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越有出息
父母的晚年越不幸?
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在我心里盘桓了许久。
有记者在养老院采访一对年近九旬的老人。
老人年轻时培养了两个极为优秀的女儿,并把她们都送出国留学。
大女儿前几年身体不好,回国没多久便去世了。
小女儿自从出去读书,便在国外工作、结婚、生子,很少回来。
现在两个老人年纪都大了,行动不便,没人陪在身边,只能自己住进养老院。
图片来源:抖音@上海的小爷叔
视频的最后,采访者问了老人一个问题:“如果再选一次,还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吗?”
老人的回答,令无数人深思:
“可能不会了,能留在身边也挺好的。”
年轻的时候,父母们总是拼尽全力,想要把孩子托举到高处。
只要子女的前程越好,自己也就功德圆满,以后的福气就来了。
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越是优秀的孩子,以后可能离父母越远。
他们有他们的事业,他们有他们的追求,小地方装不下他们的梦想,父母也留不住他们。
甚至还有一个说法:“儿女越有出息,父母的晚年越不幸。”
哈尔滨65岁的朱阿姨,一个人在老家哈尔滨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5年。
一天凌晨两点多,老伴突然不知道怎么的,从床上掉到地上。
朱阿姨折腾了20多分钟,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没能把老伴抱回床上。
无奈之下,她只能拿起手机,看着手机通讯录里100多个人,却不知道能打给谁。
亲朋好友都在熟睡,唯一的独生女远在成都,刚强了一辈子的朱阿姨,在那一刻终于忍不住抱着老伴哭了。
“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
最后,还是她跑下楼央求两位保安,再三保证有任何问题自己负责,两名保安才上楼帮她把老伴搬到了床上。
来源:视觉中国
以前我们总说,所谓父母子女,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
但是当这句话真正照进现实,却让人沉默了。
一批又一批孩子勤学苦读,考上一、二线城市的大学,读完本科再读硕士博士,毕业以后留在大城市施展自己的抱负。
还有不少孩子去国外读书,最后在国外工作、定居。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物理空间距离的拉大,与父母日渐老去的步伐,成了亲情不得不面临的考验。
空巢老人的困境
已经来临
青年志PRO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总结了当下中国家庭正在发生的6个趋势。
其中一个趋势,就是现在纯老家庭增多,父母空巢状态大大提前。
老一辈的家庭,大多有五六个孩子,从最大的孩子结婚离家到最小的孩子结婚离家,一般要持续十多年,父母到六十多岁才进入空巢状态。
但现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18岁就离家上大学或工作。
如果父母在25岁完成生育,那么当他们43岁时就开始进入空巢状态,直到晚年。
想起之前,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走进急诊抢救室的视频,冲上热搜。
西安一位76岁白奶奶深夜在家突发眩晕,送她到医院的是82岁腿脚不便的老伴。
看着两个老人颤颤巍巍,相互拄拐搀扶,记者问,怎么不通知孩子?
老人的回答,让人觉得无比心酸:
“3个女儿都在新疆,千里路上报喜不报忧。我俩现在还可以相依为命,实在不行时,再叫孩子回来。”
原来自从白奶奶和老伴退休后就守在老家,日常生活起居都是两个人相互依靠。
这次检查结果出来后,白奶奶需要住院治疗。
身体上的病痛或许可以被治愈,心灵上的孤独和失落又该如何抚慰?
《父亲》里有一句歌词,用来形容现在的空巢老人再合适不过了: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而这样的中国老人,还有很多很多。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2.978亿。
其中,有一半是空巢或独居的老人,在部分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
有人说:中国式父母,真是幸福而又可怜。
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他们拼尽全力,成功拉扯并养育出令自己骄傲的子女,为子女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和自豪。
但他们又是可怜的,盼着子女越来越好,也目送子女的背影越来越远。
来源:视觉中国
我也知道,很多时候不是简单一句“不孝”就能概括。
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愿意把苍老的父母留在身后。
在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大量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背井离乡,漂泊外地。
作为父母,也肯定不忍心拖孩子后腿。
有些父母一开始很乐观,想象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哪怕老得动不了了,也不给孩子添麻烦。
只是现实与理想,注定是要发生冲突。
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说垮就垮。
对亲情的渴望,对儿女的思念,只会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沉重和撕裂。
人生在世
有各自的修行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优秀的孩子,成家立业后,选择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而有些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不孝顺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但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探讨该不该鼓励孩子优秀,让他展翅高飞;也不是为了强调,守护父母是不是子女的义务。
而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定义太狭隘了。
小时候希望他们考出来好成绩,给自己长脸;
毕业后又希望他们有稳定的工作,不需要自己再去为他们担心和忧虑。
等到老了以后,又希望孩子能留在身边,给自己倒一杯水。
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期望的工具。
亲情剧《人世间》里,周家有3个孩子:周秉义、周蓉、周秉昆。
老大周秉义从小就是学霸,考上北京大学,又当上厅级干部,娶了省长的女儿。老二周蓉聪明又漂亮,后来考上了大学教授。
唯有老幺儿子周秉昆,从小读书就不太灵光,长大后也只是个工人。
所以周父从小不给周秉昆好脸色,张口闭口都是大儿子和闺女。
然而,就是这个他打心眼里瞧不起的小儿子,却是周家三个儿女中陪伴父母最多的孩子。
哥哥姐姐步步高升,越走越远,家中遇到任何事,父亲母亲病倒,都是周秉昆忙前跑后,在床前尽孝。
后来,周母说了一番话:
妈一直觉得,你比你哥你姐强。你哥你姐69年离开家后,妈是真的觉得他们走了。
回来呢,也就是看一眼,家里有个啥事的,也抓不着摸不着。
你在家,妈心里就踏实。
一句话,让周秉坤破防了,也直戳屏幕前所有人的心窝。
优秀的孩子固然是父母的期望,是父母的脸面。
但当你经历了衰老、病痛的来袭,你就会懂得,孩子孝顺体贴,踏实可靠,就是父母此生最大的幸福。
所以,别指望孩子,也别埋怨孩子。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修行。为人子女,也各有各的孝道。
我们没办法既要求孩子优秀,又要求他们陪伴,在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调整的更多是自己的心态。
如果你的孩子出类拔萃,那就教会他感恩、孝顺。
让他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坦坦荡荡立于这天地之间 ,成为我们心中的骄傲。
如果你的孩子是平庸之辈,那就平和看待,陪伴成长,留在身边让我们安心。
但最后,也希望所有的子女永远记得,生养之恩,是世界上最大的恩情。
冷落父母不论哪种原因都是借口,说到底都是不关心父母罢了。
国学大师季羡林自小离家,所以他对于母亲的离世,一直难以释怀:
我真后悔,我最不该的,就是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人啊,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对父母亲情的依恋。
更应该懂得,父母放手时的那份不舍和心痛。
所以,如果此刻你在异乡奋斗,可以拿起手机,给他们打一通电话,说一说想念。
有空常回家看看,多点时间陪陪父母。
别让尽孝成为一种遗憾,更别让他们在孤独和悲泣中独自面对死亡。
如果此刻,你就在父母身边,那就请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如果没有了父母,我们才是真正没有了依靠。
愿所有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对于我们的孩子,大家是希望他们更加优秀,还是更加靠近自己呢?
欢迎来留言区一起探讨吧。