

清浩谈军事 2023-04-25 11:55:02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有很多将军名号,如大将军、左将军、镇南将军、荡寇将军等。那么,这些将军名号是怎么回事?也经常有人问:吕布是什么将军?赵云是杂号将军吗?典韦为什么当不上将军?周瑜为什么只是偏将军?

汉末三国时期将军的等级

东汉三国时期武职官位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将军、中郎将、校尉。一般来说,将军为高级武官,中郎将为中级武官,校尉和都尉为中下级武官。但是也不尽然,如某些中郎将就高于有些将军,某些校尉也不低,张飞封车骑将军时,领司隶校尉。和将军一样,中郎将和校尉也都是一类官职,有很多名号,如左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北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中军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等等。

汉司隶校尉印

将军是东汉末年高级武官的官职,东汉时期将军可大致分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两种:重号将军等级高,轻易不封,相当于终身制;杂号将军多为因战事而设,相当于聘任制。各种将军按品阶和权力,又分为几个档次:

第一档次是大将军,其地位在三公之上,是掌握朝廷实权的人物。大将军不常置,凡任大将军者,必为权倾一时的人物,如汉末何进、董卓曾为大将军。所谓三公,各朝各代都不一样,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大司马多由大将军加任。据《通典·职官典》卷二十九记载: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因大将军高于太尉,袁绍不甘在曹操之下,于是曹操把大将军让与袁绍。三国时期与大将军相似的还有大都督,为战时最高军事统帅,不常设,司马懿、陆逊都当过大都督。东吴曾分中部督、中军督、前部督,又有左、右二部督,其督水军者则为水军都督,周瑜、程普分任左、右督。

第二档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仅次于大将军,位同三公。如司马懿曾为骠骑将军,张飞曾为车骑将军。

汉“车骑将军章”

第三档次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按顺序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如刘备曾为左将军,夏侯惇曾为前将军。

第四档次是“征镇安平”四将军,分别又以东西南北冠名,具体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

四征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加大者,如征西大将军,在卫将军之下。夏侯渊曾为征西将军,魏延曾为征西大将军。

四镇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刘表曾为镇南将军,赵云曾为镇东将军。

四安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如曹休曾为安东将军,邓艾、钟会都曾为安西将军。

四平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如吕布曾为平东将军,马超曾为平西将军。

第五档次为杂号将军:东汉三国时期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这些杂号将军五花八门,很热闹,有些听着够威风,如张辽的荡寇将军,徐晃的横野将军,于禁的虎威将军等等,但这些杂号将军品级并不高,只是略高于中郎将。

汉“扬威将军印”

三国“虎威将军章”

有些杂号将军也称“姓+将军名号”,如破虏将军孙坚在《三国志》里就被称为“孙破虏”,听着好像怪怪的,但这是对人家的尊称呢,就跟“刘荆州”“孔北海”一样。

破虏将军孙坚

牙门将军(牙门将)也是杂号将军,也有单独列为一级的,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

第六档次为偏将军、裨将军:都是低级将军名号,又以裨将军为最低。属于刚刚加入将军行列,相当于现代军衔的少将、准将。三国时期诸多名将都曾有过偏将军、裨将军名号。

汉“偏将军印章”

三国“裨将军印章”

另外,还有“行某某将军”,全称为“行某某将军事”,如行大将军,意为暂领、代理。

下面就依据《三国志》和《通典·职官典》,列举三国时期各路群雄和主要名将的将军名号。之所以没有参考《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虚构的成分较多,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派于禁去救樊城,加封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征西都先锋,而实际上两人都未担任此职。

群雄

袁绍:车骑将军、大将军

袁术:后将军、左将军

公孙瓒:奋武将军、前将军

公孙度:武威将军

吕布:左将军、平东将军

张绣:建中将军、扬武将军

陶谦:安东将军

鲍信:破虏将军

张杨:建义将军、安国将军

刘表:镇西将军、镇南将军

张鲁:镇南将军

刘璋:振威将军

韩遂:镇西将军

马腾:征东将军、征西将军

征西将军马腾

《三国志》中,各路群雄基本列入《魏书》,这是因为《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袁绍四世三公,根红苗正,讨董卓时被各路诸侯推为盟主,威望最高,官位也最高,连权倾一时的曹操也不好意思不把大将军让给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为四方将军,笑傲群雄;其他诸侯也多为四镇、四征将军,官位不低。

袁绍被各路诸侯推为盟主

曹魏

曹操:建德将军、镇东将军、车骑将军(行)、大将军

夏侯惇:建武将军、伏波将军、前将军、大将军

夏侯渊:护军将军、都护将军、征西将军

曹仁:安西将军、骁骑将军、征南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

曹洪:厉锋将军、鹰扬将军、都护将军、卫将军、骠骑将军、后将军

曹休:领军将军、镇南将军、安东将军、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

曹真:偏将军、中坚将军、镇西将军、上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大将军

曹彰:骁骑将军、越骑将军

张辽:裨将军、中坚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

乐进:游击将军、折冲将军、右将军

于禁:裨将军、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安远将军

张郃:偏将军、平狄将军、荡寇将军、左将军、征西车骑将军

徐晃:裨将军、偏将军、横野将军、平寇将军、右将军

李典:裨将军、捕虏将军、破虏将军

许楮:中坚将军、武卫将军

文聘:讨逆将军、后将军

庞德:立义将军

程昱:振威将军、奋武将军、追赠车骑将军

郭淮:建威将军、扬武将军、左将军、前将军、征西将军、车骑将军、追赠大将军

曹爽:大将军

夏侯霸:右将军、讨蜀将军、车骑将军(蜀)

司马懿:抚军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加大都督

司马师:大将军

司马昭:大将军

邓艾:讨寇将军、镇威将军、安西将军、镇西将军、征西将军

钟会:安西将军、镇西将军

曹魏的名将当中,夏侯惇、曹仁、曹真都是曹氏宗亲,先后担任过魏国大将军这一重要职务。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被称作“五子良将”,五个人都做到了前左右后四方将军。乐进在《三国演义》中顶多是个二流角色,而且经常排在李典之后,在《三国志》曹魏的外姓将领中则排名靠前。“五子良将”中张郃活得最长,后期更是在左将军之后又加封征西车骑将军。“虎痴”许楮为杂号将军,低于“五子良将”。而另一虎将典韦,竟然还不是将军!这是因为在与张绣叛军作战时典韦战死,是曹操爱将中最早阵亡的,生前为都尉、校尉。司马懿父子三人在魏国后期都做到大将军,政归司马氏,也为日后篡魏奠定了基础。

典韦大战许楮

程昱乃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谋士,应是文官,但也被封将军,虽是杂号将军,但在文官里确不多见,死后还被追赠车骑将军,地位待遇相当高了。而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郭嘉,英年早逝,就没有当上将军,死前职务为军师祭酒,这已是谋士的最高职位了。

魏国后期两位名将邓艾、钟会

蜀汉

刘备:镇东将军、左将军

诸葛亮:军师将军、右将军

关羽:偏将军、荡寇将军、前将军

张飞:征虏将军、右将军、车骑将军

马超:偏将军、平西将军、左将军、骠骑将军

黄忠:裨将军、讨虏将军、征西将军、后将军

赵云:偏将军、牙门将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

魏延:牙门将军、镇远将军、镇北将军、征西大将军

姜维:奉义将军、征西将军、辅汉将军、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大将军、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大将军

廖化:右车骑将军

张翼:征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左车骑将军

蒋琬:抚军将军、大将军

蜀汉名将中位列第一的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是关羽。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马超、张飞、黄忠为前左右后四方将军。刘备称帝后,如果关羽还活着肯定是大将军,可惜关羽在头一年败走麦城被擒杀,前将军成了关羽生前的最高职务。

关羽战黄忠

张飞战马超

张飞当到车骑将军,已经超过他二哥。

马超更是在关张死后升迁骠骑将军,称为当时蜀汉武将之首。

黄忠去世也较早,也只当到后将军。

至于《三国演义》中戏份极重备受读者喜爱的常山赵子龙,非常遗憾地告知读者,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只是翊军将军,属杂号将军,与关张马黄不在一个档次上。刘备死后赵云才做到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又因街亭一战失利被贬为镇军将军,仍为杂号将军,让人很为子龙将军不平。其实,《三国演义》五虎将排序为关张赵马黄,而《三国志》中五人排序为关张马黄赵。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诸葛军师的右将军算不上加封,是失街亭后引咎辞职、自贬三级,被后主任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庞统曾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可惜中箭落凤坡,过早折损,不然也应拜军师将军。

后五虎将时代,蜀汉名将寥寥,故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官拜右车骑将军,“官位与张翼齐”,张翼为左车骑将军。魏延可比廖化强多了,官位理应在廖化之上,因此能当到征西大将军。

魏“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大战蜀“征西大将军”魏延

蜀汉的大将军职务是诸葛亮去世以后设立的,先后由蒋琬、费祎、姜维担任。蒋、费不是武将,也没多大建树,能当上大将军,可见后继乏人。

东吴

孙坚:破虏将军

孙策:殄寇将军(行)、讨逆将军

孙权:讨虏将军、车骑将军(行)、骠骑将军、大将军

周瑜:偏将军

鲁肃:偏将军、横江将军

吕蒙:偏将军、虎威将军

程普:裨将军、荡寇将军

黄盖:偏将军

韩当:偏将军、威烈将军、昭武将军

蒋钦:荡寇将军

周泰:平虏将军、奋武将军

陈武:偏将军

董袭:偏将军

甘宁:折冲将军

凌统:偏将军

徐盛:建武将军、安东将军

潘璋:偏将军、振威将军、平北将军、右将军

丁奉:偏将军、冠军将军、灭寇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大将军

朱然:偏将军、昭武将军、征北将军、车骑将军

陆逊:偏将军、抚边将军、镇西将军、辅国将军、上大将军

张昭:绥远将军、辅吴将军

诸葛瑾:绥南将军、左将军、大将军

陆抗:奋威将军、征北将军、镇军将军、镇军大将军。

孙策大战太史慈

东吴事业由“孙破虏”起家奠基,“孙讨逆”巩固扩大,“孙讨虏”完成基业。由于孙权称王称帝都比较晚,所以东吴的知名战将官位都不高,鲁肃的横江将军、吕蒙的虎威将军、程普的荡寇将军、甘宁的折冲将军、周泰的奋威将军也都是杂号将军,周瑜、黄盖、凌统等只做到偏将军。这是因为当时孙权尚且是讨虏将军,本身官品就不高,称“吴侯”,作为他的属将,自然不会太高,所以多为偏将军、裨将军。

周瑜在孙策时期为建威中郎将、中护军,还没有封将军。孙权讨江夏时,周瑜为前部大督。赤壁大战后,吴军又趁势夺取江陵、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不久周瑜就病逝了,将军名号也就到偏将军为止。

周瑜和东吴诸将

东吴大将太史慈,只做到折冲中郎将、建昌都尉,战死较早,未封将军。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加封骠骑将军。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称帝后为拉拢孙权,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公元229年,吴王孙权于武昌登基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吴。随着孙权地位的不断飚升,东吴名将的官位才不断提高。

丁奉在东吴前期,只是个二流角色,但到后期作用凸现出来,地位不断升迁,由左将军而大将军。

孙权称帝后拜陆逊为上大将军

陆逊、陆抗父子二人皆为吴国的中流砥柱。陆逊后来做到了孙权独创的上大将军;陆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加之末帝孙皓荒暴,东吴最终亡国,三国时期也告结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